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北的一个山村里,有条水质清澈的溪流,路过的游客在此休息时,无意中发现了溪流之中有个泉洞。泉洞的洞口虽然不大,但却有源源不断地鱼儿从泉洞中吐出,众人都觉得十分奇怪,并用相机记录了下来。
事实上,会吐鱼的泉洞是村里人都心照不宣的秘密,而村民们本想闷声发大财,但终究是纸包不住火引来了专家,经过考察鉴定后,专家却告知这鱼吃不得!那么,专家为何说这鱼吃不得呢?泉洞里为何会吐鱼呢?
这件事要从3年前的清明节说起
2019年清明节前后,几位旅游爱好者来到了恩施土家族村落的前山村,村子坐落在海拔1300米的断崖上方,地理位置非常偏僻,村子三面环山景色宜人,以前交通不便时几乎与世隔绝。
当几位驴友走到前山村时,看到村子里的房屋比较简陋,屋前屋后的布局却充满了乡野生活的气息。位于村子旁边的溪流,从远处就能听到哗啦哗啦的流水声,水质没有丝毫的污染,且清澈见底。
由于大家徒步走了2个多小时的路,此时也都感觉到有些疲惫,所以便来到村旁的小溪边歇歇脚。正当几人在溪流边坐下时,却发现溪流里面栖息了大量的鱼群,这些鱼的个头不大,但却从来都没有见过。
出于好奇,大家就顺着溪流边溜达,一路戏水拍照,走着走着便看到一条很小的支流,虽然水不是很深,但这块区域却聚集了大量的鱼群,大伙就顺着鱼群往支流的上游走去。
在岸边一处灌木茂盛的区域,大家发现了一个泉眼,于是在泉眼边玩了一会儿,突然泉眼里钻出来几条鱼,大家刚开始以为是看花了眼,可守在泉眼洞口后才发现,原来这泉眼里还真会往外吐鱼。
大家也是头一回遇到这种稀奇的事,而泉洞的水清澈且冰凉,估计这鱼的味道应该也差不到哪去。所以守着泉洞的洞口,仅用了短短2个多小时,就抓到了十多斤泉洞里吐出来的鱼。
鱼被带回去后,由于数量太多,所以给街坊邻居也都分了一些,让他们也加个餐尝尝鲜。新鲜的泉洞鱼经过一番烹饪香气扑鼻而来,大家尝试过泉洞鱼的味道之后,发现这种小鱼虽然不大,但味道却十分鲜美。
可邻居们也觉得奇怪,这么美味的小鱼为何从来没见过,于是便问起小鱼的来处。大家得知这种美味的小鱼,是从偏僻山村的泉洞抓到的,但刚开始街坊邻居也是半信半疑,等来到了前山村之后才发现,居然还真有这么稀奇的事。
专家鉴定:这鱼谁敢吃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自从前山村有个会吐鱼的泉洞的消息不经意在当地迅速传开后,来此游玩的人是越来越多,导致大量的泉洞鱼被捕捞,同时消息也传到了当地渔业部门,并派出专家前来一探究竟。
当地水生动物专家来到前山村,在村民的指引下,来到了会吐鱼的泉洞洞口。仔细观察后发现,泉洞洞口的确会有鱼儿不停往外涌出,但专家们似乎也没有见过这种鱼,所以一时半会也很难认出。
于是使用渔网抓了一些泉洞鱼,并带回去进行细致的研究。专家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再将带回去的鱼儿和资料图片进行对比,最终才确认出泉洞吐出的鱼,是一种极为珍贵的多鳞白甲鱼。
多鳞白甲鱼,又称赤鳞鱼、多鳞铲颌鱼、多鳞突吻鱼和钱鱼等,是属于鲤科、白甲鱼属的一种。多鳞白甲鱼体型细长而侧扁,鱼嘴部位比较特殊,吻皮下包盖住上颌边缘,仅露口角处上唇,与前眶骨交界处有明显的裂沟,而嘴角有一对小胡须。
多鳞白甲鱼之所以珍贵,原因是它在我国分布极少,主要集中在嘉陵江流域和汉江水系,以及海拔高度在270~1500米以上的山间溪流之中,而且水源不能有一丝丝的污染,否则都无法生存下去。有些地区虽然分布,但在自然水域几乎绝迹了。
因此,多鳞白甲鱼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之前已经有大量的多鳞白甲鱼被捕捞送上餐桌了,所以专家赶紧通知当地这鱼吃不得,并且还要把泉洞的鱼给保护起来。可话说回来,泉洞吐出的鱼究竟又是从何而来?
多鳞白甲鱼竟是来自地下河流
专家们为了搞清楚,地下泉水洞穴吐鱼的真相,又再一次地来到了前山村。在与村民闲聊时得知,原来泉洞吐鱼不只是近些年才发生的事,实际上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了,由于鱼是从地下泉洞出来的, 所以当地村民们称之为“阴河阳鱼”。
据当地村民讲述,前山村由于以前交通不便,所以村里人平时很少下山,大家日常生活所需的菜品,通常都是自给自足,而泉洞吐出来的鱼,也就成了村里人餐桌上常见菜肴,而且里面的鱼似乎捕捞不尽。
村里一位年长的老者说,以前一到泉洞吐鱼时,每家每户都能抓上几百斤,全村总共抓获的重量都超过上万斤,近几年吐鱼的数量明显下降了很多,但也并不是一年四季吐鱼出来,只有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一段时间内才有鱼。
根据村民所说,专家们对前山村的地质勘察后才知道,原来这片区域是属于喀斯特地质,而前山村则是典型的地下喀斯特。根据地下喀斯特的特点来看,在村子旁边的溪流的下面,应该还暗藏了一条地下河流。
因此,专家们断定前山村吐鱼的泉洞,应该是与地下暗河相连通,而泉洞吐出的多鳞白甲鱼,也均是来自于地下暗河。不过,村民们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何只有每年的清明前后,泉洞才会吐鱼呢?
根据专家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前山村的吐鱼泉洞,之所以在每年的清明前后,其实是与多鳞白甲鱼的习性有关。因为多鳞白甲鱼是属于温水性鱼类,栖息的水位通常在4~26℃之间,当水温低于2℃时就会出现死亡,且高于30℃也会被热死。
另外,多鳞白甲鱼是在地下暗河与溪流之间来回栖息,每年的11月份初,气温下降后就开始寻找暗河和溶洞栖息,直至次年的4月份。当雨季来临时,会使地下水位上涨,而此时栖居暗河的多鳞白甲鱼,会成群地从泉洞游向溪流里。
根据多鳞白甲鱼的繁殖习性来看,每年的4~7月份,是它们进入溪流的繁殖时期,当地人却利用这个机会,来捕捞多鳞白甲鱼被。由于繁殖的鱼被大量捕捞,所以这也是泉洞吐鱼的数量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
最后:自从恩施前山村吐鱼泉洞的谜底被解开后,当地相关部门已将多鳞白甲鱼保护起来,虽然前山村的村民们,再也不能捕抓溪流里的鱼儿了,但村里也因吐鱼泉洞而闻名。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年一到泉洞吐鱼的季节,就会吸引大量游客来此游玩,有些村民还开办起了农家乐,家庭收入翻了好几倍。所以说,保护好自然环境,也就等于守住了金山银山。
参考资料:《地理中国——自然奇景.出鱼谜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