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ppp模式板块涨幅达2%(萧三刀透视PPP前世今生)(1)

近期,PPP相关概念屡见于各大网站或者报端,但是至于个中详情,知道的要么是王八吃萤火虫--心底亮;要么是人云亦云只懂得炒作概念的其实压根什么都不懂的所谓财经评论人,纷纷扰扰,熙熙攘攘。

也罢,“若似月轮终皎洁, 不辞冰雪为卿热!”三刀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庸庸碌碌,酒足饭饱之余也就抛砖引玉,谈谈什么是PPP,究竟该如何做相应的投资或者规避投资风险。

一.何为PPP?

简单来讲,所谓PPP就是“public-private paternership”,政府-私人的合作关系,也即政府和个人合作共赢,达到获取收益的项目,也即政府将以往通过银行融资的项目,现在换成和私人或者民营企业合作,从民营企业借钱投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

虽然谐音听起来像是“骗骗骗”,但是“天上起落雷,地上惊风雨。”以我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央行的威信,料想不至如此;只是央行财政部最近力推供给侧改革,力推PPP,如果下面只有毛毛雨或者光打雷不下雨,光一地蛤蟆蚯蚓乱爬,也就更不像话了。

PPP是好东西吗?央行财政部出品的,质量刚刚的,又怎么是坏东西?显然就是一块香喷喷的债务和金融大蛋糕,就等着五湖四海的江湖草莽或者金主掠食者们来分食。

根据根据财政部披露的全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的数据,近期三则消息引起我的注意:

1. "财政部2014年第一批PPP示范项目26个(原为30个,后调出4个),2015年第二批示范项目206个,共232个,总投资额8025.4亿元。"

2. "截至2016年6月30日,按照要求审核纳入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的项目9285个,总投资额10.6万亿元,其中执行阶段项目共619个,总投资额达1万亿元;财政部示范项目232个,总投资额8025.4亿元,其中执行阶段项目105个,总投资额3078亿元。"

3. “截至6月末,全部入库项目9285个,总投资额10.6万亿元,比3月末增加1564个、1.8万亿元;其中已进入执行阶段项目619个,总投资额1万亿元,比3月末增加250个、0.5万亿元。”

说明什么,说明央行财政部早在2014年就开始谋划布局PPP,2015年主要是试点,试的差不多,然后今年开始大力推行!近乎10万亿的投资规模秒杀一切国际上的什么Q不Q,E不E的!

央行究竟是通过官民合作的方式,共同度过今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和当前国内的房地产经纪导致的经济僵化危局?

还是通过有限度的开放一些吃力不讨好的硬骨头,但是还有可能有钱赚的项目,来让民间资本加入承担地方债风险的行列?

还是只是推出个PPP名头,然后借机放水10万亿,又或者好肉让给各诸侯大佬门吃,而让民间资本分食残羹?

也就是看诸位看官自己的悟性和智慧了!看诸位着不着道,着不着相了!

央行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三刀的不懂,你的懂得?

央行早意识到光靠放水除了给房地产托市和给银行注入流水外,是没有办法完全对冲掉30万亿-40万亿的地方债规模,没有办法处理地方债和外接金融债。意识到只有让民间力量加入进来,承担地方债风险,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供给侧改革。

但是自古以来,民间力量和政府博弈的结果十有八九都是赚到钱了,政府赚大头,民间资本赚辛苦钱;没有赚到钱的话,那就是债由民间资本来填坑了。至于一些看起来很美的,傻子都知道能赚钱的如铁路交通地铁之类,民间资本就不用想了,各地大佬早就会把味道鲜美的肉一口吞下,那轮的到民间资本的份?

如果法律完善,中国不是靠人情关系背景的社会,PPP推进顺利,民间资本有利可投,自然会趋之若鹜;但是现在的大环境下,地方政府的好项目基本上都是靠关系人情的项目,压根轮不到你;而一些投资期长而且基本无利可图的慈善公益项目,基本上是清汤见底自然门可罗雀无人问津。既然风险系数和回报期都无法满足民间资本要求,却只有承担地方债风险的情况下,又怎么会咬PPP的饵呢?

这年头不是人傻钱多速来,而是傻子们的钱都被骗完啦!

金刚经有云:“一切有如法,如梦如幻,如露如电!”,佛家常说因果诸色空相,PPP也只是色相一种,自然有其因缘。

三道正题切完,再来谈下PPP的因缘,让大家更加了解下PPP的来龙去脉!

二.PPP的前世

1.地方债违约风险2016集中爆发和央行放水受限.

