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被奉为国内电视剧扛鼎之作的87版红楼播出,忽而已有二十余年。
在戏里,陈晓旭念着黛玉的台词,那凄凉哀怨的《葬花吟》,虽然从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口中讲出,但分明叙述着两段相似的人生。
当时87版红楼梦的剧组正在拍摄“黛玉葬花”一段。
黛玉葬花
当天,苏州还只是三月,天气微寒,并未回暖。陈晓旭身着纱衣,正在等待摄像机开拍。
可由于道具出了点问题,她只得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忽然之间,不知为何,她的情绪变得崩溃,站在原地,大哭不止,就连肩膀都止不住地抖动起来。
陈晓旭
看到这样一番场景,敏感的摄影师立刻拿起摄影机,将这一幕记录了下来。陈晓旭的一举一动,宛如黛玉的一颦一簇,活脱脱像是从书中走出的林黛玉。
当看到这个片段时,身边的人难免疑惑,她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哭泣?是为了戏中的落花,还是书中的黛玉,或是为了自己?
当陈晓旭看到这个片段,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陈晓旭
《红楼梦》的播出,成就了陈晓旭等演员,也成就了导演王扶林。自87版《红楼梦》一播出,可谓万人空巷。
时至今日,87版的《红楼梦》一次又一次在电视上重播,无论时隔多久重现,它仍旧引得观众的喜爱。
在很多人看来,是87版《红楼梦》成就了当年的剧组,但仔细说来,终究是他们成就了《红楼梦》。
当有人问到,为何《红楼梦》能够经久不衰?王扶林给出了四字答案:“敬畏之心”。
王扶林
不同于当下电视行业的浮躁,面对文学改编这样一个题目,王扶林导演认为,改变的原则就是要忠实原著,不能损害原著精神。
对名著心生畏惧,不去不懂装懂,是王扶林的坚持。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王扶林曾去伦敦考察,想要从西方世界中借鉴、学习一些电视经验。
当他看到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被搬上电视,他的内心随之一震,国内有四大名著,同样十分经典,既然英国可以将莎士比亚的作品拍出来,那我们为什么不能让中国古典作品见诸荧屏呢?
王扶林
带着这样的新鲜的想法,王扶林兴奋地回到了国内,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遗憾的是,当时国内还未有改编名著的案例,对于当时的电视界来说,这将是一次冒险,因此,王扶林的提议只能暂且被搁置下来。
幸运的是,经过长时间的考量与商讨后,在1982年,中央电视台台务会决定,正式开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导演则选定为王扶林。
得到这样的消息后,王扶林兴奋不已,自己多年来的心愿终于如愿以偿。但兴奋之余,王扶林也感到压力倍增。
王扶林
当回忆起这段经历,王扶林坦言:“我心里清楚这副担子挑起来不容易,不被压倒,也要累得够呛,还不一定有什么成果。不过,有一条我可以保证,一定百分之百地努力对待创作。什么名利,成名成家一概抛到脑后。”
对于这次拍摄,王扶林投入了极高的热情与精力。白天工作的时候,他总是信心满满,干劲十足;然而,每当他晚上回到家中,常常夜不能寐。
《红楼梦》的改编,并不只是一部电视连续剧播出那么简单,它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因此,也就更加需要认真对待。
87版《红楼梦》
关于《红楼梦》原著,他其实只在青年时期简单地翻阅过,而且,还没有读完。
所以,尽管他作为总导演,但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并不是很懂《红楼梦》中的高深与讲究。
好在王扶林并不是一个敷衍的人,为了有更好的拍摄红楼梦,王扶林向台里申请,解除他原来日常的录播节目任务, 这样他就能专心研读《红楼梦》。
据悉,在此后的一年里,除了研读《红楼梦》,他还找来了许多评价、分析《红楼梦》的学术文章,力求跳脱肤浅的表面,为观众呈现上乘的内容佳作。
王扶林
