镂空龙纹俎,青铜礼器,春秋时期文物,俎面长35.5厘米,宽21厘米,通高24厘米,重3.85千克,1978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

掐丝珐琅龙纹特征(国宝品鉴镂空龙纹俎)(1)

镂空龙纹俎

1977年秋,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城南约50公里的丹江水库水位下降,水库西岸的龙山南端东侧露出一座墓葬, 翌年3月淅川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人对墓地进行深入调查,共发现春秋墓葬24座,汉墓8座。4月,淅川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对淅川下寺墓地进行发掘、清理,此件镂空交龙纹俎即出土于2号墓。

这件镂空龙纹俎的俎面略下凹,呈双“䫜(āo)”形,两端宽,中间稍窄。四足扁平,上端宽,下端窄,断面呈凹槽形。

掐丝珐琅龙纹特征(国宝品鉴镂空龙纹俎)(2)

镂空龙纹俎侧面图

先秦龙纹的演变经历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早期龙纹较为具象,西周晚期龙纹逐渐抽象化,龙的角、眼睛、上下颚、四肢骨骼、龙鳞演化成S形、C形、长蝌蚪、矩形等类似于几何形的纹样,并成为程式化的纹样。镂空龙纹俎面纹饰以镂孔与阴线细刻两种方式来表现。镂空龙纹俎的俎面上共有四十二个镂孔,居于俎面中心,中间的八个长方形镂孔把矩尺形、曲尺形、圆角折尺等镂孔对分成前后两组。其中的八个矩尺形和曲尺形镂孔分别构成了龙的鼻及上下颚、前后肢、角、耳、背和尾部。镂空交龙纹俎的俎面上为前后对称的两组变形交体龙纹,龙首朝外,四尾聚向俎的中心,由于青铜俎面两边高,中间下凹,从而使龙首部分高于龙尾,给人以升腾之感。阴线细刻纹饰可分为三种:一为饰于四十二个镂孔间的细密云雷纹;二为饰于俎面窄端的蟠虺纹;三则是饰于俎面宽端的波曲纹带。镂空龙纹俎的扁足亦饰镂孔变形龙纹,镂孔间填饰细密蟠虺纹。

掐丝珐琅龙纹特征(国宝品鉴镂空龙纹俎)(3)

商周龙首纹的演变

掐丝珐琅龙纹特征(国宝品鉴镂空龙纹俎)(4)

镂空龙纹俎俎面上镂孔龙纹示意图

该俎共设计了八条镂孔龙纹,俎面四条,四扁足各一条,却又两两相对,相互呼应。俎面四龙又各自与扁足四龙组成两两呼应的对首龙纹。在整体纹饰的布局上,这件俎体现了多角度的对称设计(即今日的四方连续图案设计)的设计理念。

比较研究

目前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青铜器品类众多,但俎数量并不多,而青铜俎的数量更少。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的商代兽面纹青铜俎,长41.2厘米,高18.6厘米。该俎呈长条几形,俎面狭长而微凹,四周饰以蝉纹,两端饰夔纹,两窄端下各一微弯的壁足,壁足饰兽面纹及蝉纹。

掐丝珐琅龙纹特征(国宝品鉴镂空龙纹俎)(5)

泉屋博古馆藏商代兽面纹青铜俎

辽宁省义县花尔楼铜器窖藏坑出土的商末周初双铃青铜俎,长33.6厘米,宽17.7厘米,高14.3厘米,重2.5千克,现藏锦州市博物馆。该俎俎面呈长方浅槽状,边沿加厚,两宽端下连相对的凹字形板足。板足饰细密云雷纹衬地的兽面纹,两端板足空档间各挂一扁圆形铜铃。

掐丝珐琅龙纹特征(国宝品鉴镂空龙纹俎)(6)

辽宁省义县出土双铃青铜俎

安徽省寿县朱家集出土的青铜俎,长32.6厘米,宽16.3厘米,高16.3厘米。该器作几形,俎面微凹,中段有两排四个十字形镂孔,四足上端粗下端稍细。

掐丝珐琅龙纹特征(国宝品鉴镂空龙纹俎)(7)

安徽省寿县朱家集出土青铜俎

通过对上述青铜俎形制的比较可以看出,俎面早期以槽形为主,其后俎面多呈下凹状;俎足的发展则是由壁足到板足,进而发展出四支足;在纹饰的构成上,商周时期都以兽面纹为主,春秋时期出现环带纹、蟠虺纹、龙纹之类,与各自对应时期的铜鼎腹部纹饰大体一致。河南省淅川下寺和安徽省寿县朱家集出土青铜俎,同为楚国器物,其整体风格包括形制以及俎面镂孔的做法都极为相像,时代跨越了从春秋中晚期直至战国晚期,因此河南博物院藏的这件镂空交龙纹俎可称得上是楚式青铜俎的精品。

作者简介

陶亮,1980年生,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毕业,文博馆员,在河南博物院陈列部从事古代史陈列等工作。

郭飞飞,1978年生,在河南博物院陈列部从事陈列形式设计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