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大河,穿街即百年;夜宿黄河边,行在黄土塬……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古镇就在黄河边上,与陕西榆林吴堡县一河之隔,但历史上可比对岸的邻居豪气——过点事就唱大戏,“山西唱戏陕西听”就出自古镇制高点的黑龙庙戏台。现在虽然曲终人散,但在戏台上下周围流连一个小时也没看够。站在台上,湫水河入黄河尽收眼底,两河并流形成大片石滩,这就是“碛”,碛口古镇由此得名。
天下戏台比这里金碧辉煌的有很多,但哪个以孕育了一个文明的大河为布景呢?就这一点,这戏台可以一直骄傲下去。
黑龙庙戏台并不以势压人,它有自身的魅力。其建于黑龙庙三个拱门洞之上,面对的也都是拱门拱窗的窑洞建筑,背面又是下到镇子的斜坡路,像个喇叭口,听说戏台下还埋有大瓮,声音产生共振、反射,起到现代音响的作用,一些晋剧名角登台唱后称赞“省劲儿”。
该戏台建于明代,在清代重修,看起来是融入黄土高原的一派朴素,细看才能感受到“低调的奢华”。戏台前的廊柱对联是:众观戏情传情传意戏传情;章成事理顺理顺心事顺理。倒着念,意思也通。中国文字除了载道,也有趣味。有难度的是戏台前檐的草书横额,第三个字至今没有定论,有学者说是“衣冠从制”,有人认为是“衣冠优制”,论点不同,论据都出自传统戏剧的规矩。
走下戏台踏着石板路到达古镇上,沿黄河排列的头道街二道街已恢复了旧时样貌,过去的票号、店铺、仓库、镖局都标注出来。当地人仍生活其间,门口摆着自产出售的红枣、粉皮
碛口古镇的石巷窄门都有故事,深藏着几百年的财富梦,承载着大时代的印迹。河运时代,从上游河套地区来的粮食皮毛商船到碛口卸货,再从此处运黄河中下游的物产返回,这里成了黄河船运的第一大水旱码头,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地位,很多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的人都从此地发家。
饿了,就去面对黄河的“碛口客栈”吃饭,这个二层窑洞四面合围的大院在清朝是“四合堂”粮油商号,曾“窗泊百舟,门走千驼”。1940年,八路军在此开办“新华商行”,繁荣边区经济。
1949年后这里是“碛口粮站”,20世纪80年代粮站迁新址,现在成了“客栈”。坐在这儿,从大门洞望去就是黄河,水流缓到不见流速,但当地人说无人敢在此下水,水下落差很大,漩涡不定,正如百年历史,虽曾惊涛骇浪,当下无声流转。
碛口镇过去是真正的商业区,不住人家,因为沿河有赤身纤夫,满街是过路客商,所以家眷们都住在流过湫水河的李家山。李家山现在是个行政村,窑洞还是当年的窑洞,就山势而上,有10多层,你家屋顶,他家院落。李家山村本为“避世”,后来住家又搬到山下和镇上,所以外人少知。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吴冠中在这里画了一幅价值千万的画,画家、摄影家、游客才络绎而来。
财富创造了李家山,艺术激活了李家山。在李家山信步而游,可以看到黄土高坡上奢俭不同、样式各异的窑洞,看“财主院”的县长题匾,看大户的“门当”——门槛两侧的抱鼓石,以及“户对”——门楣上的雕花。大多数院子落锁了,但站在高处仍然可见院子的影壁、砖雕、二层绣楼,令人遐想这里男女老少曾演绎出的爱恨情仇。
如果李家山是住宅区,离碛口镇一公里的西湾村就是“别墅区”。西湾村面河背山五条纵向石径,以金木水火土为名,路旁院落沿山而上,院院相通,走进一个院就可以到达任何一家。村是一座院,院是一个村,这缘于此村过去叫陈家村,住户都属一个家族,这里的房子虽然也是窑洞式,但整体上比李家山气派讲究,窑洞带明柱、厦檐、高屹台,有的配有厢房,有的有六层之高,有的砖雕繁复,有的影壁精美。
最令人感到亲切的是,村民仍生活在其间,葫芦成架,枣树掩墙。村子不收门票,遇到门上写有“参观1人2元”的标记,可理直气壮地进门,看看这家的生活,和主人聊聊天。
在碛口,亲近黄河之水,体验黄土高原,欣赏窑洞建筑,探究晋商之道,凭吊数百年历史,这趟旅程充实饱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