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上海市残疾人人口基础数据库持证残疾人59.5万人。本轮疫情之下,上海的感染者已超20万例,浦东浦西封控已超过半个月,残障人士们的生活也在遭受到更大的挑战。

目前,上海正加紧完善针对四类人群的兜底机制,关照残疾群体特殊需求正是其中要求之一。市残联先后制定实施了12项防控通知要求或工作提示,并与卫健委、民政等单位加强协调,建立起直报沟通渠道,及时解决疫情之下的残疾人的急难愁盼问题。

而一个99年的小姑娘,也在近日建立起一个残障人士抗疫互助群,帮助那些因为疫情,生活变得困难的残疾人。

4月3日,我收到一位残障人士朋友的消息,问我是否有办法帮助一些听障、视障的朋友建一个互助群,为这部分人群对接一个救助渠道。其实这位朋友本人是能够通过互联网的平台采购到物资的,但他身边有不少残障的朋友,因为线下实体店关闭,导致物资购买困难,所以找到了我。

我是己由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去年毕业后,我将自己的创业方向确定在无障碍居家定制化设计领域,所以帮助更多残疾人,一直是我们公司的使命。接到朋友的求助后,我们做了一个“上海残健共融互助”的在线表格信息平台,用来帮助因为封控而生活不便的朋友们。

青年抗疫人群(为了这一特殊人群)(1)

设计好在线表格后,我们在公司微博@JIYUU己由无障碍上发布了相关信息,同时把微信群的二维码公布出来,欢迎志愿者和需要帮助的残障人士入群。信息发布后,当天晚上我们就收到了两百多份入群申请,截至目前,这条微博获得了1.2万次转发,目前群里已经聚集了357名群友。其中大部分是志愿者,还有一部分是需要帮助的残障人士,独居的残疾老人的子女等。

在平时,残障人士可以自己出门买菜,或者有固定的物资配送,但疫情打破了常规的生活。对于听障人士来说,受到的影响相对比较小,他可以通过线上渠道去买菜,但听障人群一般会有一些语言障碍,如果需要电话沟通的话,可能会碰到困难;对视障人群来说,购买物资就不太方便了,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残障群体,不会使用互联网,受到的影响就更大了。

针对视障群体,我们还发布了在线求助表格使用指南,帮助他们使用求助渠道。

互助群建好后,我们收到了不少求助信息,给徐汇区、浦东新区、闵行区等区的视障、听障朋友一对一解决了生活物资上的问题。

青年抗疫人群(为了这一特殊人群)(2)

青年抗疫人群(为了这一特殊人群)(3)

互助群收到的部分求助

接到求助后,我们会把需求汇总发给志愿者,如果有志愿者觉得可以做,他就会认领这个求助单。如果一直无人认领,那么我们会再对接确认,帮他联系他的居委,但因为物资对谁都是紧缺的,尤其当下居委的任务也很重,在居委顾及不到的情况下,我们会再联系街道残联。

青年抗疫人群(为了这一特殊人群)(4)

江宁路9位盲人物资缺乏的求助曾一度引发朋友圈转发,最终也由群内志愿者协助解决

其实一般街道的残联也会对所在街道的残疾人有一个大致的名单,但有的残疾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没有登记,没有相应的联系方式,这部分就由我们来补足。这也是最理想的帮助他们的方式,因为能够就近解决,比我们的志愿者跨区运送物资来得快且方便。

4月6日,一位肢体残疾的朋友小英(化名)找到我们,说在她的同一个小区,她的舅舅因为疾病瘫痪在床,年初做了脑部手术,3月份还接受过几次抢救。但小区属于老破小,管理跟不上,她和她舅舅这样的残疾人需要上门核酸,因为人手不够一直没有做,这两天,舅舅需要去医院就医,却因为没有核酸证明,无法成行。

互助群里,了解相关信息的志愿者和医生志愿者都积极建言,志愿者帮助联系了街道就医保障的电话,对方答应只要出具居委和医生的交接单即可派车,顺利解决了急救车辆的调配。小英特别感动,她说虽然自己肢体残疾不能动,但她以前是心理咨询师,也愿意成为我们的志愿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青年抗疫人群(为了这一特殊人群)(5)

青年抗疫人群(为了这一特殊人群)(6)

昨天(4月15日),我们还联合高年资康复医师,就疫情居家自我健康管理与心理疏导做了直播互动。

疫情之下,需要帮助的人很多,但因为我们的体量太小,暂时只能帮助到残障人士。其实我们公司年初还差点倒闭了,因为无力支付租金,我们被迫拆除了公司的无障碍展厅,离开了曾经办公的地方。

但后来,我们尝试性地发了条介绍自己无障碍展厅的微博,并联系到几位长期关注残障群体的博主转发,非常幸运地引发了网友的大量关注以及合作的机会,才让我们生存到现在。

青年抗疫人群(为了这一特殊人群)(7)

Mia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我一个年纪轻轻的健康女孩,这么坚持做无障碍?

因为我自己体会过暂时性的“残障”,高中时,我不小心摔伤了腿,不得不拄拐进出老家的学校,因为没有无障碍设施,摔倒过多次。

后来,我的奶奶突然生病中风,可担架却因房门窄、玄关杂物多而抬不进房来,只得由家人先背奶奶出门,这个动作可能对奶奶造成了二次伤害,影响了她的康复。奶奶从一个大事小事包办的劳动妇女,成了一个需要轮椅才能行动的残疾人,她常常呆呆地坐在家里,一坐就是一整天。

这些发生在我和我家人身上的事,是我开始这项创业的初心,说实话,推动这项事业落地其实蛮难的,我们可能是上海乃至全国唯一的专门做这件事的公司,我们的经营困难也在这里。很多投资人非常支持我们的项目,但他们往往要求我们放弃面向残障人士这部分业务,把创业重心完全放到适老化改造上,但这就与我们的创业初衷相悖了。

我一直认为,每个人都有可能暂时地成为障碍者:孕妇、带小孩出行的家庭、拖着大件行李箱的旅客......每个人也都能从无障碍设计中受益,我们今天推动无障碍建设,其实是为了明天的自己。

口述:Mia

记者:周洁(新民周刊)

来源: 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