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十四篇宪问篇15

论语10句人生感悟 日积月累学论语(1)

【原文】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论语10句人生感悟 日积月累学论语(2)

【译文】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论语10句人生感悟 日积月累学论语(3)

【学悟】

谲而不正:谲,诈也,即诡变、诡诈、阴谋诡计,喜欢玩弄手段。

正,正法、正道。

先看看孔子提到的两个主人公: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晋文公:名重耳,晋献公之子,“重耳(晋文公的名字)在外十九年矣,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备知之矣。”因为他吃尽流亡的痛苦,深深了解人心的险恶,所以更加擅长如何运用权术。经过一番励精图治,后终主晋国,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是寿终正寝,并且死后霸业还持续了一百多年。

齐桓公:名小白,齐襄公之弟。是五霸之首。按:齐襄公死后,公子纠与之争位,小白诈死,抢先登上君位,于是赦免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桓公在管仲辅佐下,提出“尊王攘夷”,组织首止会盟、葵丘会盟等,在华夏不绝如缕的时候,“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扶持华夏,功劳巨大。齐桓公的结局并不好,由于没有听从管仲的劝解,亲近了易牙、竖刁、公子开方这些小人,被软禁,几个儿子又忙着争位子,根本没人管他,最后是被活活饿死的。

从结局和成就来说,晋文公优于齐桓公,而孔子从价值观上否定了晋文公,赞同了齐桓公,因为孔子不以成败论英雄,他要的价值观,是其做事是否正“正”,“正”主要指的是“礼乐制度”和“君臣伦理”。正和谲的判断,在孔子看来就是有没有用礼。如果是一切符合礼,这就是正;不符合礼,就不正,克己复礼亦是此意。这个礼更多用于约束行为规范,特别是对君臣之间,更要以礼相待。所以取得成就并不重要,而是你的存心在哪里。

钱穆:“谲正之比,盖兼两人之用兵与行事言。用兵犹可谲,行事终不可谲。”

在晋文公的势力达到巅峰,在践土召开诸侯大会,并让周襄王前来,因为从来只有天子召见诸侯,没有诸侯召见天子的礼制,而周襄王迫于晋文公的威势,不得不离开王城前往践土参加大会,因此孔子对晋文公大为不满,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孔子评价他为“谲而不正”。

齐桓公在讨伐楚国的时候,会以“楚国没有上贡”的名义对其兴师问罪了。还有齐桓公早年准备攻打宋国,但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齐桓公于是就带着礼物请示周天子,征得了周天子的同意。而孔子眼见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乱象时,自然要对齐桓公这位“尊王攘夷”的君王表示好感了,因此说他“正而不谲”,其实就是因为齐桓公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礼乐制度。

两个诸侯霸主面对周王室的态度问题,代表一个霸在王上,权利眯了眼,忘记君君臣臣的礼数;一个是霸在王下,权利再大,也不忘本。

两位霸主坚持什么价值观,是因为他们就是那样的人,并不会因为外界情况而改变。

这也是我们看到并学到的重点。无论是领导者或者是普通人,我们最好选择行得正,坐得端,什么事情都堂堂正正的,因为会有上行下效,因为会有吸引力法则,我是什么人,我周围就会围绕什么人。

论语10句人生感悟 日积月累学论语(4)

写作即修行

写下即永恒

我在007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