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他是明朝开国功勋,也是民间的半仙半神。

明朝刘伯温简介 大明开国第一文臣(1)

刘基伯温

刘基在民间知名度非常高,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叫刘基,因为他的故事都是随着“刘伯温”这个名字传开来的,传说故事中的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预知未来……

这样说吧,即使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加上《水浒传》里的吴用,也未必敌得过民间传说中的刘伯温。

民间关于刘伯温的传说故事特别多,“八臂哪吒”北京城、火烧紫阳观、石门洞得天书等众多民间故事,都反映了刘伯温是一个充满智慧又爱民如子的理想形象,他更像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挂职锻炼的神仙,到凡间镀镀金,帮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搞点政绩后好上去提拔。

从明初开始,民间就有各种刘伯温传说的文字记载,后又被编辑成各种书籍流传民间,2008年,刘伯温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了解明朝历史的人知道,明朝开国第一文臣是李善长,他很早就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出生入死,功劳颇多。

明朝刘伯温简介 大明开国第一文臣(2)

李善长

大明公司创建以后,朱老板大封功臣,当时被封“公”者,有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六人,李善长位居首位,诏书中将他比作萧何,可见受朱老板的器重程度。

而此时刘伯温也跟了朱元璋十来年了,他只是被封了个诚意伯,但李善长可是韩国公,中间还隔了28个侯呢。

就好比李善长当上国家副总理,但刘伯温就只是个国家气象局局长兼任天文台台长。

再举个例子,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食禄五千石,而且刘伯温食禄只有二百四十石,这中间的差距应该也是非常明显了。

这就很奇怪了,为什么民间刘伯温的名气会盖过徐李二人?他究竟是如何实现逆袭的呢?

刘伯温出生在一个读书家庭,天资聪慧,过目不忘,元至顺三年(1333)考取进士,至顺六年(1336)当了个县丞,是个八品小官。

刘伯温二十六岁走向仕途后,二十多年里一直为元朝政府打工,期间虽然兢兢业业,但并未得到蒙古人的赏识,最高也就到正六品。

正因为如此,刘伯温索性申请提前退休,回青田老家隐居去了。而这对朱元璋来说,实在是一件幸事。

明朝刘伯温简介 大明开国第一文臣(3)

朱元璋

一是元朝如果使用刘伯温防守,朱元璋能不能顺利攻克婺州、处州还真难说;二是朱元璋找来了刘伯温后,确实为他打下大明江山立下不小的功劳。

不过朱元璋一开始请刘伯温出山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请他当军师,而是看中了他的一个特长——术数之学,就是利用阴阳八卦占卜天象等进行军情预测、研判决策吉凶。

我不知道刘伯温当初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有没有骂娘:老子从蒙古人那里跑出来就是因为他们不懂我,没想到遇到的这个货色更不靠谱。

不过没多久,刘伯温的军事才能就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

元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率大军攻打太平(今安徽当涂),杀死守将花云及朱元璋的干儿子朱文逊。随后陈友谅又杀死老大徐寿辉,自己当上了老大,改国号天完为汉,率军直逼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朱元璋召集诸将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就在大家议论纷纷主张逃跑或投降的时候,刘伯温皱着眉头走了进来,并一言不发。

注意,这一招在平时工作中也可借鉴学习,当你有不同观点的时候,别急着表态,你只要沉默,需要的话再配点不敢苟同众人的表情,很有可能会引起老板的注意。

果然,朱元璋让刘伯温谈谈自己的看法,刘伯温毫不客气,就说了八个字:“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意思是说“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可以杀头了,难道还要留着过年吗?”这句话真的很大胆,万一老大不是这样想的,那么掉脑袋的就是刘伯温自己了。

然而朱元璋听后大喜,因为他也是这样想的,没想到一个算命的,竟然和自己意见一致。当然刘伯温之后又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无非就是说必须要和陈友谅血战到底,最后又利用自己观天象的特长,给朱元璋打了一针兴奋剂。

朱元璋赐刘伯温大保健(宝剑),让诸将拜他为军师并听命于他,有不服者可以斩立决。

最后战争的结果是:刘伯温在俘获陈友谅两万士兵和数百战舰的同时,也俘获了朱元璋的芳心。

在之后的众多战役中,刘伯温又为朱元璋提出了多条非常有效的妙计,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成为了军中的重要谋士,也成为了朱元璋的心腹。

吴元年(1367)九月,徐达攻克苏州,擒张士诚,朱氏家族企业已初步建立,刘伯温也已基本完成了他的使命。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

五十七岁的刘伯温如果懂帝王之术的话,他所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朱元璋发奖状,然后学张良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刘伯温以为跟着老朱打了几年仗,立下了无数功劳,老朱就会忘了他为元朝廷打工二十多年的事。可他却忘了,自古以来,帝王最担心的就是身边人不忠。既然他昨天会那样对元朝,明天就可能会这样对自己。

朱元璋在打仗的时候会充分听取刘伯温的意见,因为他的策略总能让自己豁然开朗,但这以后却不再对他言听计从,反而会留下一手。

刘伯温也忘记了,开国功勋除了他自己之外,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胡惟庸等人可都是朱老板的老乡——淮右人士,也都是最早就跟着朱老板一起白手创业的,老朱对他的感情怎么可能深得过这帮人呢?