谈PPP,先把地方债退出来问斩,何故?因为PPP只是一个棵树的枝叶,根源还是地方债!这也不是三刀瞎BB,而是做空大神索罗斯早已立下的定论!

索罗斯虽然已经耄耋之年,但是老当益壮,今年上窜下跳,一开始博鳌金融论坛,索罗斯就宣称,中国地方负债规模达到了gdp的300%,算上国际金融负债再加50%,全国总体负债达到350%,远超2008美国金融危机时的美国总体负债水平。而英国脱欧,索罗斯本来可以借机做空英镑狠赚一笔, 但是他的眼光还是钉在中国身上,所以放过了英国,而专注做空中国。

至于中国地方债总体规模,乐观估计20万亿-30万亿,悲观则在40万亿-50万亿。而如此庞大的地方债务,在今年也都面临陆续到期的问题,如果央行财政不出来说话拍胸脯的话,地方政府面临极大的违约风险。

而央行目前除了主动印钞来稀释债务规模应对到期地方债违约风险外,其他并无有效手段;虽然什么债转股,可转债,都是新债还旧债,或者是赖给银行,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官方统计当前gdp在67万亿左右,但是真正能够用财政盈余对冲掉的地方债规模预计不到5万亿左右,而其他的都是要靠央行瞄着居民储蓄额来放水摆平了。

但放水工具的缺陷就是,会提升全社会通货膨胀,提供生产力成本和融资成本,会使得短时间债务账面解决,但长期债务依然会滚雪球越滚越大,至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房地产解套更是遥遥无期!到最后还是只有全民来共同承担地方债而已。

更严重的一点,央行的调控工具随着放水规模的扩大会逐渐失灵,而整个经济体距离凯恩斯陷阱或者是中产阶级陷阱距离也越来越近。故而地方债要解决正途始终是通过财政盈余来对冲,而非通过放水变相征税来稀释!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鸟都饿死了,捕鸟的又到哪里去抓鸟?

2.整体商业大环境恶化;

笔者所在的互联网金融圈和金融互联网圈,有几个明显的讯号:

一是,互联网类/金融类初创企业融资越来越困难,至于以往的那种靠补贴买用户而无盈利,类似如滴滴、美团这类不赚钱但估值还很高的企业会越来越少;

二是,有大批企业融到了A轮、B轮后,然后就没有然后,C轮死的有很多,固然不排除有些互联网企业经营不善,自己作死。但是相当多的企业还是因为无法融资而导致资金链断裂;

三是,投资人越来越看重是不是真正能够盈利,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或者途径!或者具备垄断性,能够保证未来获利,否则基本上不会投钱。

如果互联网和金融创新两个基本上是当前国内代表最吸金的方向,都出现钱不好骗的情况下,那么其他传统行业和制造业的钱,就更不好赚了;而一些粗放型的和技术含量低的电商,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同质竞争。

至于房地产,虽然价格一路攀升,但是里面究竟多少水分多少人为制造的泡沫在里面,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但普遍共识就是2016的钱比2015的钱更难赚了!钱难赚,政府的项目又要做,也就只有这种前无古人的PPP了。因为PPP一推出,可以利用大家都不懂得情况下,上市公司画画圈圈,然后再在资本市场圈钱。

3.开发商跑路风险和银行不良贷款风险蓄集中;

然后跟PPP相关的还有一个就是万众瞩目,目前大家都喜闻乐见的房地产。

虽然看起来还是全国山河一片红,四处都是机器轰鸣的声音,房价一片喊涨声,但是有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开放商跑路和银行盈利状况恶化,开发商跑路风险和银行出现债务危机的风险越来越大。

三刀一直有个观念,就是中国不发生崩盘式经济危机也就罢了,一旦发生,必然是由于开放商跑路和银行崩盘。因为中国的银行业风险最大的不是来自于消费者的需求方市场,而是来自于供给市场,特别是开放商过度贷款,导致资金链断裂,自己跑路而银行承担债务。

在一线城市,由于持续城镇化和人口流入红利,房价始终持续上涨。而在一些人口持续下滑的二三线城市,特别是以县级单位为代表的全国300多个县,普遍都面临房子难卖的情况,而开发商债务堆积。虽然央行放水和银行信贷能够支撑一段时间,但是由于人口的流入流出具有不可逆性,必然地二三线城市的债务风险会拖累全局。

近期的银行业普遍被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下调评级,而官方媒体却没有任何反对。说明央行也意识到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和债务风险确实超出预期,根本上是内功不足,才被国际评级机构看空,而非国际评级机构不公正。银行业的风险和不良债务的处理,如果凭借央行一己之力,霸王强上弓放水一口吃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民间资本这个傻大楞,推出个PPP搞些资本来承担风险又有何不可?

