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传统文化两创具体指的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传统文化两创具体指的是什么(河南践行两创精神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传统文化两创具体指的是什么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黄河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主体文化,中原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如何把的指示精神落在实处,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推陈出新,在文化“两创”的发展中走出一条新道路,是摆在全省文化工作者面前、同时也是摆在史志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位居天下之中的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中原地区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坐拥郑州、开封、洛阳、安阳4大古都,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2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宛如一座天然的中华历史文化博物馆,绘就了灿烂的文明画卷。

  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传统文化“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不仅是国家的政策目标和文化期待,也是富有创新力的文化自信。在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张仲景国医大学(复建中)以及清明上河园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安阳

  推动甲骨文“古为今用”为建设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自1899年起,安阳殷墟相继出土了大量甲骨片,成为轰动中外的重大考古发现。在“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评选中,殷墟遗址的发现和发掘高居榜首。

  2022年10月28日,来到安阳市殷墟遗址进行考察。他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2009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开馆。馆藏文物涉及世界文字、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等多个方面,是一部让世人领略中华文明的“文字大典”。

  从2012年开始,中国文字博物馆依托基本陈展“中国文字发展史”,精心筹划《汉字》巡展百余场,在国内外掀起了一场又一场文字文化热潮,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为了让文字走进百姓生活,中国文字博物馆以殷商文化、甲骨文化、书法艺术为主要内容,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故事和殷商文化内涵,开发具有自身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如饕餮纹香薰灯、印象书签、甲骨文十二生肖饼干等,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今年4月23日至4月28日,为响应文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中国战略实施,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6款甲骨文动态数字作品,分别为《国泰民安》《吉人天相》《天下康宁》《降福无疆》《永宝用享》和《长生未央》。创作者以中国文字博物馆馆藏的卜甲、青铜器、瓦当、陶器等文物为设计灵感,以甲骨文文字为创作主体,通过动态的数字艺术形式,展现甲骨文等古文字背后的故事,还原商代文明,让甲骨文“活”起来。每天上线一款的甲骨文动态数字作品10秒内售罄,其中作品《长乐未央》围观流量超12万人次。

  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段艳琴表示,中国文字博物馆将以开放式的姿态汇集社会力量,通过“博物馆 博物馆”“博物馆 高校”“博物馆 企业”这三种模式,积极寻找卓越的合作伙伴,通过合作授权的模式搭建起创意设计与市场的桥梁,促进创意设计成果的现实转化与深度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意与生活、教育、美食、娱乐、环境、科技等相融合,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地域特点、文化内涵、实用性、趣味性的深度文创产品,使大众通过产品触摸文化,亲身感受文化,让古文字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南阳

  复建高校赓续医圣传奇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南阳中医药文化底蕴厚重,医圣张仲景奠定了南阳在全国中医药界的历史地位,医圣祠已成为仲景文化展示交流的窗口,每年有80万人次来此拜谒医圣、寻根问祖、游览祈福。

  2021年5月12日,在南阳市考察时指出:“过去,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一年多来,南阳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打造“两地一都”(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为目标,着力将中医药资源优势、品牌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产业优势,在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上探索新路子。

  在具体实施中,南阳举全市之力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是其中一大亮点。1985年,出身于六代中医世家的赵清理在南阳创办了张仲景国医大学,该校是国家教委发布的全国131所高等医药院校中唯一独立设置中医药专科的学校,后于1993年并入南阳理工学院。虽然只存在8年,却为中医界培养出了大批人才。

  2019年6月,南阳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张仲景国医大学复建办。2021年,河南省发布的《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支持南阳组建中医药大学。同年12月,张仲景国医大学新校区举行开工奠基仪式。省委、省政府已明确将张仲景国医大学作为河南省2022年度首批拟设置高校,向教育部提请验收。同时围绕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成立了以张伯礼院士牵头的专家咨询组,对大学学科专业设置和大学规划进行指导,着力打造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高地。

  当前,在的关心关怀下,中医药迎来了发展的好时光,张仲景国医大学的复建可谓正当其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其将在传承中医精华、弘扬中医文化中承担重要角色,在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更好地发挥标杆作用。

  与此同时,南阳市史志办在编印《南阳年鉴(2021)》过程中,把中医药发展情况放在突出位置,详细记载了南阳市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创建成果、张仲景健康城建设、中药产业发展、中医药合作交流等工作。

  开封

  玩一把“穿越”到宋朝 创造文旅发展的传奇

  酒楼、茶肆、东京码头……当你置身清明上河园,总是会产生“穿越”之感,这便是开封根据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打造的一大景点。《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繁荣的见证。

  昔日盛景已烟消云散,但是清明上河园的问世,再现了北宋时期的繁华富庶和市井风情。清明上河园以“宋文化”为生命和灵魂,将“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作为座右铭,创造着一个个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传奇。

  建成于1998年的清明上河园,占地面积40公顷,景观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是中原地区最大的仿宋古建筑群。清明上河园引进宋韵十足的民俗演艺,恢复再现了喷火、斗鸡等众多民间技艺,深度挖掘了吹糖人、捏面人、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活化了《清明上河图》,也开了河南旅游演艺的先河,形成全方位的沉浸式文化体验。2018年,首届国际灯笼节、七夕宋式婚礼的打造,以及满庭芳宋式客栈的投入运营,更是成为结合“宋文化”创新景区营销的经典旅游案例。

  清明上河园还延伸出“文化 餐饮”“文化 购物”“文化 住宿”的发展新模式,实现了由单一门票经济模式向旅游综合经济模式的转变。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清明上河园游客接待量35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8亿元,净利润1.4亿元。

  “清明上河园的定位非常好,能够让人们在景区里找到‘宋文化’。同时,作为旅游景区,它一直注重提升游客体验度,通过加入旅游演艺、公共服务、地方特色饮食以及非遗项目展演等,更好地服务游客。清明上河园走出了一条在挖掘文化的基础上,把旅游要素合理地植入园区发展的好路子。”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程遂营教授说。

  曾经,张择端将北宋的繁华场景从现实搬进画卷;如今,清明上河园又将其搬出画卷。这一进一出,不仅让传世名画“活”起来,更“火”起来,还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