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698的久儿(爸妈进化论主笔)

作为一位家有青春期少年,又立志做一名成长型家长的妈妈,我每天都会打开多个有关家庭教育的号来学习。

希望能从那些文章中学到正确的教育方法。

什么,《孩子,这几种习惯决定了一生》;

什么,《98%的人都上当了,这个教育骗局······》;

什么,《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童年,也不愿意看到你卑微的成年》等等。

一个个像打了鸡血、又像是人生法官的文章标题,刺激着我的大脑,打压着我的自信,膨胀着我的焦虑。

怎么办?

下面我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写下,也许可以借鉴一下。

远离鸡娃焦虑(鸡娃你焦虑吗)(1)

远离鸡娃焦虑(鸡娃你焦虑吗)(2)

教育专家给不了我们万能钥匙,他只是个指路牌

为了学到科学的教育理念,我也参加了不少家庭教育讲座。

记得有一个案例,当我第一次听到时是在孩子五年级。

这位专家不光是位心理学博士同时也是一位北大学霸的妈妈。

她曾经说过,她哥哥家的女儿青春期叛逆,一天嫂子从其它途径听说自己女儿悄悄跑去纹身。几乎抓狂的嫂子打电话向她求助。

她提醒嫂子,等孩子回来后千万不能打骂,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尽量从关爱的角度去说。

当她的嫂子看到已经在脚踝处纹了纹身的女儿回家后,强忍着自己愤怒的情绪问了一句“疼吗?”。

本以为会被妈妈骂死的外甥女先是一愣,然后回了房间。过了一会儿,孩子走出来抱着妈妈哭着说:“妈妈,我错了。”

那个拥抱之后,孩子讲出了心里话。

一句“疼吗?”成了母女关系的破冰之举。

第二次、第三次是在哪里听到的,已经不记得了,只是故事的主人公变了。

但,我始终觉得那句“疼吗?”是直戳孩子内心的灵丹妙药。

凑巧,同事李姐那天给我哭诉她和女儿之间发生的故事。本想用这个案例好好开导开导李姐,没想到李姐的话,却让我哑口无言。

李姐说,女儿偷偷纹完身后回家,出于胆怯还是主动找她认错,承认自己做了一件错事。

可是当她看到女儿身上的两处纹身后,心都要碎了,才14岁呀。

她真的很想和女儿推心置腹地谈一次。

于是她拉着女儿说:“疼吗?妈妈看着都心疼,一针针的刺下去。”

可女儿回了句:“还行吧!”转身就进了房间。

对话到此结束。

本以为用一句温暖的话语,能重新建起自己与女儿的沟通桥梁,没想到一句“还行吧”,就没了下文。

我当时真的很怀疑专家的这句话,怎么到了现实生活中,就变成了这个结局。

原来,所有专家、权威给出的方法,都是只适合案例中的那个孩子,我们无法拿来借用、照搬。

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也有着不同的亲子关系、家庭背景。

教育专家给不了我们万能钥匙,只是我们在教育孩子道路上一个指路牌而已。

至于如何在这条路上行驶,不光要看实际的路况,也要看驾驶员的技巧。

一味地去按照专家的方法照猫画虎,当得不到有效答案后,会让自己更焦虑。

“成长型”的父母,不光是要自己不断地学习提高,还要懂得将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再用爱输出给自己的孩子。

远离鸡娃焦虑(鸡娃你焦虑吗)(3)

远离鸡娃焦虑(鸡娃你焦虑吗)(4)

期待不同决定心态不同

这几年“圈层”成了许多父母口中的常用词。

电视剧《三十而已》向我们真实地展现着圈层的含义。

一篇《孩子,我为什么要让你上名校》更是被众多公众号转载。

为什么每个家长都有这样的期待?

