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三星,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几乎是对一家餐厅的最高赞誉了全世界范围内只有六十八家米其林三星餐厅即便是拿到米其林一星,对很多餐厅来说也是莫大的荣耀,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米其林二星餐厅值得吃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米其林二星餐厅值得吃吗(水土不服还是代沟)

米其林二星餐厅值得吃吗

米其林三星,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几乎是对一家餐厅的最高赞誉了。全世界范围内只有六十八家米其林三星餐厅。即便是拿到米其林一星,对很多餐厅来说也是莫大的荣耀。

但这个评级方式在中国却似乎遇到了麻烦。在号称“美食帝国”的中国,能够拿到米其林评级的餐厅非常少,即便拿到的也未必会被大众接受。前段时间还发生过拿了米其林评级的餐厅遭遇美食名人集体吐槽的事件。

何以如此呢?米其林三星在中国的失利,到底是因为水土不服还是代沟呢?

咱们得从米其林餐厅评级的来历说起。

米其林餐厅评级是随着汽车业而发展起来的。1886年,人类第一台商用汽车出现。这种新出现的交通工具很快就成为有钱人的时髦玩具。以往制造自行车橡胶轮胎的米其林公司,也跟上时尚,开始生产汽车轮胎。

当时汽车还是稀罕物,光靠一辆车配四条胎卖不出去多少。想多卖轮胎,最好是汽车多多跑轮胎快快磨。汽车不像马车,需要让马休息吃草,只要有汽油、车没坏,理论上可以一直跑下去。在这个时期,制约有车人活动半径和轮胎消耗速度的主要矛盾,就是开车人出了自己熟悉的区域有可能不认路。

为了扩大轮胎销量,米其林公司出版了一个小册子,其实是地图,但起了个很装X的名字叫《米其林红色宝典》。为了方便使用者,米其林在地图册上标出了路上可以吃饭、住宿的场所。

众所周知,法国在欧洲是美食大国,作为一本法国公司出版的地图册,《米其林红色宝典》对于餐厅的水平特别重视,他们用刀叉的数量来形容餐厅的硬件,用星星形容餐厅的口味。一副刀叉算是勉强达标,五副刀叉则表明非常舒适。一颗星的意思是“这地方值得停车”;两颗星表示“绕一段路去尝尝也不错”;三颗星则表示“bravo”(法语“好极了”),可以为这个馆子专门跑一趟。

由于有自己一套独特而严格的评级制度,《米其林红色宝典》里的星级很快就得到读者的认可,进而被餐厅当作光荣。随着米其林轮胎行销全世界,《米其林红色宝典》的评价范围也渐渐推广到全世界。

闪耀的三颗米其林之星,有没有帮助米其林多卖轮胎不好说,但确实让无数食客老饕们大饱口福。

可是米其林星级到了中国,为什么会走麦城呢?

我觉得这是两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评判标准问题。

中国大厨做菜,讲究“变化之妙,存乎一心”。我看几位国宴老师傅在网上教做菜,做菜就很随性,不像外国厨师那样又是温度计又是天平的。可米其林却讲究“一致性”。咱们讲好吃才是硬道理,跟拿卡尺量肉块儿的人肯定就聊不到一起去了。

再有米其林讲究“创新”,要求餐厅得有“新意”,得跟别人不一样。这套在中国也不好使,我进店吃宫保鸡丁,你敢往鸡丁里加松茸,就别赖我把盘子扣你脸上。

所以呢,在国外那么高大上的米其林三星,到了中国多少有点不符合国情。他们讲究的东西跟咱们不一样,不赖他们,当然更不赖咱们。反正咱们自己知道没必要拿他们的认可当标准就得了。

其次,时代也不一样了。

米其林兴起的时候,通讯基本靠吼,破案基本靠狗,种地基本靠牛,娱乐基本靠手。开车人离不开地图册,到了陌生城市,上哪儿吃饭基本就委托给《红色宝典》了。米其林认真的把餐厅评级这件事做了,想不权威都不行。即便是进入21世纪,头一个十年里,我开车出远门还得靠地图指路呢。那时候米其林照样刚刚的。

可现在呢?高速移动互联网普及了您哪,山沟里都通4G,眼看要通5G了。掏出手机一搜,什么地方有饭馆,吃什么的,一人平均多少钱,好评多不多,一目了然。谁还用得着您地图册上的几个星星啊?

所以呢,米其林在中国,也遇上代沟了。

综上所述,您要是钱多不在乎花,那找米其林评过级的去尝尝味道太正常了。您要是只想好好吃顿饭,还是绕着那几个星星走吧。好吃不好吃我不清楚,关键它贵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