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不了社会,就改变自己,与世俗同调,于红尘浮沉,这是大部分人的生活。

但总有一些人与众不同,这让他们不朽于历史。

王昌龄就是盛唐时代最与众不同的诗人。

王昌龄送别(纵然全世界辜负了我)(1)

李白杜甫王维等高手云集的盛唐诗坛,掩盖不住王昌龄的光芒,在七绝诗体上,王昌龄是唯一能与诗仙李白并肩而立的诗人,诗评家们甚至认为,在七绝的造诣上,王昌龄高出李白一头;

在边塞诗上,王昌龄比高适、岑参更早漫游边塞,更真切体验边塞戍卒的勇敢与悲凉,他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以其普世价值和深厚的历史感,超越了高岑一派;

在送别诗上,王昌龄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比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含蓄更有豁达而坚定的力量;

王昌龄的闺怨诗深情委婉含蓄蕴藉, 将深情和悲伤蕴藏于清丽的语句和意象之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后来者王建、元稹等擅写闺怨的大师,也自叹弗如。

王昌龄是盛唐的七绝圣手,是开元天宝年间的“开天圣手”,是诗歌界的孔子,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美誉。

也许,一个天才卓绝的人,注定要承受无边的苦难。

在诗歌界,王昌龄做到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在仕途上,当道者把持的舆论场,却让王昌龄无路可走!

王昌龄是仕途最坎坷、品行备受争议的诗人。他为官三十年,二十年中沉沦下僚厕身县尉之职,三次被贬;他被人说成“不护细行,谤议沸腾”,但没有人能拿出实锤,没有根据的污谤,却坐实为被贬的理由。

流光溢彩的大唐盛世,并没有给王昌龄流光溢彩的生活,事业遭挫、名誉受损,王昌龄的一生,陷入了暗黑世界。

面对挫折与苦难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境界的高低。

庸人服输,就让命运按在地上摩擦;

强者自强,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面对非议与诽谤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心的格局。

格局小者,诚惶诚恐最终与世沉浮;

格局大者,超脱看淡从而清者自清。

生活让王昌龄无路可走,但他秉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态度,淡然而超脱地对待生活的苦难与俗世的非议,写最美的诗,交最贴心的朋友,纵然生活愁云惨淡,王昌龄却活得天高云淡。

真的勇士,既能面对惨淡的人生,又能摆脱俗世的羁绊。

让我们沿着王昌龄的生活轨迹,看他如何面对生活的不如意吧!

王昌龄生于贫贱之家,小时候一边劳作一边读书,他深受儒家平治天下理念的影响,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与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一样,他坚信“天生贤才,必有圣代之用”,他相信贫贱只是起点,而平治天下才是他理想的终点。

他年少时隐居嵩山学道;成年后策马边疆体验铁马秋风的边塞生活;他投书干谒,面见著名宰相张九龄,陈说渴望提携的心情;他广泛交友广闻博识,他的朋友圈就是京城诗坛大咖圈,几乎所有诗坛大咖都是他的知音与至交。

王维称王昌龄为老大哥;

李白与他心心相映,在自己被贬夜郎的路上,听说王昌龄被贬龙标,深情地写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岑参为他鸣不平,勉励他努力加餐饭,说他“心与湖水清”。

孟浩然称他是当代杨雄贾谊,并拖着病体与他一醉方休,最终病发与世长辞。

王昌龄送别(纵然全世界辜负了我)(2)

一个拥有无数出色朋友的人,无疑也是出色的,品行也根本无需怀疑。

面对铺天盖地的非议,王昌龄采取了超越无视的态度。最初他也有过反思,他说“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侠肝义胆不平则鸣,耿直的性格让他得罪了众多权贵;“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不为世俗所限大大咧咧的做派又让所谓贤哲心有不平,所以自己才不断被人说成是品行有亏从而一贬再贬!

是屈服还是反抗,这是人格的分水岭。

屈服于人生,那就意味着在红尘中载沉载浮甚至要与所谓贤哲们同流合污,在王昌龄的字典里,没有屈服,甚至没有和光同尘。他说“望尘非吾事,入赋且迟留”,绝对不学潘岳等望尘而拜溜须拍马的软骨头。于是他不再争辩,而是用了一首诗,来表达他清者自清的自我安慰,《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告诉自己的亲友们,我自冰清玉洁,谣言与毁谤其奈我何?在沸腾的非议面前,王昌龄依然是不认输不妥协,颇有庄子笔下的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高蹈与超脱的精神。

即使是被贬到龙标这样的蛮荒之地,王昌龄依然自得其乐。他在龙标的山水中找到了生命的乐趣。在沅溪夏日的晚风中,来一场野宴,体验心安之处是吾乡的淡然。《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即便是身处荒蛮之地,也不能辜负这青山与明月,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随处能发现快乐!

在龙标,与他一起被贬的朋友要先回去了,他高兴地为他写下千古送别的名篇,《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青山同承云雨润泽,明月普照大地,虽然分离却好似同在一地,又何必唱起伤感的离歌呢?王昌龄自己归期无望,却安慰朋友离别的愁肠,豁达放旷,从而让这首诗千古流芳。

真正让王昌龄雄踞盛唐诗坛顶端的,是他的系列边塞诗和闺怨诗。

他写边关将士的英勇杀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他写边城塞上的绵绵乡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他写长期征战的历史反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写闺中少妇的春日情绪: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每一首都含蓄深婉,意味深长。

王昌龄送别(纵然全世界辜负了我)(3)

大约在王昌龄六十岁的时候,在安史之乱中唐帝国发生了政权更替,李隆基黯然神伤做了太上皇,唐肃宗堂而皇之做了皇帝,天下大赦,王昌龄终于迎来了北归的消息。但命运弄人,王昌龄在路过亳州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原因不详,但这应该与王昌龄性格孤高耿直不愿妥协的性格有关,也许王昌龄是死于一场谋杀!

公元757年,布衣出身的宰相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以贻误军机罪处死了闾丘晓。闾丘晓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张镐冷冷地反问,“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终于为王昌龄报了仇!

庄子说,人要不为物伤,不为情所困,“物物而不物于物”,过一种逍遥超脱的生活,方得人生的大自在;

孔子说,士志于道,知道任重道远,所以“不可以不弘毅”,即使全世界都辜负了你,你也不能辜负全世界。

王昌龄一生,完美地践行了儒道合一的人生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