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出自《增广贤文》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认不清,又怎么能认清别人呢?只有认清自己的优劣势,长处与短板,才能做到扬长避短,从而战胜敌人。

所谓知己知彼,将心比心,就是让我们清醒地认识自己,然后再认清别人。在为人处世的时候用自己的真心去对待别人,别人才会真心对待你,你处处为别人真心地去考虑了,考虑别人的感受了,那你才能真正的做成一件事,同时,让别人都认可你。

而在现实生活中,多少人都是一味地只求别人为自己付出,而自己只想坐享其成,最后而分道扬镳。尤其是现在很多年轻男女相处,一方只是要求对方为自己付出,请客吃饭、买送礼物等等,一次不满足就找各种借口分手,而自己还以为是自己有手段,别人被自己拿捏住了,岂不知这样的要求满足一次就少一次,当触到对方底线的时候,那就是火山爆发一发不可收拾,而结果就是再也享受不到这种待遇了,悔之晚矣。

生活中做人要将心比心(做人要学会知己知彼)(1)

通俗地讲,就是您必须得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也必须掂量别人有几斤几两,做到相互了解,才能做出决定。如果只知道自己,不了解别人,只知道别人,不了解自己,则胜负之数只有一半。

如果既不了解自己,又不了解别人,基本上是一定会失败的。

知己知彼,要知道自己的长处,特长,在自己的优势上不断的发挥,然后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短处和不足。

要知道自己能干啥,会干啥,什么不能干,什么不会干,自己又有多大能力。

要知道自己干啥有益处,干啥没益处。

在和人相处的过程中,要知道别人的厉害之处,特长,弱点,做到心中有数。

看到别人长处不自馁,看到别人短处即自省。

将心比心。

做人做事,设身处地的为别人想想,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别人想干什么,为什么要那么干,然后自己的决策就会少失误。

不能只顾着自己爽,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乱来。

若一个人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大概率他会失去人心,也会判断失误。

生活中,我们应该处处为人考虑,与人交往,看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这样你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反之,你要是只看别人的短处和缺点,那你就会朋友越来越少。

工作中,我们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学习弥补不足。如果你是领导,那就要认清每个人的优缺点,积极调动员工的长处,回避员工的短处,这就是知人善用。

纸上谈兵的典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时学兵法,善于谈兵,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代廉颇为赵将,只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兵打败。

纸上谈兵,其实就是没有做到“知己知彼”,没有认清自己,也没有认清敌人,必然会战败。

生活中做人要将心比心(做人要学会知己知彼)(2)

还有一个典故:

春秋楚庄王,一天晚上,为酬谢有功将士,摆了一席盛大的酒宴,要开怀畅饮。在轻歌妙舞的气氛中,忽然,灯火全部熄灭。黑暗中庄王的爱妾受到一个将士的调戏。她急中生智,一把抓下那个将士的头冠,让庄王点灯,捉拿那个无冠带的人。庄王不但没有发怒,反而说:“无妨”,此刻宴乐饮酒自不必拘泥妇人之节。并让所有的人都取下头冠,当灯火再亮时,将士中无一人戴头冠。

真是难得的大度,十足的人情味。数年之后,楚军与晋军交战,楚军处劣势,突然,一位将士冲向敌阵,使战争转败为胜,这位将士就是当年调戏庄王爱妾的那人。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将心比心,你为他人考虑,他人必将舍身为你。

其实将心比心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你懂得为别人考虑,那就证明你成长了,你长大了。作为家长,其实更要早早地教会孩子这个道理,否则孩子只想着自己,长大了也是自私自利,更会吃大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