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安置死者的葬具由于各地区、各民族所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葬法习俗及科技水平的不同,他们所使用的葬具就表现出不同的时代色彩同时,从葬具的材料、加工方式、形状规制等方面,也反映出地方性、时代性、及信仰观念等,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死者遗物怎样处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死者遗物怎样处理(安置死者的葬具)

死者遗物怎样处理

170安置死者的葬具

由于各地区、各民族所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葬法习俗及科技水平的不同,他们所使用的葬具就表现出不同的时代色彩。同时,从葬具的材料、加工方式、形状规制等方面,也反映出地方性、时代性、及信仰观念等。

(一)简易葬具

在物质资料不发达的远古社会,或在文明社会中的贫苦死者,或是在特殊环境情况下,多使用树皮、草帘或苇席等简易物品作为葬具安葬死者,用这类葬具安葬死者的葬法俗称“软埋”。

(二)棺类葬具

瓮棺与陶棺是古老、原始的葬具之一。新石器时代制陶技术发达,当时的瓮棺大多用来掩埋夭折的婴幼儿,或是用来进行二次检骨葬。古代黑海沿岸的丧葬中,小孩子死后不装棺木,而是先打掉双耳罐的罐颈,再把婴尸放入其中。中国汉代以后,一度出现与木棺形制类似的陶棺,但可能因烧制难度大,未能普及。

石棺与石椁则属于以石头为原料制作葬具的方式。石棺可用整块巨石打凿,也可在墓地坑的坑底、四壁铺竖石板。用石头垒筑石室、石棚、石墓来安葬死者,也属于石制葬具。古埃及法老墓中,先把护有金面罩的木乃伊放在形状一致的银制棺材里,再把这具棺材置于黑花岗岩石棺之内,最后再将这只石棺放入里外都绘有神的方形石棺。

随着金属冶练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金属棺。金属棺多为铜制,此外还有金、铁等,但因价格昂贵或易于锈蚀,故都未能普遍使用,远不如木、石制葬具普及。匈奴领袖阿提拉葬在层层相套的金、银、铁3只棺椁里。广西、 贵州少数民族有铜鼓葬者。

历史悠久、最为普及的还是木质棺。除一般棺椁外,还有特殊的形制,如独木棺、船棺等。中国汉族讲究内棺外椁,棺是直接盛尸体的,椁则是包在棺外边的大棺材,贫穷人家则只能单用棺。棺木以柏、樟木为上乘,一般用榆木、柳木、杉木等。棺内要装裱,棺外要油漆、彩画,甚至加用绸锻制作的棺罩。西方的棺木注重装饰,或用丝绒包裹棺材。

其它棺类还有玉棺、锡棺、钛棺、玻璃棺、水银棺、水晶棺以及顶端装有化学制冷设备的棺木。对战争中阵亡者或要作长途运送的死者,多使用锌制棺材。因放射致死的人则应用铅制棺材。

(三)骨灰盒

随着火葬的普及,骨灰盒已逐渐代替棺材用来盛殓死者的骨灰。骨灰盒有木质、陶质、玉石、有机、金属等各种材质,可寄放或埋葬于公墓,为现代最流行葬具。

171坟墓

随着坟墓制度的出现,有了许多有关坟墓的名称。特别在中国,坟墓制度繁杂,坟墓有坟、墓、丘、冢、陵、山等之分,这些都是埋葬死者的地方,统称为阴宅或墓地,但其大小及形式是有区别的。

(一)坟墓的种类

中国对坟墓有坟、墓、丘、冢、陵、山类别之分。坟的本义为土堆,屈原《九章·哀郢》中有“登大坟以远望兮”的句子, 此处的“坟”即为土堆成山岗之类较高的地方。后来,坟与墓连称,即为死者的墓地。坟的高低、大小则是墓主人地位等级的高低、身份的贵贱、财富多寡的具体体现。上古时代,墓是王者葬地的通称,后来凡是葬人的地方都可称为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与“粉”、“丘”、“冢”、“陵”等结合起来,才能表明墓主人的身份、财富及权势等。

丘的本义是土山,称丘的墓一般都比较大,多是王公贵族的墓地,如赵武陵王的墓称灵丘、吴王阖闾的墓称虎丘。王公之墓曰丘,臣子之墓曰封,帝王之墓曰陵。冢的本义为山顶,后来称高坟为冢。陵的本义为大土山,帝王的坟墓本身高度毕竟有限,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仪,就用高不可仰视的大土山作为坟墓的称呼,这样帝王墓地的宫殿就称为“陵寝”。山的本义为石头山,秦代称帝王墓为山,所以山也是帝王墓的专称,不过用的时候较早,后来多以“陵”代之了。

(二)兴修坟丘的原因

在墓之上兴修坟丘的原因很多。一是为了识别墓葬的处所。中国从春秋时期起,宗族社会单位已然瓦解,有些个人或家庭流动迁徙,客死异乡,为了不忘记葬地位置,就垒土为坟以示标记。二是防止人为的破坏。虽然可在墓地上进行建筑,但荒郊野外很易遭到人为的破坏,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堆土为坟。三是受民族习惯的影响。南方吴越民族早就有“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的做法,渐对中原产生影响,接受了吴越墓的墓外形状。四是社会等级表现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封建等级制度的完善,要求人们在墓葬的制度上也有相应的表现,只有以突出于地面的坟丘的高低、宽窄、大小才能表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