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黄逸

近日,一款丑萌的文创玩偶让现藏甘肃省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铜奔马”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铜奔马”发现于1969年8月至10月,自1973年4月起,先后在英国、法国、美国等12个国家展出,1984年,被中国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旅游图形标志。2002年1月18日,“铜奔马”等共计64件(组)珍贵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铜奔马”不大,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约7.3千克,同时出土了一支铜车马仪仗队,共38匹铜马、1头铜牛、1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3辆大车、2辆小车、1辆牛车、17个持戟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在铜车马仪仗队映衬下,“铜奔马”不整齐且突兀,看上去很“不合群”,可正是“铜奔马”,成为今天国人的骄傲。

在“铜奔马”身上,有太多的谜:它的主人是谁?铸于何时?为什么要铸它?它究竟叫什么?它在铜车马仪仗队中起什么作用……凡此种种,学界尚未取得共识。

正面看“铜奔马”,龇牙咧嘴,丑萌文玩准确抓住了它的特征。文似看山不喜平,文创产品尤应多元化,但要警惕这样一种结果:因话题敏感,设计者无力综合各方意见,只好用幽默求同,在普遍不愿深入了解又喜欢依据少量知识来评价的氛围中,“逗人一乐”是没办法的办法。可长此以往,多元可能变成只有“逗乐”这一元。

为什么叫铜奔马(铜奔马原来不合群)(1)

“丑萌”的铜奔马玩偶

想参与议题,就该先了解。秀立场、抢制高点式的议论谁都会,论出“营养”来,才是真本事。

郭沫若慧眼识“铜奔马”

1969年8月,甘肃武威新鲜人民公社新鲜大队第13生产队在雷祖台南壁漫道东北结合部开挖防空洞。9月10日上午,意外发现古墓,村民涌入,将墓中尸骨踢出地道,并哄抢古钱、铜器、陶器等。9月15日,队干部组织村民再度进入,将墓中铺地的20厘米厚铜钱用架子车运出,倒在附近,任由儿童捡拾,有的被卖到废品站。

大队领导得知后,通知县文化馆监控现场、追查遗失文物,并将存放在生产队的铜车、铜马等集中到武威文庙大殿。1970年8月,部分文物被送到省博物馆。

据郭沫若的秘书王廷芳回忆,1971年,郭沫若陪西哈努克访问甘肃等地,公务繁忙,郭老坚持去参观甘肃省博物馆,在一大堆青铜器文物中,他一眼就看见“铜奔马”,连声说:“太好了,太美了,真有气魄。”

郭老解释说:“我到过很多国家,看到过很多马的雕像和骑士骑在马上的雕像,那些雕像最古的也只有几百年,从未见过超过一千年的。而我们的祖先,却在将近两千年前就制造出这样生动绝妙的铜像,无论从艺术构思的巧妙、工艺技术水平的高超,还是从结构力学角度来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回京后,郭老联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并向周恩来总理汇报,调“铜奔马”来京展览。此时“铜奔马”头尾的几绺鬃毛已脱落,颈部有数个约1平方厘米大小的洞。

经故宫博物院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先生修复,1973年4月,“铜奔马”到国外巡展,吸引了超400万名观众。“铜奔马”遂轰动世界。

为什么叫铜奔马(铜奔马原来不合群)(2)

铜奔马,甘肃省博物馆藏

诞生年代各有证据

名称难定,“铜奔马”的诞生年代也难定。

在“铜奔马”的介绍中,一般写为“制造于东汉”,有证据支持这一判断,也有证据不支持这一判断。

支持方的证据是:“铜奔马”头顶上有一绺鬃毛,像角一样立在头顶。学者王古今指出,“这种造型主要集中于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以及少量的浮雕、圆雕中,很明显,它是在汉代突然出现的”。此前、此后皆不见。

王古今先生认为,此造型来自犍陀罗文化。犍陀罗国是公元前6世纪便已存在的南亚次大陆国家,占据今阿富汗等地,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将其并入帝国。亚历山大猝死后,手下部将在此割据数百年,贵族均是古希腊人。犍陀罗融汇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华文明,早期传入中原的佛经都是犍陀罗文,犍陀罗的雕塑艺术对中原影响深远。