在国内,由于《红楼梦》的经典流传,还出现了专门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在这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热爱《红楼梦》的专家学者。
不久之后,王扶林便找到了红学专家吴世昌。在与吴世昌沟通了之后,吴世昌建议他,可以先召开一次《红楼梦》座谈会,听听大家怎么说。
此后,每当遇到不懂的部分,他就会向红学家请教,在与红学家的交谈中,王扶林对《红楼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在每一次的沟通之后,剧本也有了更高水平的提升。
1982年,北京的冬天似乎格外寒冷,在中国音乐学院的一间小屋内,挤满了红学家,众多学者对剧本的热情参与,也让严寒的冬日不再那么冷酷。
著名红学家吴世昌先生
虽然王扶林是作为导演参会,但每次他都害怕自己的理解不够深刻,因此他不常发表自己的见解,反而像一个学生一般,总是认真倾听红学家的讨论、记录下有效信息。
据王扶林导演回忆:“那时每天都像踩着地雷,小心翼翼地走每一步。”
随着王扶林与红学家的讨论、修改,剧本正在一天一天的成型与完善。剧本的逐步成型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在此之后,王扶林还需要面对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选角。
87版《红楼梦》部分演员定妆照
当时王扶林一反电视剧选角的常态,决定不用明星,而是全部起用新人演员。这一决定的发出,引来了业内人士的关注与怀疑。
毕竟从好莱坞的经验来看,明星是收视率以及票房的保证,舍弃明星,将是一次巨大的冒险。
但王扶林却不以为然。
为此,王扶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这场戏中,黛玉正躺在床上午睡,宝玉悄悄掀起绣线软帘,爬到床上,唤醒黛玉,二人面对面的躺下。
王扶林说:“假如让两个二十七八岁的知名演员来演,两人在床上拉拉扯扯,很难表现出两人的纯洁感。”
正是王扶林的坚持,才让我们看到了更加具有代入感、更为贴合原著的内容。
王扶林
在发出海选要求后,一时之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希望能去到北京,参与《红楼梦》的选角海选。
那么,陈晓旭是如何在美女纷纭的队伍中脱颖而出的呢?
王扶林曾经评价陈晓旭,说她长得不算特别漂亮,演技也不算好,但有一点很特别,那就是她特别适合演林黛玉。
正是陈晓旭这份特质,最终让她赢得了黛玉这一重要角色。
陈晓旭
当时剧组向前来海选的演员们声明:食宿自理,如未入选,路费不予报销。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物质水平还远不及当下,来往的车马费与生活支出,也是许多人的担忧。
陈晓旭虽然很心动,但当时的她还只有十八岁,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想要跃跃欲试,却一直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
最终,在男友毕彦君的鼓励下,她给王扶林写了一封自荐信,并且还附带一首她写的小诗与照片。
陈晓旭
陈晓旭送去的那首诗,名为《我是一朵柳絮》,这是在她十四岁时写下、并发表的。
在诗中她如此写道:“我是一朵柳絮,长在美丽的春天里,因为父母过早地把我遗弃,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虽然是豆蔻年华时作下的诗,但文字之间,却弥漫着一股沉郁的氛围,让人想起同样文采斐然,却常常传达出一种忧郁情调的的黛玉姑娘。
等待的过程总是难熬的,幸运的是,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陈晓旭就收到了王扶林的亲笔回信。
在信中,王扶林邀请她来北京面试。
陈晓旭
阅读了王扶林的回信后,陈晓旭信心大增,虽然心中多少有些忐忑,但她还是收拾好了行李,跟话剧团请了三天的假,坐着火车来到了北京。
面试那天,陈晓旭拿着一把湿漉漉的雨伞,来到了王扶林的办公室。她身穿一件绿色衣裳,整个人看起来十分素雅。
王扶林问她:“妙玉的判词是什么?”
