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海涅说:“我宁愿用一小杯真善美来组织一个美满的家庭,也不愿用几大船家具组织一个索然无味的家庭。”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中高公馆里却有着不止几大船华丽的家具、美丽的梅园、清丽的人工湖,还有重重的礼教和折磨人至死的封建迷信。

这个家不是索然无味,而是专制、腐朽,悲伤和绝望。

在这个家里,最叫人悲哀的不是有人死亡,因为生死是必然的事。最叫人悲哀的是缺少爱,缺少温暖。

没有爱和温暖,家就不再是好家。

一起努力有个家(拥有一个家把幸福争过来)(1)

01

礼教埋葬了爱,腐朽滋生出来,暗戳戳的最是使人生不如死。

老舍先生说:“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他说的就是故事里那个时代的中国。

高老太爷多年苦学,得到功名,做了大官,赚下家业,使如今的高家成为四川省成都市最富有的绅士家庭。

但是,清朝已成为历史,高老太爷却仍然活在历史中。他赚下偌大一份家业,却没能建起一个好家。

这一大家,一共有四房。觉新、觉民、觉慧、两个妹妹、觉新妻子李瑞珏、儿子海儿和继母,这些人是长房。还有三叔、四叔、五叔各房,再加上高老太爷和陈姨太。

富贵给这个家带来的是专制,筑起的是层层礼教,而高老太爷是这个家的绝对权威。

任何不顺应历史的都会被历史淘汰,随着长房的去世,高公馆的没落一天天显现出来。

一起努力有个家(拥有一个家把幸福争过来)(2)

三叔克明是一个矛盾的人,虽然去日本留过学,接受了新思想,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可他仍然蛰伏在封建礼教的威压之下,没有硬骨,不能撑起一个大家。

四叔克安和五叔克定不务正业,吃喝嫖赌、抽大烟,挥金如土,表面依旧一副绅士模样。

觉慧曾在日记里写到:“五叔是一个伪君子,他专骗爷爷一个人。”

当这个家的长辈很容易被晚辈欺骗时,这个家就缺少了智慧,它是危险的。

五叔不仅在外面养了妓女做姨太,还欠了一大笔赌债,最后把高老太爷活活气死。

有一段插曲,是五叔元宵节叫下人请耍龙灯。那龙灯的耍法,在舞着龙的时候,往舞龙人的身上点鞭炮,在舞龙灯人凄惨的叫声中,获得欢乐。

这个五叔甚至想要给这些人点到惨不忍睹的程度,就连最勇敢的舞者都被吓得逃跑。

人能够以他人的痛苦为乐时,这个人已经无可救药。

一个蛀虫足以毁掉一个家,这个大家族的败落和消亡,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更何况,高老太爷自身的不仁义,又怎能不生蛀虫?蛀虫不止一个,又受制于礼教,受惑于迷信,很少有爱,结局必然会分崩离析。

爷爷在临终前对觉慧说:“他们说你脾气鬼怪。我现在明白了,你很好,你要好好读书。

是多么痛的醒悟!

没有一个人是幸福的,没有一个人不是礼教的牺牲品,包括最权威的爷爷。

02

致死之后才有真正的觉醒

母亲去世后,再没有人不遗余力地爱护长房。父亲又因时疫去世,二十岁的大哥觉新挑起了长房的大梁。

可是,在高公馆里处处都是礼教和习俗,出门需要乘轿,年节要有各种习俗,对长辈不能有任何反驳。

大哥觉新是封建礼教最彻底的牺牲品,他对长辈的安排几乎从不反抗。

没有娶到自己相爱至深的梅表妹,娶了祖父安排的抓阄而来的瑞珏,他不吱一声。

没能够去实现留学梦,按照爷爷的意愿做了商人,他默默接受。

儿子出生,看着自己的儿子,他想:“我所想做而不能做到的,应当由他来替我完成。

他临睡时总是要去望那个躺在妻子身边、或者睡在妻子的手腕里的孩子天真的睡脸,同儿子喃喃地说几句话。

他并不知道从前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也曾从父母那里受到这样的爱,也曾从父母那里听到充满了感激、希望与爱的语言。