在犍陀罗文明重要遗存——斯瓦特的塞杜沙里夫一号遗址中,出土浮雕残板上的马头鬃毛也是系起来的,和“铜奔马”一致,“铜奔马”同时出土的铜车马仪仗队的马头鬃毛亦如此。

有学者认为,那是鋄(音如万,意为马冠),马冠是青铜铸成,多镂刻为兽面状,装饰在马头上,周代唯王、后或诸侯的挽马可戴马冠,春秋后减少,但鋄多方板形,与“铜奔马”不一致。

还有一个支持证据,即铜车马仪仗队的铜马中,有“张掖长”“左骑千人”等铭文,这是东汉才有的官职。

不支持证据则是,“铜奔马”同墓出土铜钱2万多枚,其中有小型五铢钱,直径仅1.6厘米,出自三国早期,在魏晋窖藏中常见。

“铜奔马”不知该叫啥

“铜奔马”誉满天下,但定名颇难,计有“马踏龙雀”“天马伴金乌”“马踏飞隼”“飞廉铜马”“飞燕骝”“天马”等十余种说法。

“铜奔马”三蹄腾空,一蹄踩燕状鸟。用鸟形容马快,周代已如此,周穆王八骏之一即“翻羽”,但“铜奔马”踏的鸟形象模糊,难以识别。

一说是“龙雀”。龙雀是凤的一种,幼年龙雀似普通水鸟,成年后展翼可蔽日月,一飞便不再落地。

一说是乌鸦(金乌)。古人视乌鸦为太阳神,用马踏它,隐喻逝者飞升成仙。自商代起,中国便有车马随葬制度,汉元帝(公元前33年去世)后改用绘画、模型,“铜奔马”可能就是车马随葬的替代品。

一说是飞廉。飞廉是风神,鸟形,是南方崇凤部落群的图腾之一,而马被视为龙族,则“马踏飞廉”相当于汉代的龙凤呈祥。不过,史料中飞廉雀头(有角)、鹿身、蛇尾、豹文,与“铜奔马”被踏物迥异。

一说是隼。“铜奔马”脚下的鸟非剪尾,显然不是燕子,从尾羽看,倒很像隼,隼的飞行速度快,被马踏,更凸显马的速度。

有学者认为,《西京杂记》中称:“(汉)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铜奔马”是后人对名马“飞燕骝”的想象。

有学者认为这是相马术的教学工具,相马术依据马的外形判断优劣,出土的汉代帛书《相马经》称马的速度时,有“袭乌”“逮乌鸦”之说。“铜奔马”的造型与《元亨疗马集》(明代兽医著作,俗称《牛马经》)中的骏马极似(脚下无踏物),此造型被认为是良马标志。

墓主竟差点杀了曹操?

《后汉书》称:“中二千石殁后,赐墓葬铺地钱二万。”从墓中铜钱数量看,知墓主是官秩二千石的将军,且出土陶碗上刻有“张家奴字益宗”等字样,则墓主应姓张,但从东汉末到西晋永宁初,武威的张姓高官寥寥。

一度认为是张江墓。张江曾任武威太守,后被封为南阳折侯,改姓折。可铜马铭文上有“冀张君骑一匹”字样,“冀”是东汉冀县,今甘肃甘谷县,而张江是雒县(今属四川省广汉市)人。张江活跃于西汉末,他的墓里怎会有三国前期的铜钱?

有学者认为,墓主人是大名鼎鼎的张绣。

张绣是甘肃人,东汉末年割据宛城(今属河南南阳),一度投降曹操,曹操纳张绣父亲遗孀为妾,见其不满,密谋剪除,被张绣所知,率先谋反,差点杀死曹操,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均死于是。后张绣再度降曹,在官渡之战中立功,受封“破羌将军”,在“铜奔马”墓中,恰好发现一枚印章,略可识别“破羌”二字。

