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燕鸻,是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鸻形目、燕鸻科、燕鸻属的一种小型水边鸟类,体长20~28厘米。嘴短,基部较宽,尖端较窄而向下曲。翼尖长。尾黑色,呈叉状。夏羽上体茶褐色,腰白色。喉乳黄色,外缘黑色。颊、颈、胸黄褐色,腹白色。翼下覆羽棕红色,飞翔时极明显。嘴黑色,基部红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嘴基无红色,喉斑淡褐色,外缘黑线较浅淡,其内也无白缘。飞行和栖息姿势很像家燕。相似种灰燕鸻体型显著为小,上体较淡、灰色,尾为浅叉状,无喉斑。翼下覆羽不为棕红色而为黑色,具显著的白色翼后缘,无论飞翔或栖立时都易区别。形态优雅,以小群至大群活动,性喧闹。与其他涉禽混群,栖于开阔地、沼泽地及稻田。善走,头不停点动。飞行优雅似燕,于空中捕捉昆虫。
普通燕鸻,夏羽,头顶灰褐沾棕。后颈、颈侧、肩、背、翅内侧覆羽橄榄褐色或棕灰褐色,耳羽微缀棕栗色。后颈基处微具棕色半圈状领,腰橄榄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尾呈叉状,黑褐色。中央尾羽较短,基部白色,外侧尾羽较尖长,大都白色,仅尖端具一斜形黑色条状斑。外侧飞羽和覆羽黑褐色,内侧飞羽和覆羽橄榄灰褐色。第一枚初级飞羽羽干近白色。翅形狭长,折合时长度超过尾端。颏、喉棕白色或桂红皮黄色。自眼先经眼下缘,再沿头侧向下,围绕喉部棕色有一条黑色细线,形成一环形圈包围着棕白色的喉。
普通燕鸻,在圈内缘还有一窄的白色圈。胸和两肋棕褐色,腹淡褐色,下腹至尾下覆羽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栗红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嘴基无红色,喉斑淡褐色,外缘黑圈不明显,且无白圈。幼鸟头顶暗褐色,羽缘沾棕。背橄榄灰色,具黑褐色和棕白色尖端。肩具窄的皮黄白色尖端,尾上覆羽白色而具棕色羽端。颏、喉棕白色,无黑色环圈,胸具暗褐色纵纹,下胸淡棕色,腹以下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嘴角红色,脚黑褐色。
普通燕鸻,栖息于开阔平原地区的湖泊、河流、水塘、农田、耕地和沼泽地带,也出现于水域附近的潮湿沙地或草地上。非繁殖期常成群。飞行迅速,长时间地在河流、湖泊和沼泽等水域上空飞翔,边飞边叫,叫声尖锐。降落地面后,常做短距离的奔跑。在地上多活动在河流两岸或湖边沙滩、砾石堆和泥地上,缓步走动觅食,间或急速奔跑觅食。休息时多站立于土堆或沙滩上,由于体色和周围环境很相似,一般不易看到。
普通燕鸻,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河北、山东、浙江、福建、香港、海南岛和台湾。夏候鸟或旅鸟。春季于4~5月迁来,秋季于9~10月离开。主要吃金龟甲、蚱蜢、蝗虫、螳螂等昆虫,也吃蟹、甲壳类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主要在地面捕食,有时也在飞行中捕食。 普通燕鸻,繁殖期5~7月,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繁殖初期成群在空中飞翔。营巢于河流、湖泊岸边或附近沙土地上,也在河心小岛、溪旁和稻田地边营巢。成群营巢,巢甚简陋,在沙土地上稍微扒一浅坑即可产卵,有的坑内仅垫少许枯草,但多数直接产卵于沙土窝中。 普通燕鸻,小型水边鸟类,有着特殊嘴,嘴很短且基部较宽,尖端较窄而向下曲,这样的形状是长期觅食泥土内食物进化的结果。之所以得名燕鸻,是因为他与燕子的外形相似,有着尖长的翼,呈叉状的黑色尾羽。普通燕鸻,又称土燕子。该物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物种,2012年评估。已列入中国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是我国第一个以群岛建制的城市,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是名副其实的海上花园城市。舟山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中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背靠长三角广阔经济腹地,是中国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门户。行走在舟山,玩转岱山、嵊泗、定海、普陀山等,其中五峙山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三大鸟类保护区之一,也是浙江省唯一的省级海洋鸟类自然保护区,已被列入中国重要鸟区名单。岛屿四周海域盛产鱼、虾、贝、浮游生物、藻等,为鸟类捕食、栖息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成为了名副其实鸟类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