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为了谁(项羽失民心四面楚歌)(1)

项羽大败秦军后,率军进入关中,入咸阳后,屠杀人民,引起了人民的普遍怨恨。他还大封诸侯王,这是违反当时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的。他在分封时,封什么人为王,封做什么王(做拥有多大势力的王),又是根据自己的好恶随意决定的。许多得封的和不得封的将领,都不满意项羽这种措施,他们纷纷起兵反抗,和项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政权的斗争。

刘邦趁此机会争取民心,养精蓄锐,逐渐统一了关中,然后以关中为根据地,东向联合各诸侯,进一步同项羽争天下。

从公元前(206-202)年,楚汉相争持续了五年。五年间,楚汉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刘邦屡战屡败,身受重伤十二次。项羽在军事上虽然节节胜利,可是在政治上却遭到很大失败。他违反了人民统一的要求,要把历史拉回到割据分裂的状态,因此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援助。这是他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他残暴好杀,百姓都很怕他,对他表示厌弃。他不如刘邦会用人,而是刚愎自用,有一范增而不能信任,这就更促使他走向失败。

公元前202年,项羽全军被刘邦包围在垓下(在今河南鹿邑县境,一说在今安徽灵壁县境),为了瓦解楚军斗志,刘邦命令士兵四面唱起楚歌。楚军听了,人人思乡厌战,军心大为动摇。项羽听到歌声,以为汉军已尽得楚地,万分惊疑。这天深夜,项羽置酒帐中,痛饮解愁。

他心绪十分烦乱,想来想去,除了突围,毫无办法。他决定突围而走。突围的前刻,他对着自己宠爱的美人虞姬和常骑的骏马乌骓,唱出了一首慷慨悲壮的歌,歌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毕,挥泪上马,带着众人舍命冲杀。最后他虽然冲出了重围,并且杀死杀伤汉军无数,逃到乌江边,然而终于还是在汉军的追击之下,走投无路,不得不自刎而死。

项羽究竟为什么失败?原因他自己并不知道。在他看来,还以为是时运不济。他走上了一条违反时代潮流的道路,充当了悲剧的主角,直到临死,还没有醒悟过来。

项羽的失败,给了后代极深刻的教训。后世把失道寡助的人的遭遇,比做“四面楚歌”,含意很是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