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1月10日——大汉奸汪精卫在日本病死,他的死众说纷纭,但最有可能的是1935年,汪精卫被刺杀幸存后,铅制弹头留在脊柱中,造成铅毒扩散,最终不治身亡。
汪精卫不同时期照片
提起汪精卫,现在为大家所熟知的基本就两件事,第一件没啥说的,大汉奸嘛,人人得而诛之,另外一件就是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汪精卫就是从刺客到被刺杀的一生,今天就来说说后者,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事件。
《走向共和》剧照
刺杀肯定是失败了,汪精卫被抓,在狱中才有了那句著名的“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汪精卫也因为这件事和这句话在当时名满天下,才有了后来在国民政府的资历。
先说下清朝最后一任摄政王,光绪皇帝的亲弟弟,宣统皇帝溥仪的亲爹——载沣。
载沣跟溥仪
庚子国变后,清廷应德皇威廉二世的要求,派遣一位亲王赴德国就公使克林德被杀一事道歉。这件事本身就是个烫手的山芋,其他亲王都唯恐避之不及,这是大清朝第一次派遣亲王作为使臣出使外邦,却是去认错道歉,祈求对方君王原谅,以期修复两国邦交,这在当时无疑是件相当讽刺的事。但结果载沣不仅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保持了对等的外交地位,甚至连德皇威廉二世对载沣都称赞有加,给予了极高的礼遇,出使德国的过程中,载沣认真观察着西方世界,努力了解和学习外部事物。
年仅18岁的载沣出色的完成道歉任务
另外,载沣的生活也是相当的洋派,载沣回国后,携带“布鲁厄姆”欧式马车回国,并自购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科学仪器。载沣还首先使用汽车、电话、剪辫子,平时爱抽雪茄喝咖啡,也是第一个穿西服的王公,一直被视为晚清的新派人物。
拍照片也是载沣的爱好之一
与孙中山私交甚好。1912年,清朝覆灭之后,孙中山第一次进京,就成为了载沣的座上宾,受到了热情款待,在告别时,孙中山还特意将自己的一幅照片赠送给载沣,照片上写有孙先生的亲笔题字:“醇亲王惠存,孙文赠。”后来孙中山辞世,载沣甚至在家中亲自设祭,悼念孙先生。
载沣与孙中山私交甚好
周恩来总理曾评价载沣说:慈禧太后出于“垂帘听政”的需要,选定一个3岁的孩子溥仪承继光绪皇帝,并连带把无心从政的27岁的载沣推上了监国摄政王的高位,这段史实当然不应由载沣负责。载沣执政期间,忠于清朝,尽了最大的努力,而未能阻止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结束,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并非某位个人的过错。载沣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是好的,其间他辞去了监国摄政王的职务,并不主张以武力对抗革命,也不反对宣统皇帝“逊位”,这些表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客观上有利于革命。
周总理亲口对溥仪评价载沣
汪精卫要刺杀的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个在晚清政府里非常开明,识大体、顾大局的人。汪精卫为什么不刺杀那些开历史倒车的贪官污吏,而非要刺杀载沣呢?
《新民丛报》于1902年2月由梁启超创办于日本横滨
时间回到1908年冬,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批评革命党的领袖们,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言辞犀利,“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指责革命党领袖们唆使部下在国内送命,自己则躲在海外一时间,此时革命党领袖们面临着严重的舆论危机。
梁启超以笔为刀,刀锋犀利
此时的汪精卫对革命充满着热情,准备作出反击,干一票大的,去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
1910年12月,汪精卫、陈璧君等四人来到北京,以革命党在北京开设的“守真照相馆”作为暗杀基地。汪精卫在北京共策划了两次暗杀行动,第一次刺杀的对象是载沣的弟弟载涛和载洵,这次刺杀由于清廷正在进行“廉洁运动”,载涛和载洵出行并没有特殊的排场,与普通人无疑,汪精卫无法辨识,结果只能作罢。
从国民偶像到卖国汉奸
第二次暗杀对象,摄政王载沣。由于载沣的生活每天都是“照例”,出行路线十分固定,汪精卫选择了什刹海旁边的泔水桥作埋藏的炸药,可惜因埋藏炸药时被人发现,汪精卫等人锒铛入狱。
再然后的事情历史课本上就写得很清楚明白了。
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为时晚矣
晚清时期,尤其是庚子国变之后,革命党的刺杀行动接二连三,比如吴樾暗杀清廷出国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徐锡麟击毙安徽巡抚恩铭,林冠慈刺杀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彭家珍炸死禁卫军训练大臣良弼等等,清末革命党人暗杀风潮的规模之大,暗杀事件之多,暗杀手段之多样,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清末革命党的暗杀之风,自吴樾杀五大臣始
有一点最奇怪,出洋考察五大臣也好,恩铭,李准,良弼也罢,这些人虽然反对革命,但都属于清廷中主张宪政改革,自强图存的开明大臣。事实上,清王朝的贪官污吏很多,但他们却引不起革命党人的兴趣,从某种程度上讲,清政府做的事越坏,官吏作恶越多,革命党人反而会越高兴,因为这只会引导社会走向乱局,并给革命党提供攻击的口实,更便于乱中夺取政权。而开明派的作用却适得其反。
小朋友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历史有时就是这样,正如韩寒说的,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历史造饭处,每天聊点不一样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