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小兴音乐课堂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1637年(明崇祯十年),一部在世界科技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在我国问世了,这就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生于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他出身于地主阶级家庭,从小受过正统的封建教育。他的曾祖父宋景是弘治时代的进士,官至左都御史。但到他父亲宋国霖时,已是门庭不振,家道中衰。为了重建曾祖时代的钟鸣鼎食之家,宋国霖曾寄厚望于应星弟兄,希望他们在仕途上能够青云得路,官运亨通。因此,与封建时代的许多文人仕子一样,宋应星也在“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上奋斗竞争过。

天工开物中宋应星和谁一起探讨的(为什么宋应星和他的天工开物永垂青史)(1)

宋应星

但是,多次赴试的结果,除了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在省城南昌中过举人之外,以后五次进京赶考都名落孙山。是他的才智不高吗?当然不是。他留给后人那些汪洋恣肆的文章、悲怆激越的诗句,比起同时代的进士及第者们味同嚼蜡的八股文来,不知要高明多少倍。不断的落第,只能说明他的思想和志趣同封建当权者是难以合拍的。但是,几次水陆兼程的京师之行,却大开了他的眼界,使他有机会深入广大的城镇、乡村、矿山码头,从普通劳动人民。那里学到大量的实践知识。当时的社会,一面是政治上的腐朽黑暗,另一面是经济上出现了幼嫩的资本主义萌芽。

天工开物中宋应星和谁一起探讨的(为什么宋应星和他的天工开物永垂青史)(2)

宋应星故里

苏、常、杭、嘉、湖的丝绸,松江的棉布,景德镇的瓷器,广信的造纸,京口、芜湖的浆染,无锡的印刷,这些手工业中心不断出现,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商业贸易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宋应星后来在《天工开物》序言中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画卷:“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他就是在这样的“见见闻闻”中思索与觉悟,终于决心选择另外的一种考试。这里,工匠、农夫、矿工和船子们成了他的先生和考官,他们对这份考卷的评价,远比那奉天殿的“金口玉言”要值钱。

天工开物中宋应星和谁一起探讨的(为什么宋应星和他的天工开物永垂青史)(3)

宋应星

今天,那一科又一科的状元、榜眼、探花郎们早已被人们忘却了,而宋应星和他的《天工开物》却永垂青史,成了万代景仰的楷模。最后一次应试失败时,他已是四十五岁了,其后父母相继去世,他也有了妻室。为了承担这个日趋败落的家庭的负担,也为了完成自己的写作计划,他决意谋求一项公职。1634年(崇祯七年),宋应星出任分宜县教谕。分宜离奉新不远,教谕是专教县学生员的未入流的低级文官,以他的才学来应付这样一件差事,空闲的时间是有的。于是他开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写作时期。他经常“炊灯具草”、不舍昼夜地工作,要用实际行动追回那逝去的青春。

天工开物中宋应星和谁一起探讨的(为什么宋应星和他的天工开物永垂青史)(4)

宋应星

记忆的闸门打开了,当年沿途采访的笔记和图稿派上了用场,思如泉涌,笔走龙蛇,展现在纸上的,是一副壮观的十七世纪中国城乡大生产的风俗画:风箱响、炉火熊、锻铁锚、铸铜钟,河上漕运帆举、田里水车轰隆,山中伐竹开矿、水底淘金采珠,这是人类战胜大自然的颂歌,是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荣生息的真实写照。1637年,他的宏篇巨著在南昌首次刊印出版,取名《天工开物》,就是用人的智慧技巧去开发利用大自然的意思。宋应星在序言中愤然宣称:“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与封建的功名利禄划清了界线。

天工开物中宋应星和谁一起探讨的(为什么宋应星和他的天工开物永垂青史)(5)

天工开物

全书共十八卷,每一卷都用两个古雅的字命名,首卷《乃粒》,讲的是种田吃饭;末卷《珠玉》,多属富贵家的玩物,他说这样安排是“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其它诸卷《乃服》讲养蚕穿衣,《彰施》讲染色,《粹精》讲粮食加工,《作咸》《甘嗜》、《膏液》讲副食,《冶铸》《锤锻》、《五金》讲金属,《燔石》讲煤和其它矿物,《陶埏》讲砖瓦瓷器,《杀青》讲造纸,《舟车》讲交通工具,《佳兵》讲火药武器,《丹青》讲颜料,《曲糵》讲酒曲,几乎涉及当时与国计民生有关的所有生产部门。除了文字叙述以外,每卷都有精致的插图,把各种生产方式、工艺流程或机器构造生动地描绘出来。

天工开物中宋应星和谁一起探讨的(为什么宋应星和他的天工开物永垂青史)(6)

著作百科文献

这些图线条清晰、比例适当、立体感强、关键的零部件都一一注明,无疑是根据宋应星在现场调查时作的草图绘制的。我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因没有图谱而致失传,例如张衡的侯风地动仪、马钧的指南车、祖冲之的千里船等等,专家们只好根据有限的文字资料来推测其结构原理。有了《天工开物》中的图,我们就可以知道许多古代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原貌。例如明代有一种流行于江南地区的花楼织机,结构复杂、操作不易,但是根据乃服》卷中的插图,后人可以较容易地仿造和使用这种机器。1982年应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之邀举办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展览会》的展品中,就有一架大型花楼机,引起外国朋友的极大兴趣。

参考资料:

·《天工开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