我在丫头的家长会上听到了不同的答案。

家长会上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

曾经有位家长,十分焦虑地来学校,想请教如何帮助孩子提高成绩的方法。

这位家长一张口就说:“孩子这次月考,数学不及格。看着很乖的孩子,写作业也认真,成天爬着学,也不知道咋学的。

我告诉她,初中学不好就考不上好的高中,考不上好的高中就考不上好的大学,考不上985、211之类的好大学,将来可能就找不到好的工作。

找不到好的工作,可能就嫁不了一位优秀的职场精英。

到时候两个人都没钱,别人家的孩子喝进口奶粉用进口尿不湿,你家孩子只能,买得起啥用啥。”

远离鸡娃焦虑(鸡娃你焦虑吗)(5)

当老师转述完这些,大家都哄堂大笑。

笑的是爸爸的焦虑、笑的也是从那位爸爸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笑声停止,老师问大家:“在座的各位家长,请问你们是不是偶尔也会有这样的焦虑。

那么,你们花那么多精力去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呢?

难道就是像这位家长说的,转了一大圈最终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有能力给她的孩子买得起进口奶粉吗?”

这一番话如醍醐灌顶般把我从孩子成绩的焦虑中拽了出来。

是啊,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我们就付出许多精力去陪伴他,去培养他,难道最终从我们嘴里说出来的终极目标就是找个好工作,娶个姑娘或嫁个好男人,再生个娃。

不应该是这样的。

家长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格局。嘴里总是围着成绩、学习转的我们,显得是那么的现实。

就像人们常说的: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个普通人,努力的意义不过就是让平凡的人生不那么平庸罢了。

也许当我们把对孩子的期望变成:

做一个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即使没有名牌大学加持,只要肯在某一领域深耕,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就是孩子最好的样子。

当我们的期待变了,心态自然就会转变,当然也不会被众多“鸡娃”的信息搅乱了心绪。

远离鸡娃焦虑(鸡娃你焦虑吗)(6)

远离鸡娃焦虑(鸡娃你焦虑吗)(7)

只选择适合的,不选择最优秀的

前几日一篇名为《不要站在高楼上,傲慢地指着大山》的文章,迅速被推上热搜。

文章将不同环境、不同经济水平的教育现状赤裸裸地剖析给了大家。

先不说众多明星的孩子,他们一出生就在罗马,就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的教育现状也是我们二三线城市可望而不可及的。

身边有位朋友,手机里是通过各种途径添加进去的学习群,里面不乏一线城市的家长。

看到一位上海五年级学生家长说,她的孩子现在会四门外语。

练习外语听力,全部都是利用孩子的碎片时间。刷牙、洗脸、吃饭、上学路上等等,只要耳朵闲着,就要听外语。

朋友觉得牛娃就是这样练出来的,方法可行。于是也开始用这种方式训练孩子听英语。

一段时间过去了,听力是提高了很多,但孩子对英语学习也从主动变成了机械性地服从。

“鸡娃”几乎成了现在家长教育的唯一途径,只是每个家长“鸡娃”的力度不同而已。

远离鸡娃焦虑(鸡娃你焦虑吗)(8)

到底要不要“鸡娃”变成了像“我和你妈掉河里,先救谁?”一样的千古难题。

确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前有众多家长挤破头也要让孩子进的衡水中学,后有30.4%北大新生厌恶学习的社会现象。

所有“鸡娃”的诱因,就是我们对孩子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所以我们想要一本可以教出孩子绝世武功的秘籍。

可是这本秘籍就真的只能出自学霸吗?

未必!因为用个案来讨论社会普遍问题,你永远也找不到答案。

学霸的方法不一定会合适自己孩子,但它一定会进一步加深家长的焦虑。

因为这给家长又一次制造了横向比较,且深刻感受差距的机会。

就像我们总劝孩子目标要切合实际,最好是蹦一蹦就能抓到的,然后才能从一个个小目标的完成到最终实现梦想的大目标。

在教育上强度适中的激励与托举,即是孩子学习道路上的助推器,也是家长焦虑情绪的释放机。

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教育孩子我们只有学会过滤信息,放下不切实际的欲望,用不贪、不比、不急的心态去看待教育,才能成为平和的父母。

而只有心态平和的父母,才会给孩子带去温和、幸福的成长环境。

与大家共勉。

远离鸡娃焦虑(鸡娃你焦虑吗)(9)

作者简介:698的久儿,全职妈妈 从女儿小学到初中,一直陪伴其身边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希望在自己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能用文字温暖别人。用行动告诉女儿,我想和她一起努力,本文首发爸妈精读,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图片所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