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摘自原创书籍《初心部落,找回失落的家园!》第二部分:文明2.0--“勇敢者”游戏 (续前节)

二、审视一下信用货币的增发和再分配

1、巨量的新增信用货币是如何产生,如何进入实体的?

货币形态的未来发展趋势(信用货币两大无解的硬伤)(1)

各国央行每年发行的增量货币,大致流程是:最先由央行按规划印制和发行(凭空产生),各个商业银行从央行提取(渠道代理),通过一定的渠道再投放到社会上。商业银行投放货币的渠道有国家财政支出及行政管理支出、实体经济各类贷款等(接收对象特定)。最后才流通到民间个人(以劳动换纸)。央行利用各种工具实现了由央行到商业银行的货币投放,商业银行进而投放到社会。另外,央行要从商业银行手中购买大量外汇,把新增本国货币投放到市场上去,假如国家的贸易顺差较大,外汇进的多但出的少,因而通过购买外汇而投放到市场的货币占比也较大。

实体经济的企业及个人出于发展需要,有大量贷款需求,而商业银行是企业最主要的贷款来源。商业银行拿到央行给的钱后,就可以对特定有需求的企业和个人放贷(请注意不是均衡的发给所有持有者),从而实现了货币的对外投放。每年政府都会有各种财政支出用于基础建设和各项活动,这些钱也可以从央行新发货币来实现投放。

上面的阐述可能不一定很专业、很精准,大家千万别介意。但后面的重点问题来了:

每个人手中的货币“纸片”看似很分散,持有的多少不一,但“纸片”们的购买力却是相互关联的。就像天量的货币“纸片”下竟然都有一个秘密的价值管道相互连通,保持每张“纸片”的购买力水平基本相当。所以,当印发的新纸片超多,每张纸片的购买力水平线就都会同时降低,从而影响到所有人包括我的利益。

那么,谁有权决定与我的利益密切关联的新“纸片”应该印发多少?降低我的“纸片”购买力,需要与我商量吗?新增的“纸片”为何不是平等的分配给每个人?谁有权决定新增的“纸片”应该交给谁?

2、悄悄抽走了我的财富,合理吗、去哪了,普通人怎么办?

在《大明亡国史》里讲了这样的事例:在明朝初期统治者就希望能用纸币代替银锭铜币进行流通,洪武年间朱元璋强制性禁止金银的流通,但是“大明宝钞”发行仅仅几十年就已经失去了流通价值,有记载说当时的纸币“积之市肆,过者不顾”。原因一是宝钞超发厉害,变相的无差别征税,二是有供替代的白银可用。假如信用货币的贬值恶劣到老百姓都弃之不用,百姓将手里的财富及纸币都变为银币,此时国家不管再怎么印纸币都属于“自娱自乐”,国家就无法再继续通过偷偷稀释百姓手中的纸币来获得额外财政收入了。

相对纸币而言,皇帝想控制或随意稀释百姓手中的银币几乎是做不到的,这就是为何几乎所有国家都痛恨和强制取消硬通货大量进入市场流通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相当于断了皇帝“合法偷钱”的财路。从“大明宝钞”的发行可以看出,皇帝与百姓的利益竟然是矛盾的!

此时大明朝的财政收入就只剩下以白银为基础的征税,但一是白银增量有限,二是从民众手里收税白银的难度较大,这可比通过增发货币得到财富的难度不知道要大多少倍。据查,崇祯元年财政收入仅326万两白银,而单单辽东军饷就要327万两,一个辽东战场就把大明王朝全年的财政收入花完还不够。到最后崇祯皇帝实在没办法,只能大力发动达官贵人捐赠,可是没想到大家抵抗力非常强,还逼死了自己一个远方的亲戚,最后大概总共募集了20万两。最终,财政问题就是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明末的那些有关货币的事,说明当民众不再信任“信用货币”以后,就不再敢多存放纸币,会想尽一切办法将手中纸币尽快购买或更换为贵金属、房产、股票、债券、外汇等他觉得更安全或者能保值增值的东西,并且长期持有,对抗通胀。而当国家真正需要用很多钱的时候,光靠提高税负的难度极大,抗拒激烈,且很难收缴,国家只能用最简单最直接、无一漏网的“好”方法--再次增发信用货币。此时却发现百姓手里全是房产、外汇、黄金、股票,可支配现金大量减少。而且发现百姓的财富竟然全是负债、是“负翁”,人们每个月还要还贷。一旦国家开足马力印钱,货币就快速贬值,那些“负翁”们反而更高兴了,因为按还贷金额计算,“负翁”们以前每年要还银行一头牛,现在只需要还一只羊,后年只需要还一只鸡了。所以傻子才会持有现金呢,货币贬就贬呗,反正我手里只剩下房子、股票和欠款了。这样一来政府想通过稀释货币拿到的实际财政收入越来越有限,这就导致印钞的恶性循环,饮鸩止渴。经济危机和国家信用危机就同时爆发。