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十分刁钻的问题,然而,在此之前,陈晓旭早就数次精读《红楼梦》,于是她自信地回答:“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听到陈晓旭的回答,王扶林也有些惊讶,如果不是《红楼梦》的忠实爱好者,很难如此快速、准确地讲出妙玉的判词。
87版《红楼梦》中的妙玉
面前这个身材纤细、看起来弱不经风的姑娘,讲起《红楼梦》,却好像有一股大能量。
面试结果并没有当场出来,王扶林告诉她,回去继续等消息。分别前,导演特意叮嘱她,把车票留好,说不定可以报销。
刹那间,陈晓旭觉得自己心中的底气又多了几分。
回到老家后,陈晓旭也并没有闲下来,她重新打开《红楼梦》,仔仔细细地把它读了两遍,期间,还做了厚厚一大本笔记。
好消息终于在来年四月飞来,陈晓旭接到了来自北京的喜讯,剧组通知她面试通过,她将要去北京参加演员培训。
原来,虽然她通过了第一轮面试,但想要真正成为《红楼梦》电视剧的演员,还需要和其他演员一样,经过几个月的训练与观察。
陈晓旭
一段时间后,这群演员来到了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内。
在这片历史的废墟间,原本应弥漫着一股沉重的历史沧桑感,但由于《红楼梦》剧组的到来,热闹的气息迎面扑来。
前来参加培训的演员们,早上上形体课,上午由专家讲课,下午是表演练习的时间,到了晚上,还需要他们穿上戏服,练习琴棋书画。
演员们的一天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寂静了许久的圆明园,恍惚之间,实在像是大观园那般欢闹。
87版《红楼梦》部分演员合照
由于《红楼梦》是一部经典巨著,因此,导演对于角色的选择有着严格的标准。
演员不仅需要长得一幅东方美人的模样,更需要有典雅的气质。在培训期间,节目组十分着重培养演员琴棋书画的能力。
事实上,在《红楼梦》中,并不是所有角色都需要懂得琴棋书画,但导演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演员身上增添一份古典气质。
当时,陈晓旭曾经花了两天的时间恶补弹琴,最后在剧中,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完全看不出来,她只花了两天的时间,临时学到了抚琴。
陈晓旭
在王扶林看来,让演员如此了解、走进角色,就是让他们和自己的角色“谈恋爱”,合不合适,立马就能看出来。
他的方法,也让演员们可以更加贴近、了解角色。
有趣的是,在进入培训期后,王扶林再次与传统背道而驰,他不像其他的导演那样,主动给演员们分配角色,反而让他们自己选择,觉得哪一个适合,便可以尝试哪个角色。
因此,许多演员为了能够留在剧组,并不将希望放在唯一的角色上,只要稍微符合角色,他们便会去尝试。
譬如,当初饰演王熙凤一角的演员邓婕,除了尝试王熙凤的戏以外,还曾饰演了与王熙凤具有相似性格特征的尤三姐的戏。
邓婕饰演的王熙凤一角
其实,这也是演员的生存之道,毕竟能够进王扶林导演的剧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给自己多留一个选择,并非坏事。
当时林黛玉的候选人除了有陈晓旭之外,其实还有张蕾、王晓洁、胡泽红和沈璐,竞争十分激烈。
然而,尽管如此,陈晓旭却坚定地选择黛玉一角,在培训期间,她整颗心全铺在了黛玉身上,从来不去管别的角色是怎么样的。
后来,王扶林问陈晓旭:“如果不演林黛玉,你选一个其他的角色演,怎么样?”
陈晓旭当即十分肯定地回答:“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去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说林黛玉去演其他角色了!”
陈晓旭的勇敢与坚持,活脱脱得像是林黛玉本人的回答。
面对陈晓旭对黛玉的坚持与热爱,王扶林更加对看似弱不禁风,实则充满能量的陈晓旭刮目相看。
终于,在经历三个月的培训之后,陈晓旭获得了导演以及剧组的高度认可,他们不再选择其他的演员。
当进入戏中,陈晓旭仿佛穿越时间的阻隔,与书中的黛玉融为一体。
陈晓旭
戏中的林黛玉,其实并非只有一种伤感的情绪,黛玉爱读书,说起话来,妙语连珠,无论是在书中还是戏中,都为其贡献了不少绝佳的笑点。
在戏外,陈晓旭也是这样一个女子。
从外形上来看,陈晓旭就是一个乖巧的姑娘,但拍戏的间隙,她常常有许多鬼点子,饰演贾宝玉的欧阳奋强则负责实施,两人一唱一和,就像是书中的黛玉、宝玉来到了现实中。
欧阳奋强与陈晓旭
有一次,史湘云的饰演者郭霄珍,被骗到了动物园门口,去见其他剧组的副导演,等到她回来才知道,这是他们的恶作剧。
等到王扶林听说这件事,也忍不住哈哈大笑。
在《红楼梦》的剧组里,拍戏的时候,大家都是格外专注,可到了戏外,大家却都十分友好,气氛也很欢快。
87版《红楼梦》
1987年,电视剧版《红楼梦》一经播出,便收获了如潮般的掌声,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也引来了广大观众的关注,成为人们心中那个“天上掉下的林妹妹”。