平日里既要遵守着在这个大家里处处都存在的台面上的权威和礼教,又要提仿和承受着其他几房不上台面的明争暗斗。

他似乎从来没有想过,他的不反抗,才使他几乎不能给任何人保护,包括自己的妻子。

一起努力有个家(拥有一个家把幸福争过来)(3)

电视剧《家》中觉民,觉新,觉慧

梅分另嫁他人,却很不幸,回归娘家后再见到觉新,觉新的悲观使他不能给梅分任何鼓励,她抑郁而终。

妻子瑞珏,温婉体贴,对这个大家里每一个人都足够好,却在怀着二胎快要足月时,经陈姨太斗鬼之说,被放逐到城外。

又被陈姨太辟邪一说,不允许觉新进产房。瑞珏难产而死,临死前,竟然连自己丈夫活着的最后一面也没能见到,那时的丈夫就在产房外。

这是怎样的不幸!

瑞珏又何尝不是死于抑郁呢?徒然留下四岁的海儿和刚出生的孩子。

觉新为了扛下一个家,把自己禁锢得死死的,却害死了深爱自己的两个女人。

觉慧在恋人鸣凤为反抗自己的命运自杀以后,已经觉醒,他认识到家不能够带给他幸福和希望。

觉慧说:“我是青年,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随着梅表姐的离世,爷爷和大嫂的先后离世,觉慧终于明白,他需要离开家,借助更大的力量去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追求自己的人生。

他对二哥觉民说:“我希望你和琴姐早点到上海。”

觉慧是自己的希望,也是两个哥哥的希望。

他告别哥哥和同学,坐着船,踏上航程。

03

把幸福争过来。

一起努力有个家(拥有一个家把幸福争过来)(4)

梭罗说:

“任何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工匠。”

巴金的《家》,让人心有戚戚。这样缺少爱的家其实在哪一个时代都有,在我们这个时代同样不少见。高老太爷那样的专制在今天也依然存在。

记得曾看过一篇报道,一个高中男孩,妈妈独自把他抚养大,省下所有的钱供他读书,他却把自己的妈妈害死。

很多人觉得男孩忘恩负义,我却觉得那个男孩缺少真正的爱。母亲给他更多的是强迫:我想让你读大学,想让你有出息,所以你必须好好读书。

这其实是有些变了样的专制。

前几天,一个朋友讲了身边的一个故事,是她姐夫教育外甥。

她说,姐姐家庭算是小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姐姐和姐夫都在研究所工作,但家里却并不感觉到幸福,更多的是争吵和疲惫。

姐夫最常挂在嘴边的是:“嘉欣,你作业做完了吗?”

“你们老师又找我了,我被挨训多没面子。”

“你体育打卡了吗?要算分数的。”

当朋友学给我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她的姐夫成了老师的助理,和老师做着同样的事情。

为什么不好好地做个爸爸呢?

十二三岁是最好的年纪,孩子该是快乐的,却感受不到快乐和鼓励,只是感受到威压。

父母们用期盼孩子考上大学和出人头地,代替了爱,其实这不是爱。

没有爱,考上大学,有什么意义呢?有了爱,即使是个工人或农民又有什么不好呢?

朋友的姐夫,他不知他正在把爱赶跑,他因把自己的意愿和感受强加给孩子赶跑了对孩子爱。

考上大学很重要,但比考大学更重要的是家人之间的爱。孩子即使学习不好,也是我们的孩子。只要他勤奋、乐观、积极,他总能在社会立足。

泰戈尔说:

“你若爱她,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她,并且给她自由。”

家是生产快乐的地方,它要听得见夫妻间的蜜语,听得见孩子的欢乐。

在这个家里,我想和你聊聊天。聊聊我曾到过的鼓浪屿。在那里,即便是今天,你仍能找到一个可以为家人寄回一张贺卡的小店。

在这个家里,我想和你说说我的悲伤和快乐。我们有不和,可能也有不理解,但是,没有勾心斗角和谩骂。

爱护家,用一颗虔诚的心,把它变成满是爱的家,把幸福从庸庸碌碌中争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