学者单继刚综合辛敏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墓主也可能是前凉四代祖张骏。

晋代衣冠南渡,北方张氏割据凉州,对晋室称臣,是北方士族最大聚居地。张骏“尽有陇西之地,士马强盛”,三次受晋“大将军”封号。他生前极尽奢华,死后墓穴被盗,“得真珠帘箔、云母屏风、琉璃榼、白玉樽、受三升、赤玉箫、紫玉笛、珊瑚鞭、玛瑙钟、黄金勒”等。可能好东西太多,掘墓者忽略了“铜奔马”,今墓中有盗洞,契合史料记载。

“铜奔马”的主人是张绣,还是张骏,暂难定论。

与汉代重视马政相关

中原自古有马神信仰,或与周代兴于西方有关。《周礼》记:“春祭马祖,执驹;夏祭先牧,颁马政牧;秋祭马社,藏仆;冬祭马步,献马。”意思是春天祭马祖,即天驷星、房星。夏天祭先牧,先牧即始养马者。秋祭马社,马社即始乘马者。《世本》云:“相土作乖马。”相土是殷人始祖,即马社。冬祭马步,马步神为马之灾神,祭之以祛马病。

“铜奔马”应与汉代高度重视马政直接相关。

西汉长期受匈奴侵扰,《史记·平准书》称:“天子为伐胡,盛养马,马之来食长安者数万匹。”西汉养马机构由太仆主管,太仆位列九卿,足见重视。

为保障军费,汉代延续秦朝政策,赋税分开,即“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汉代的赋共三项,即人头税(口钱、算赋)、更赋(成年男子的代役金)、家庭资产赋。口钱是未成年者(3至15岁,汉元帝时改成7至15岁)的人头税。每人23钱,20钱“供养天子”,3钱“补车骑马”,专门用来养马,又叫马口钱。算赋则“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每人120钱,为“治库兵车马”。

有经费保证,西汉曾在边郡养马30万匹,且引入西域良种,与本土马杂交。

学者周本雄发现,秦朝之前基本是蒙古马,肩高六七尺左右(合今140厘米上下),殷墟妇好墓的玉马、陕西李家村的西周青铜驹、秦始皇陵侧的陶马都是头大、颈粗、躯长、四肢短壮。到了汉代,马的头部突然变小,颈部细长而有力,胸廓发达且躯干短壮。

“铜奔马”近似西域马,它保留了“重马时代”的集体记忆。

有个性才传久远

“铜奔马”体型像西域“天马”,但学者单继刚指出,它肌肉更厚实、身躯更粗壮,既有西域马的速度,又有蒙古马的力量,应是二者杂交的岔口驿马,“代表着中国古代育马的最高成就”。

其实,“铜奔马”并不是在奔跑,它采用的是对侧步,这种步伐速度不快,实测岔口驿马,正常步跑1200米用1分53.7秒,对侧步跑仅2分19.9秒。

岔口驿马有“走对侧步的遗传稳定性。马驹生下来,自然会走这种步伐,当地百姓称之为‘胎里走’”,骑上它后,“人不是上下颠簸的,人是左右摇摆的”,有“骑马走路如睡觉”之说,非常适合骑乘。

“铜奔马”靠单足支撑,铜质软,时间长了会不会变形?用现代X光透视发现,古人对此早有考虑——在铜奔马的腿中预先置入了铁骨,铁的熔点是1539℃,青铜只有1084.62℃,先放入铁骨,浇青铜时,只要控制好温度,铁骨就不会熔化,巧妙地提高了支撑力。

“铜奔马”的腹部是空的,修复前,原有泥土,致其只能卧置,掏空后才可站立,古人掌控重心的技术,竟妙到毫颠。

为什么叫铜奔马(铜奔马原来不合群)(3)

铜奔马出行仪仗队,北晚新视觉供图

与“铜奔马”相比,铜车马仪仗队虽整齐却粗糙,铜马分两批铸造,第一批的30匹的工艺还算严谨,第二批的8匹则明显粗劣,二者远远无法与“铜奔马”的艺术性相提并论。

直到今天,学者仍感到好奇:“铜奔马”与整个仪仗队根本配不到一起,为什么要铸造它呢?这恰好说明,艺术需要个性,有个性的东西才能流传下去,才能成为民族的骄傲。鼓励创造、保护个性,“铜奔马”成功之理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作者:黄逸 责编:沈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