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狮子王给你的启发(25年电影探索让狮子王真身归来)(1)

▌1994年的迪士尼动画电影《狮子王》,早已是许多80后、90后的童年经典。而25年后,观众有幸在大银幕前再一次领略百兽之王辛巴的风采,这一次,不是动画,而是“ 真狮”。很多人都说,动画版《狮子王》是十岁之前必须看的一部电影,它甚至影响了一代人的世界观,短短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包含了对亲情、爱情、友情的理解,也拥有着开创性的视觉奇观和动作场景,它至今都是一部被称为“迪士尼动画巅峰”的电影。

迪士尼花了大工夫致敬经典,除了找来堪比格莱美的配音阵容,为了最逼真最贴近经典的场景和特效制作,拍摄团队远赴非洲考察两年,踏遍非洲寻求和动画版原场景吻合的画面,哪怕一个转场也不能含糊,连鸟群飞行过的方向、夕阳的角度都必须一模一样。

导演乔恩·费儒(执导《钢铁侠》从而开启了漫威宇宙篇章)表示:“《狮子王》的故事广受观众喜爱,迪士尼出品的原版动画电影和百老汇音乐剧都大获成功。我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一定要精益求精,千万不能搞砸。我希望在忠于经典的同时用最惊艳的技术为故事注入全新生命力。”

《狮子王》的故事原型,取材于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但情节更加治愈,角色也换成了非洲草原上的动物。从当初的2D动画“进化”成今天的CG形象,影片里的动物们到底有多“真实”呢?

01 唯一群居的“大猫”


看完电影狮子王给你的启发(25年电影探索让狮子王真身归来)(2)

▌电影中由狮子统治的“荣耀之国”,原型是自然纪录片里的常客—东非稀树草原。在草原上,狮子却牢牢占据着食物链的顶端。

猫科动物大都喜欢单兵作战,唯独狮子是个例外—它是现存唯一群居生活的大型猫科动物,依靠集体的力量称霸非洲草原。狮群的规模一般控制在15只左右,包括1-6头雄狮、4-12头雌狮,外加若干幼狮。

那么,为什么猫科动物中只有狮子拥有群居习性呢?这个问题困扰了人们很久,有科学家团队用了40多年时间,总共研究了28个狮群,掌握了大约5000只狮子的数据,终于找到了答案。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是位于非洲坦桑尼亚,其中生活着数百万只大型哺乳动物,狮子更是其中最有特点的动物之一。著名的盖伦盖蒂狮子研究项目就在这个地方进行。

克雷格团队用了40多年,总共研究了28个狮群,掌握了大约5000只狮子的数据,发现一个特点就是:狮群之间最激烈的冲突,总是为了领地。

看完电影狮子王给你的启发(25年电影探索让狮子王真身归来)(3)

狮群会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而采取各种各样的行动,例如在领地内吼叫,宣示自己的主权,或用“气味标记法”标记领地,警告其他试图入侵的动物。狮子们可以为了守护领地冒着生命的危险与外敌搏斗。

从本质上来讲,狮群是一个母系社会,因为狮群中的母狮是基本不变的,而雄狮则经常发生变化。从一些方面来看,狮群的领地就像是一个宝贵的家族遗产,后代们必须全力保护它的完整,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由此可见,对狮群而言,领地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更具说服力的是,科学家们把这28个狮群的栖息地绘制在一张图上,终于发现了各个狮群之间一个显著的特点——它们的领地都以河流的交汇点为中心。由此最终得出结论:狮子群居习性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狮子的行为,而是狮子进化的地理环境和栖息地直接导致的。

02 亲兄弟不相残


故事里辛巴的叔叔“刀疤”为了篡位,设计害死哥哥木法沙。但这种兄弟相残的戏份,在“真狮界”多半不会上演。

非洲草原上的狮群当中,通常有不止一头雄狮。这些雄狮之间不论血缘如何,它们都不是竞争关系,而是配合默契、共同进退的亲密战友。雄狮们的地位有高低,但都有优先进食权、以及繁衍后代的权利,相当于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由于外表威风却很少捕猎,总靠狮群里的雌狮养活,雄狮常被戏称为“大懒虫”。但其实它们另有任务:除了捕猎长颈鹿、非洲水牛等大型猎物,更重要的是守卫领地。狮群领地小则近百平方公里,大则上千平方公里,又常面对流浪雄狮群、斑鬣狗群的挑战。几头雄狮只有齐心协力,才能保护好“家眷”和各自的性命。如果像刀疤这样残杀兄弟,对雄狮自己是有百害无一利的。

03 走出去,回不来

看完电影狮子王给你的启发(25年电影探索让狮子王真身归来)(4)

▌虽然现实中的雄狮帮并非“塑料兄弟情”,但雄狮群体之间的争斗,恐怕比《狮子王》里还要残酷。电影中小辛巴在父亲死后被迫逃出狮群,就反映了狮子社会的阴暗面—“雄狮入侵”和杀婴行为。

在一个狮群中,雌狮大都出生在本群里,彼此之间血缘密切。而共同“当家”的雄狮帮,其实是一帮外来户—小雄狮长到2-3岁接近成年时,就会被赶出狮群,和一群小伙伴结成“男孩帮”,在草原上流浪、磨炼、成长。待这群雄狮体力和经验成熟之后,就会去挑战附近狮群的当家雄狮。一旦获胜,它们便可取而代之,“接管”狮群里的雌狮。

