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智慧无所不达,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诸葛亮的一生的最大成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诸葛亮的一生的最大成就(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的一生的最大成就

诸葛亮——智慧无所不达

他在《论诸子》中,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站在人类智慧高度,去研究各种智者的特点。

“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者也。”

诸葛亮为了区别使用各类人,特别强调人各有优点、缺点,言外之意,用人就要用人之所长,识人也要知其所短。

诸葛亮的谋略体现在他一生的实践中,对后人影响较大的,是一对两表,正所谓“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一对,即《隆中对》。两表,即《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可以说是诸葛亮治国安邦的谋略大纲,古人云:纲举则目张。《前出师表》是表达勤政、廉政的思想,《后出师表》表达兴邦建业、积极进取的精神,三者可谓代表他一生完整的谋略纲领。《隆中对》是一部全面体现诸葛亮谋略的著作,他为了复兴汉室、统一中国是竭尽心力的。

首先,他在魏、蜀、吴之间全面衡量蜀的地位,从总体上讲是敌强我弱,所以一直谋求联吴抗魏;而在斗争中又时而发生与吴的矛盾,所以他在谋略上,着力强化下述谋略。

1.防御性。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所以他既要夺取荆、益二州建立根据地,还要与孙权建立联盟,以储备力量,更要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这也许是可以用于一切敌强我弱形势下的斗争的总体战略思考。

2.进攻性。战争也好、竞争也好,都要在防中有攻,攻中有守,有时以守为攻,又有时以攻为守,从总体上讲要逐渐实现战略目标。

3.严密性。战争是残酷的,也是互不饶人的,所以要打一胜仗,就必须要有周密安排,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都要考虑周到,同时在具体操作上,要研究天时、地利、人和,还要研究敌与友,又要研究地形、地物、地貌……既要有战略分析,又要有战术安排。

如能全面了解诸葛亮的谋略,对今日战争也有诸多启示。

4.文化性。这是一般凡夫俗子领略不到的。也不是那些有勇无谋的人所能企及的。但他深深懂得在谋略中要有文化,而文化又利于谋略,这如同今日军营文化、企业文化与整体事业的互动作用。

另外,《前出师表》中的勤政、廉政思想规律更是律人律己。

《后出师表》兴邦建业的思想,既要抵御外侮,更要进行国家建设。打仗不忘建国,建国不忘打仗;既讲军事,又讲政治,更重经济。所以诸葛亮堪称中国谋略史上的一位全才,但遗憾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另外值得研究的是,诸葛亮的另一种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诸葛亮堪称是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智者。一个没有人格的人,就一定是缺少魅力的人;一个没有魅力的人,即使有才能也难以发挥作用。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在价值取向上有“入世”、“出世”

之分,这又与前者所述穷则独善、达则兼济统一相合。诸葛亮处在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中: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战乱频仍。这时诸葛亮能保持清醒头脑,可谓大智大慧。诸葛亮高尚的理想与卓越才能相统一,十分令人钦佩向往。他能安邦定国,匡世济民,他在刘备、刘禅两代皇帝之下,面对曹魏、孙吴,能指挥若定,需要审时度势;他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积小胜为大胜。特别是在他“奉命于危难之间”,必须有大仁大智大勇,只有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