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两相对,正好是相互存在的关系。要问什么是君子和小人,我们今天脑中浮现出的君子是光明磊落、正义的好人;小人是暗中算计,陷害于人。那么我们所认为的概念是从哪里来的?这种概念是不是“君子”和“小人”本来的含义?如果偏离了它真实的含义,那么做再多的解释都是徒劳的。

于是,我们必须探本溯源,“君子”的“君”字,上尹下口。“尹”字在《说文》解释为:握事者也。就是治理的意思,引申义就是治理国家。“口”字发号施令是也。那么“君”字的意思就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

那么谁才可以发号施令,治理国家?只有一国的最高统治者。

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 到底什么是君子(1)

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 到底什么是君子(2)

所以“君”字是最高统治者。因此才有“君主”这个尊称。那么“君子”即是君之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有出现。所有的君主之子都称为君子。而与“君子”相对的就是“小人”。

所以这个时候的“君子”“小人”是阶级等级地位上区分。

后来所有统治者、贵族和地位高的人,都称为“君子”,而地位低于对方的都自称为“小人”。如《诗经》中“彼君子兮”就是此意。又如《三国志》中刘备曾自称“小人”。

之后一步一步引申为平民百姓成“小人”,学识浅陋者也成“小人”。这里的“君子”“小人”还在于等级上区分。

在《尚书》的“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就将它赋予道德的含义。又如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处的“君子”也是道德之君子,就是品德高尚的人。那“小人”与此相对就是人格卑下的人。而真正将它标准化的是儒家的孔子。

而事实上孔子所说的“君子”首先也是争对于统治者,孔子不仅提出“君子”的概念,还提出了“士人”“仁者”“贤人”“圣人“等等,都是指品德修养以及学识上的定义。

孔子曰: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这些都将“君子”的概念标准化了。那么“小人”自然是不具备的,不仅不具备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君子”和“小人”不仅是品德修养的区别,还在于学识甚至有明确的价值观和深刻的思想。

那么“君子”的标准必然包括这三点:

一是:内心修养已然超脱功名利禄,凡事能够从容淡定。

二是:志向高远,不是为个人的利益,而是为天下人的利益。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是:处事以中庸之道为之,恰到好处。

那么这些“小人”都不具备的。

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 到底什么是君子(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