雄狮帮之间的争斗,可能以一方主动认输告终,也可能会打得鲜血淋漓。但失败者都将被赶出狮群,以衰老伤残之躯重归流浪生活,前途渺茫。由于竞争激烈,每群雄狮的“统治期”通常也就三四年时间,而野生雄狮的平均寿命仅10年左右。

至于前任雄狮的孩子,也将面临悲惨命运。新狮上任,总拿前任雄狮的未成年小狮子开刀:能咬死的咬死,咬不死的不论公母,统统赶出狮群。一方面为狮群节约稀缺的粮食,同时和雌狮交配,为自己传宗接代。

辛巴成年后,在父亲的“灵魂”指引下重返领土,并战胜叔叔“刀疤”,夺回了父亲木法沙的“王位”。不过在现实中,雄狮离群,本就是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因此闯荡多年后的雄狮,不太可能返回到自己的出生群。

04 鬣狗:“非洲二哥”不可辱


▌刀疤成功篡位,靠的是一群斑鬣狗当帮凶。在“女王”桑琪的带领下,斑鬣狗与刀疤合伙统治草原,为非作歹。然而反派联盟最后还是彻底瓦解,被打败的刀疤也成了鬣狗群的美餐……《狮子王》的剧情,倒也部分反映了现实中这两种动物的关系。

在今天的非洲草原上,斑鬣狗是仅次于狮子的食肉猛兽,被动物爱好者戏称为“非洲二哥”。它们能长到60-70公斤重,常常几十只成群活动,以一只成年雌性为首领(雌鬣狗比雄性更强壮)。斑鬣狗相貌怪异、叫声难听,但它们其实是非常出色的猎手,远非过去人们认为的“食腐小丑”,当反派是委屈它们了。

作为直接竞争对手,斑鬣狗和狮子可谓世仇,经常为争抢食物、地盘发生争斗。到底谁能赢,要看力量对比:如果有彪悍的壮年雄狮,一两只就能打退一大群鬣狗;而母狮和未成年狮,时常会被数量占优的鬣狗欺负。不仅如此,狮子和斑鬣狗平时逮到机会,就会吃掉对方的幼崽;而一些落败后被赶出狮群的老雄狮,也会落得与刀疤相同的命运—死于鬣狗之口。

05 疣猪和细尾獴:快乐生活一点通


看完电影狮子王给你的启发(25年电影探索让狮子王真身归来)(5)

▌离开同类的小辛巴,幸运地遇到了两位看似“逗比”、却超级靠谱的好伙伴—彭彭和丁满。他俩不仅从秃鹫嘴下救了辛巴,教它吃虫子,还传授了人生格言“哈库那玛塔塔”(斯瓦西里语,意思是“放轻松”),帮助辛巴健康成长。

丁满的原型,是非洲南部的细尾獴,也叫猫鼬、狐獴。这是一种身材瘦小的獴科动物,由于身体弱小,它们平时藏身于共同挖掘、四通八达的地洞里,出来觅食和晒太阳时,也总会派一只“哨兵”站岗。“哨兵”会站在高处观望四周(常像电影中一样站在白蚁丘上),一旦发现危险便尖叫报警,提醒大家逃回地洞。

彭彭的原型,则是非洲的“著名谐星”疣猪。疣猪也是非洲特有物种,和我们熟悉的欧亚野猪不同属,个头较小,牙齿结构也不同。疣猪有个又长又扁的大脑袋,两对外呲的獠牙显出一副凶相。疣猪主要吃草和植物根茎,它眼睛外侧的一对肉突,就是方便在掘土时保护眼睛,疣猪一名也由此而来。

电影里的丁满和彭彭形影不离,但在现实中,细尾獴主要生活在沙漠里,跟草原上的疣猪很难碰面。但疣猪还真有一位獴科搭档,那就是体型稍大、背上有深色条纹的非洲獴。非洲獴也爱吃虫子,还顺便提供清除体表寄生虫的业务:疣猪一碰见非洲獴,便会侧身躺下,任凭非洲獴在身上爬上爬下,去除身上的虱子、跳蚤。

06 山魈:花脸巫师大猴子


看完电影狮子王给你的启发(25年电影探索让狮子王真身归来)(6)

▌荣耀之国的大巫师拉菲奇,在旧版动画里长着白发、蓝脸和细长尾巴,模样跟现实中的任何一种非洲猴子都对不上。但在新的“真兽版”电影里,拉菲奇的原型终于确定了——生活在非洲西部的山魈。

“山魈”一名原本是指《山海经》里的某种人形怪兽,把这名字给这种猴是有原因的:它是现存最大的一种猴子,成年雄性能长到40多公斤重,身强体壮。更醒目的,则是它的大花脸:蓝色的脸颊,大红色的鼻子、嘴唇,加上一身黄绿色毛发,造型十分抢眼。在山魈出没的西非雨林和山地,要是猛然遇到这样一群髭毛乍鬼的大花脸,肯定能吓人一跳。山魈是狒狒的近亲,但狒狒的尾巴少说也有30厘米长,而山魈的尾巴不超过10厘米,这也是个区分特征。

大概因为山魈这张大花脸颇具神秘感,像是戴着萨满巫师的面具,山魈才被迪士尼设定为“巫师”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