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合资品牌比自主品牌强,买车就买合资车进口车。自主品牌都是悄悄减配“坑害消费者”。

我想说,其实压根不关什么自主品牌和合资或者进口品牌,车企要减配的时候,既会在看不见的地方减配,也会在看得见的地方减配。而且强如大众、丰田、特斯拉等合资进口一样会在车型上进行减配。

合资车自主品牌有哪些(合资汽车真的比自主品牌强)(1)


据我所知,每年车企相应都有VAVE目标,也就是每年都会有降成本的要求。这个是正常研发运营需求,也不一定是降成本了就一定会质量变差,消费者也不用过分解读,毕竟企业需要盈利,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是确实有一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变化,下面说一些我所知道的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减配的地方。

1、车身的减配

关于车身的减配,很多消费者都是不能直接发现的。比如将一些地方的高强度钢换成强度差一些的钢材,就如大家熟知的经常一些全球车型在国内和国外碰撞成绩相差甚远的事情一样,这里绝对有“猫腻”,可以请什么大众、本田等等出来走一走···还有的比如一些车身部位需要用到镀锌板加强车辆的防腐性能,有的部位或者有的市场用不到那么高级别的防腐,那么这部分钱也是可以合理省掉的。还有大家熟知的后防撞梁的事情,我们国标貌似是没有后防撞相关的严格标准,所以某些车直接在后防撞梁上面“下功夫”。车身上还有更多看不见的降成本的地方,比如焊接工艺,这种一般人就更难发现了,是手工焊接还是机器,是二保还是其它,谁知道呢。

前面说的关于用低强度钢的事虽然有点不地道,但是这里也有我们自己的原因,我们的标准“没有和国际接轨”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合资车自主品牌有哪些(合资汽车真的比自主品牌强)(2)


2、底盘件的减配

底盘件减配也是常有的事,有些也是“立竿见影”的降本效果。比如以前高尔夫换代把后多连杆换成扭力梁的操作。这里是看得见的减,这种消费者意见最大。还有些可能在材料上、强度上做文章,这种就一般很难甄别。比如下摆臂,多层焊接结构照理来说一般比同等条件的一体锻造便宜的多,再比如铁质摆臂一般比铝合金的便宜不少,但是这里这例子不能直接说明到底哪种更好,只要强度满足要求也没有太大必要纠结,一些细微的差别大部分人都感觉不出来的,也不存在影响安全性的问题。在我的工作中也经常会接收到关于底盘件改进或者开二轨验证的试验,当年我记得有个把博世的电动真空泵换成国产的真空泵的验证,虽然国产便宜,但是国产这个比博世噪音更小,也能满足性能要求。

合资车自主品牌有哪些(合资汽车真的比自主品牌强)(3)


3、三电系统、变速箱等减配

我知道的比较典型的关于三电系统减配的例子有几个,第一个就是电池包维修开关减配(MSD),早年间电池包都有这个东西,就这一个小零件成本就是几百块,现今很多电池包都将它减掉了。但是这个对于消费者没啥影响,电池安全性没有它也能通过其他措施保证。这样的减配显然一般消费者是发现不了的,因为一般人压根都不知道有这么个物件的存在···

合资车自主品牌有哪些(合资汽车真的比自主品牌强)(4)

三电还有个明显的省钱的地方就是高压线束,一条小小的高压线束成本其实很高的,如果能够在保证性能及安全的前提下将线束用细一些的,那么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早年电动车的高压线束有大指头粗的话,现在很多就只有食指粗了。这里也算是难以发现的,发现也无所谓,要相信这肯定是符合要求的减。

合资车自主品牌有哪些(合资汽车真的比自主品牌强)(5)

黄色高压线

而关于变速箱,我知道一个比较突出的就是现在很多变速箱已经取消了P挡锁了,这一个小东西又是几百上千的成本,不过这减配不影响功能,车辆没有他也能实现驻车功能,也不会有多少风险。

合资车自主品牌有哪些(合资汽车真的比自主品牌强)(6)


4、内外饰方面的减配

内外饰的减配其实很容易被人感觉出来,因为平时接触最多的也就是这些地方。如果换成差一些的材料,从触感、气味、质感等等方面很容易被发现,这个比较麻烦了。我有个比较明显的感受就是新老福克斯的内饰(指方屁股的福克斯和后面的比较),老福克斯的内饰用料就明显感觉更厚重舒服(指质感)。

我们很多消费者对于内饰很看重,在这方面大幅度减配的话不太“高级”,很容易引起一些消费者不满。这让我想起某些合资车对中控大屏下手,取消大屏,但是由于没有单独模具,大屏位置还是和有大屏一样,那么就直接换成”小黑板“的做法···这种做法就相对来说更恶心,更谈不上“良心”。

合资车自主品牌有哪些(合资汽车真的比自主品牌强)(7)


其实说这么多,只是希望大家不要被这种引战问题带偏,不管自主还是合资,都有正常的减配操作,也有些“不正常”的操作,需要大家仔细甄别,不要一棍子打死。合资也好,自主也罢,不要迷信谁好谁坏的说法,只有自己看得见摸得着了才能判断,单从某一方面就下定结论那也是不对。别再闹出“大众车比较高级”、“特斯拉召回怪中国路太差”的笑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