明朝刘伯温简介 大明开国第一文臣(4)

徐达

李善长某次为了中书省都事李彬向刘伯温求情,谁知刘伯温不卖面子,并将具体情况专程向朱元璋汇报,惹怒了李善长。

朱元璋多次听到身边大臣在耳边念叨刘伯温的种种不是,他心里早已埋下了一颗种子,有点不满,甚至有点厌烦。

洪武八年(1375)四月,六十五岁的刘伯温死于家中,在这之前,朱元璋曾派胡惟庸为他送去了一名医生。

明朝刘伯温简介 大明开国第一文臣(5)

刘伯温的死,虽然只是大明众多开国功臣上演的其中一出悲剧,但也着实让心痛惜,他在元朝廷二十多年得不到重用,但却可以享受自由,享受归隐后的安逸。

朱元璋虽然给了他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让他在璀璨的聚光灯下任意发挥自己的才能,但也让他在晚年陷入了困境,最后死得不明不白。

但刘伯温的故事还没完,民间开始流传他的故事,而且越传越离谱,越传越神化。

首先就是刘伯温后人托黄伯生作《诚意伯刘公行状》,其中借神化刘伯温而逢迎朱元璋是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

《行状》说刘基在西湖望云气,认为“此天子气也,应在金陵,十年后有王者起其下,我当辅之”。马屁的水平相当的高,看着是在写刘伯温辅佐朱元璋打江山,实则是因为上天的安排,无非刘伯温懂天象,所做之事也是顺应了天意。

关键在于,这种马屁你还不能说不对,不仅民间在传,连朝堂之内也在传,传到朱元璋耳里,他听了也很开心。

顷刻间,这种传说故事也就越来越多,特别是他的故乡青田为核心地,向周围迅速扩散,浙江、江苏、安徽一带,几乎每一个县,都流传着刘伯温测算龙脉、斩断龙脉或者斩杀各种妖怪的民间传说。

大概十来年前,我听一位老人讲过一个传说故事:刘伯温来到长兴泗安考察,见泗安周围山脉连成一条龙,且有王气,刘伯温大吃一惊,此处要出天子,势必影响到朱氏王朝,于是下令开山挖塘,破坏风水,凿断龙脉,这才有了现在的泗安塘。

在知识不普及的古代,老百姓对这些传说绝对是深信不疑的,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没有刘伯温,就没有大明朝”。

逐渐地,有人搜集了这些传说,并编辑成书,“刘伯温传说”已然成了很多文人的创作ID。

刘伯温的传说中,有类似包拯的“为官清廉、执法如山”,有类似诸葛亮的“胸怀大略、足智多谋”,有类似孙悟空的“上通神仙,下知鬼神”,反正统统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对正义、善良、公正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百多年后,也就是嘉靖十年(1531),刘伯温的老乡、刑部郎中李瑜向嘉靖皇帝朱厚熜上疏称:刘伯温应该陪着太祖朱元璋享受祭祀,他的子孙应该像中山王徐达的后代一样世袭爵位。

不仅如此,大臣们竟也一致附和,认为刘伯温配得上享于太庙,嘉靖也将他的九世孙处州卫指挥刘瑜封为伯爵。此等待遇,已和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并列,地位骤然拔高,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想,这还是跟朱元璋有一定关系。大明开国功臣中,大多功臣都没有好下场,确切地说,1370年所封功臣37人中,或父或子被杀、被充军、被除爵的达到了31人,这些人的死不管冤不冤,都被朱元璋定性为坏人,刘伯温虽然结果并不是很好,但毕竟是自己病死的,所以在开国功臣中排名自然要往前靠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刘伯温是真的会阴阳之术,在神化朱元璋的时候,需要的就是这样会观天象的人才。同时他还担任过太史令,兼管起草文书、策命、记史事、编史书、国家典籍、祭祀等,既要编写史料,又要对话上天。

可以说,刘伯温实在太适合饰演和朱元璋一起被神化的这个角色了,所以一个人要是能多掌握点技术,哪怕生前没用,死后说不定还能派上用场。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