有一位老农民,家的后院有一个粮仓放满了刚打的粮食,他在客厅地下埋着一个储钱罐放满了银元,在卧室衣柜里的一个密码保险柜里面放满了钞票,老农民每天都在家。我问同学们,粮食、银元、钞票这三种财产,小偷偷哪一种更容易得手?小偷会优先考虑选择哪一种财产下手?同学们都说,最容易偷的当然是粮仓啦,其次是埋着的银元,最难偷的是卧室保险柜的现钞。至于优先级嘛,同学们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先选最容易的粮食,有人说先选最实在的银元,没人优先选保险柜的。

我最后笑着说此事没有标准答案,其实我要想说明的是,假如小偷是一个国家的央行会得出什么结论?偷走保险柜里面的现金财富才是最容易的,因为这位神奇小偷可以用超发货币来“隔空取物”,短期内还不会惊动农夫。悄悄抽走你的一部分粮食叫偷,悄悄拿走你一部分银元叫偷,那么悄悄抽走一部分现金的购买力呢?故事的结局是,农夫在清醒后,只好赶紧清空保险柜,把钞票全部换成了粮食囤积或银元埋起来。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其实回答了上面标题所提的问题:

通过货币超发,偷偷稀释了我的现金购买力,导致我的劳动成果就此流失当然不合理(尽管是合法)。这些被央行抽走的我的财富将给去哪里,不由我选择,而是由增发货币的人来决定。那么被抽走财富的人该怎么办?假如你发现你家的现金每天都被看不见的隐形人抽走一部分,而你却无法制止、无可奈何,聪明的你一定会马上下决心,把现金通过交易或理财,换成难以被人抽水的其他资产来对抗这个隐形人。但你这样做,可能也同样正中其他隐形人的下怀,因为另一批“小偷”在其他路口正等着你。

这时,问题就来了:交易将不再只是互助,而是为了财富更安全。货币本身的作用也不只是简单的中间等价物,而是迫使财富进入再循环、再分配的操作工具。这个再分配的循环过程既是强行的,也是隐晦的、人为的,而且并不产生新的财富。

三、人神共爱的一款最佳货币,应该具备哪几大特点

通过以上论述后,一款全人类梦想中的“最佳货币”需要满足以下11个特点:

(1)核心控制特权的去中心化,对新币发行量与分配等不受极少数人的控制。

(2)是劳动者都能主动认可的价值共识。

(3)能平衡有序的满足生产力的发展对新增货币供应量的要求。

(4)币值本身购买力比较稳定、保值,用户们能安心持有。

(5)产生及管理该货币的无用成本及人力消耗极低。

(6)实名开户可核实,必要时交易可追溯、用户信用可标记,服务提供可以人为化。

(7)无法逃避国家的正常税赋。

(8)货币的安全性很高。

(9)极难造假。

(10)方便使用、携带。

(11)持有成本很低,也无自然损耗。

假如你手中的货币不能满足以上11个特点,就可能会变成四种缺憾币:

(1)“不完美”的难受币(使用存储都不方便、带在身上难受)。

(2)烂币(就像家里买的香蕉一样看着变黑变烂,每天在贬值却毫无办法)。

(3)坏币(成为少数权贵阶层利用的工具,侵蚀多数人财富)。

(4)免责币(帮助坏蛋免于责任义务,方便洗钱或隐匿财产)。

如何实现“最佳货币”这个梦想?在技术上,我虽不是专家,但我相信科技正在悄悄改变一切。区块链技术、比特币、步币、个人信用贷等关联案例,已经让我们看到一丝希望,“科技 人工服务”也许可以尽快改变一切。请不要低估了互联网、信息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巨大力量,它们将在今后10年内颠覆我们的认知,再次改变财富的分配方式,而且这一次可能不会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

只要理论得以突破、共识得以达成,技术上的实现还会远吗?

让货币重新回归原始初衷,回到“货币属于劳动者”。货币存在的目的很单纯,只是为了方便交易者等价交换,便于劳动者长期持有、长时间保存劳动成果,而不应成为重新分配社会财富或转嫁国家矛盾的工具。至于如何操作,将在第四部分“重返家园”中再进行非学术的粗浅探讨。

(未完待续、每日更新,先连载后刊发,谢谢支持!原创艰辛,请尊重创作人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