三.PPP今生;

谈到今生,也就是谈谈民间资本如果真是喜欢玩火中取栗的游戏,或者是一失足跌入坑,介入了PPP项目后,又当如何全身而退或者获利。

1.政府违约怎么办?

民间资本介入PPP项目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政府违约或者政府信用问题。因为中国当前的特色,是一个人情远大于法纪的社会,这也就使得PPP项目的运作成功,就取决于政府的信用和当地地方官信用,以及当地地方官升迁调离或者换届导致的政府人事变动之后,地方政府认不认账的问题。

政府如果违约,作为弱势的民间资本,基本上可以说是无能为力。自古民不与富斗,富不与官争。一涉及到官场利益,投资人就只能拼接各自的人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碰到违约,十有八九就是打落门牙往肚里咽的后果。

因而PPP项目只有成功,大家有钱赚,政府才能分杯羹;但是如果做失败了,出现政府违约或者其他情况,那民间那就面临债务危机和各种追债讨债问题,而大的损失十有八九还是民间资本承担。

2.无相关法规保驾护航却面临垄断企业竞争。

推进PPP项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现阶段并无一套完善的法规保驾护航。这样就使得PPP项目更多充满人治和利益交换,不透明的地方居多。

缺乏有效监管,虽然有时候对于民间资本有利;但是当政府和民间资本博弈的时候,不透明的结果往往对于民间资本不利。故而,民间资本介入PPP,最重要的还是要考虑这类法律法规风险。

而一些有背景有后台的如央企和地方垄断巨头,这些企业对于介入优质PPP项目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银行的信贷先是投放到他们,他们有足够的力量去获得好的资源。而一些难度较高的PPP项目,他们无意涉足,才会让民间资本去玩。

如果民间资本和这些垄断企业发生利益冲突,无论是行政法规还是人脉关系,民间资本十有八九也是打落门牙往肚里咽。

3.PPP项目意图。

三刀之见,本意PPP项目还是央行腾龙换鸟手法的一种,目的和重点是为解决地方债。但是本质上还是“骗”民营资本充当接盘侠。

因为涉及到和政府的项目,民间资本根本无法追责和保护自己利益。而且这些涉及到政府的项目,利润高的基本上也被央企或者地方垄断先摘,留下的都是一地鸡毛。

4.PPP项目的投资策略和看法。

1.优质PPP项目不乏投资机会;

如果央行财政部只是推荐些垃圾PPP项目,自然没有什么吸引力,必然还是有些可以值得投资的项目在里面。但是这类项目通常都是要大家挤破头,或者是看关系人情硬不硬。而作为普通人关注这类PPP项目,不如关注些有搞头的上市的央企,看看他们有没有拿到合同款大的非公益慈善类PPP项目,理论上讲,PPP概念炒一炒,这些公司股价也会蹦一蹦。

2.劣质PPP项目鱼目混珠存在风险;

有好的自然也有坏的,如果央行财政部只是把一些优质项目拿出来的话,自然没有办法达到分摊地方债的目的,所以必然有很多是坑。而至于如何鉴别这些坑,就看诸位看官的功课做得到不到位了,但是作为小白而言,就看看那项目是不是周期长得离谱,能不能钻到钱,就足以区分了。

在股市里面,有一些充当接盘侠的上市公司,可能会涉及到对应的慈善或公益或是周期长于五年的PPP项目,作为小白而言,大范围的不景气下,还是早点离这些公司远的为妙。

3.与其看投资机构对于项目评级,不妨看看当地对接政府的口碑和透明度以及信誉度和稳定度。

其实评级,特别是针对机构或者基金的评级,在国内而言,并无太大差别。因为所有的基金机构背后都是背靠证监会。而评级机构也不过是过过场面而已,没有独立性和公正兴可言,而且对于普通人,也没有透明性。

故而,所有的PPP项目,其实好坏还是看政府,评级特别是国内的评级,往往可信度并不高,因为缺乏监管也存在利益交换。

而如果真要看评级一定看国外的评级,譬如穆迪惠誉之类,虽然也有很多不靠谱,但是比起国内的评级机构,至少还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投资时,就看对应企业机构是否被国际评级机构列为A类以下了,通常这类企业的债务风险存在较大问题,股价提升也会存在难度。

所以PPP概念相关,还是重点关注PPP项目所涉及的政府机构的美誉度和透明度,主政官员靠不靠谱,以及人事变动情况,才更具备可操作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