鲸鱼的耳屎和人类的相似,也是由腺体分泌油性分泌物,堆积硬化而成。它们没有手,也没有人类社会的掏耳行业,所以它们一生的耳屎都会完整地保存在耳道之中。这些由脂肪酸、醇类和胆固醇组成的陈年耳屎会不断累积,形成最长可以超过50厘米,重达一公斤的一根长条柱状物。不同鲸类的耳屎形态有着很大的区别,蓝鲸的最大,长须鲸的更坚韧,弓头鲸的软的像液体,几乎不能形成“塞子”,塞鲸的又黑又脆。几个世纪来,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为了得到“心仪”的耳屎,会走遍全世界给死鲸掏耳朵。这些样本往往来自因搁浅而死去的鲸,或者每年被允许捕杀几头鲸的因纽特人那儿得来的。

为什么蓝鲸头上要有一个洞(科学家为什么要挖死鲸的耳屎)(1)

和人类不同,鲸的外耳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只剩下一小部分,并不外露,科研人员通常要花费很大的功夫才能切开鲸厚厚的皮肤和脂肪,从眼睛后方的凹陷深处,找到耳屎。对于我们来说,耳屎的存在可以防止异物进入我们的耳道,但是累积太多也会对声音形成阻碍,使我们的听力变差。在挖耳屎时,舒服的力道会随着神经信号一起传回大脑,激活大脑感觉中枢与情绪中枢,从而奖励给你一些多巴胺和内啡肽之类的快乐物质,这也是为什么挖鼻屎、掏耳朵让你如此上头的原因。但鲸的耳屎却相当于助听器,因为它和海水的密度差不多,所以声音在进入耳道的时候不仅不会受到阻碍,还能在耳屎的帮助下进行传播。

为什么蓝鲸头上要有一个洞(科学家为什么要挖死鲸的耳屎)(2)

相比于观摩和品鉴这些来之不易的分泌物,科学家更醉心于解读这些陈年耳屎里隐藏的巨量信息。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可以看出鲸的年龄,这些一层层深浅不一的环状结构,有点类似于树木的年轮,这就是属于鲸的“年轮”。那么一头有着68轮耳屎的鲸芳龄几何呢?答案是34岁。因为在夏天,鲸会在高纬度地区疯狂干饭,囤积脂肪,这时耳屎会叠上一轮浅色的环,到了冬天,它们会迁徙到温暖的海域过冬,这时会再叠上一层深色的环,相当于每半年就存档一次,有经验的科学家仅凭肉眼就能判断出一头鲸活了多少岁。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些耳屎,你甚至可以追查到这头鲸在不同时期体内的物质摄入情况。

为什么蓝鲸头上要有一个洞(科学家为什么要挖死鲸的耳屎)(3)

2007年,有一头12岁的雄性蓝鲸遗体被冲上了加州海岸,经过检测发现,它出生后六个月的耳屎里大量出现了已经被禁用的杀虫剂和助燃剂成分,这些原本应该不复存在的化学污染,是它的母亲在哺乳时,通过母乳传到它体内的。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罕见,对于这些食物链顶端的大型海洋生物来说,在捕食不同的海洋生物时,对方体内的污染物也会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摄入到它的体内,最终它摄取到的有毒物质含量将会是致命的,而母鲸的乳汁很有可能会毒死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蓝鲸头上要有一个洞(科学家为什么要挖死鲸的耳屎)(4)

进一步研究鲸类的耳屎,我们还发现一些更残酷的事实。人类在感到压力时就会产生应激反应,然后一种叫做皮质醇的激素就会通过下脑丘—垂体—肾上腺轴而产生。同为哺乳动物的鲸类也是一样的,通过测量耳屎内不同时期的皮质醇含量,就能分析出它们的压力来源,也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这些数据基本还原了全球捕鲸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左右,大量的商业捕鲸使鲸的压力值达到了巅峰,1980年到2015年间日本共捕获了各类鲸鱼约41万头,占到了全球捕鲸总量的80%。1987年《全球禁止捕鲸公约》推行后,尽管日本仍然还在以科研捕鲸的名义进行捕鲸,但整体捕鲸量每年还是下降了7.5%,鲸的皮质醇水平每年下降6.4%,在这短暂的安稳之后,鲸鱼的压力值再度开始攀升。

为什么蓝鲸头上要有一个洞(科学家为什么要挖死鲸的耳屎)(5)

从70年代开始,人类海上的商业活动又多了起来,大量船只活动发出的噪音、声纳让鲸鱼们的压力再次上升。除此之外,还有海洋温度的异常升高和海洋环境的污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1939年到1945年间,虽然捕鲸活动并不多,但那时候鲸的皮质醇水平一直很高。因为二战期间的飞机、炸弹、船只等发出的噪音给海里的它们造成了压力。现在虽然少了一些鱼叉炮,但鱼雷、战舰、潜艇、深水炸弹的噪音给鲸类带来的痛苦一点都不亚于捕鲸船。在2019年7月1日,日本宣布正式退出国际捕鲸委员会,这意味着日本将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进行商业捕鲸。目前,重启后的首批鲸肉已经进入日本市场。

为什么蓝鲸头上要有一个洞(科学家为什么要挖死鲸的耳屎)(6)

早在公元前18世纪,人类就从抹香鲸的排泄物里发现了具有商业价值的龙涎香,现在又开始研究他们的耳屎。我们很难说这是否对鲸类的生存环境有所改善,但起码就算抹去所有关于捕鲸的记录,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它们耳屎内的压力、激素水平来重建捕鲸规模的历史变化以及海洋污染情况。这些博物馆里的成年老垢,时刻提醒着人类,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有迹可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