在87版的《红楼梦》之后,也陆续有导演翻拍新的版本,然而,无论有多少人再次饰演林黛玉。
在人们的心中,由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已经成为了不可复制的经典,并且无人能超越。
时至今日,每当人们提及《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难免会想起陈晓旭的形象。
陈晓旭
在《红楼梦》之后,陈晓旭已经红遍了大街小巷,一时之间,邀约不断。
很快,陈晓旭便和剧组其他演员登上各大卫视,风光无限。
此后,她也曾接过一些新戏,做过除了林黛玉之外的尝试。遗憾的是,陈晓旭对林黛玉形象的深入刻画,在其他的剧情中,竟成为了劣势。
因为每当观众看到陈晓旭的时候,无论她是何种服装、造型,人们都会首先想到林黛玉,难免跳戏。
这时,陈晓旭也发现,自己很难突破林黛玉的形象,因此,不久之后,陈晓旭不再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珍惜自己的羽毛。
陈晓旭
就这样,在人们的记忆里,她也就一直是令人心生怜爱的林黛玉。
当时很多人都不知道,虽然陈晓旭逐渐推出了荧屏中,但她并没有就此放弃人生。
很快,她有了新的目标:做商人。
陈晓旭坦言:“《红楼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又关上了一扇窗,我无法进入,只好重新开辟一条路,却意外地发现它通向更美丽的远方。”
1996年,陈晓旭加入长城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并担任制作总部经理。
自此开始,陈晓旭弃演从商,在这条有些陌生的路上,越走越远,并走出了相当精彩的轨迹。成为了广告行业中优秀的女性从业者。
陈晓旭
在当演员的时候,她有演员的灵动与多变;当她摇身一变,成为商场上的战士时,她又拥有机灵的头脑与创意的思维。
很快,她就在广告业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且取得了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2005年,陈晓旭被《世界经理人》周刊评为“中国经济年度风云人物”。
遗憾的是,上帝没有办法为一个人开太多扇窗,当我们获得什么,似乎就注定要付出什么代价。
2006年10月份,陈晓旭被确诊为乳腺癌二期。
陈晓旭
这样的消息,无论是放在谁的身上,都是惊天的大事。一时之间,陈晓旭感觉天都要塌了下来,身边的人在听到这样的消息后,惊叹之余,更多的便是惋惜。
他们也都劝陈晓旭,一定要积极地对抗病魔,重新恢复健康。
专家告诉她,一、二期的乳腺癌患者应当接受局部的手术切除,然后还要配合全身的药物治疗,如此下来,才有治愈的可能。
听到要切除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陈晓旭感到难以接受,不久之后,陈晓旭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治疗。
她告诉自己的父亲:“假如说动手术做化疗能治好,不那样做就死亡,那我选择死亡。”
陈晓旭
作为父母,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长寿地活着,但眼见女儿心意已决,她的父母亲也给予了她最大的尊重。
世人都希望可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陈晓旭与林黛玉一样,固执而勇敢,面对自己认定的事情,无论他人如何劝导,都不会动摇。
她宁愿放弃生命,也不愿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在很多观众看来,多年之后,陈晓旭还未从黛玉的影子里走出来,死死追求浪漫与极致的理想主义。
2007年2月23日,陈晓旭在百国兴隆寺举行了剃度仪式,自此,她抛弃了年迈的父母,也放下了上亿身家,落发出家,皈依佛门。
那段时间里,陈晓旭整天吃斋饭,打坐诵经,洗净身心,将世俗社会中的一切全都抛在脑后。
两个多月之后的一天,陈晓旭在深圳病逝,享年41岁。
陈晓旭
《红楼梦》中,黛玉拥有着一种无与伦比的精神之美。她的坦率、执着,穿越文字的局限,给作为读者的我们猛击。
而在现实世界,陈晓旭不仅将书中黛玉的精神之美外化,让作为观众的我们通过荧屏一窥,更重要的是,她本人参透了黛玉之美。
她饰演黛玉,并最终“成为”了她。
忽而之间,距离陈晓旭离世,已有十余年,她与黛玉一样,生命之短暂,犹如彗星一般,划过天空。
陈晓旭
陈晓旭之后,每当我们提及黛玉,亦会想起陈晓旭在《红楼梦》中的精彩表演。
同时,当我们想起陈晓旭,也一定会想起她曾经带给观众的惊喜,以及她自身的无限魅力。
斯人如黛玉、陈晓旭虽然已逝,但她们留给后人的想象与记忆,却将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