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孙中山,人们首先会想到他一生从事革命,无论是辛亥之前为推翻满清王朝,还是之后针对袁世凯以及北洋军阀的各种斗争。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这样一位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职业革命家还跟大学有着紧密联系,并曾亲自去过许多大学。那么,孙中山一生中究竟到过哪些大学?他在这些学校的演说里曾表达过怎样的看法?他对青年学生曾提出过哪些期许?
第一阶段:1912—1913年前后
孙中山考察大学第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是在1912—1913年前后。1912年元旦,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随经南北议和、清帝退位、袁世凯继任,4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继而担任全国铁路督办,在各地考察演说,开启民智。面对满清专制政府既倒、民国肇建的局面,革命的任务更多地让位于建设,因此这段时间他关注的重点是铁路实业。
1912年5月7日,他应岭南学堂教务长、其同年同乡、同盟会会员钟荣光之请访问岭大,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到访大学。岭南大学的前身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于1888年在广州创办的格致书院,早在1886年,孙中山曾就读于广州博济医院,后来该院并入岭大成为其医学院,因此孙中山与岭大有校友之谊。在马丁堂,面对三百多听众,孙中山发表了《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说。他首先追述了弃医从文的缘由,“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欲救国救人,非锄去此恶劣政府必不可”。继而冷静地对武昌起义推翻帝制进行反思,称“功既成矣,吾从前之志愿,岂遂达乎?非也,千未得一也。今日所成,只推倒一恶劣政府之障碍物而已”。进而富有期待地指出“以后建设,万端待理。何人,则学生是也” 。“非学问无以建设也。譬诸除道,仆则披荆斩棘也,诸君则驾梁砌石者也。是诸君责任,尤重于仆也。肩责之道若何,无他,勉术学问,琢磨道德,以引进人群,愚者明之,弱者强之,苦者乐之而已”。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当时社会达尔文主义学说在全世界盛行,他提出了“物竞争存之义,已成旧说,今则人类进化,非相匡相助,无以自存”这样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随后与学校教职员在马丁堂前合影,并对校园规划、教学质量等大加赞扬,寄予厚望。
1912年5月7日,孙中山在岭南学堂马丁堂与全体教员合影
1912年9月,刚刚结束北京之行的孙中山应山西都督阎锡山等各界函电恳请到山西考察铁路和矿产。9月19日上午10时,太原各界人士数千人在山西大学堂召开欢迎会。山西大学由英国人李提摩太和时任山西巡抚岑春煊于1902年共同创办,与北京大学、北洋大学同为中国创办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演讲中,孙中山首先赞扬了山西响应武昌起义的功绩,进而话锋一转,指出“古来破坏甚易,而建设甚难”,提醒大家中国尚在危险时代,外人虎视眈眈,号召民众以国家为前提,团结一致。在结束三天考察后他赞赏说:“山西以素称闭塞的省份,革命竟能如此神速,今所见者都是新气象,且有天赋之煤铁资源,山西前途不可限量。”
1912年9月19日,孙中山在山西大学堂与晋同盟会支部合影
9月24日,孙中山在黄兴、宋教仁、胡汉民、王宠惠等人的陪同下,来到工业重镇唐山考察。孙中山一行先后参观了铁路机车工厂、开滦矿务局和启新洋灰公司,最后在交通部唐山铁路学校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国民革命需要两路大军,一路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平等自由的中国;一路学习世界科学技术,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在座诸君不都投身于锋镝之间。况且学习采矿、筑路、建桥,也是为了革命。要中国富强起来,就需要修铁路十万英里,公路一百万英里,希望大家努力自学,以身许国,承担起历史重任”。这所学校就是日后蜚声中外的工科名校唐山交大(今西南交通大学),以长期仅设有矿冶、土木两个系的小规模精英教育培养出了茅以升、黄万里等大批工程先驱,被国民党元老吴稚晖誉为“纯粹的一个科化的工校”。
1912年9月24日,孙中山视察唐山并与开滦矿务局职员合影
离开唐山,9月28日,孙中山偕夫人卢慕贞、秘书宋蔼玲等由胶济铁路抵达青岛火车站,30日下午到青岛德华大学参观。该校正式名称为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经张之洞批准,创立于1909年,由中德两国政府合办,是青岛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以重视实习著称,学生在这里表现出“鲜活朝气和进取精神”。起初孙中山并未有到该校的安排,该校学生在早先几日得知孙先生将访问青岛准备欢迎,但校方认为此举为政治活动,禁止学生参加,遂酿成罢课风波,最终总督瓦尔德克亲自出面,促成了孙中山对德华大学的访问。当日下午,在大礼堂,孙中山发表演说,称“德国在世界各国中以其文化和科学领域的成就,以其法律的完美,成为最文明的国家。学生们应以德国作为新中国的楷模。中国尽管有数千年的文化,却没有做出可与德国在(青岛)十几年中所做的相媲美的业绩,道路、房屋、港口设施、卫生设备,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他们的勤奋和努力。学生的目标,应激励自己努力赶上,把这个范例推广到全中国,并且使自己的祖国同样完美”。孙中山不但以开放的心态正面肯定了德国在青岛14年里取得的建设成就,更提醒国人破除夜郎自大的心态,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只有把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西方文化结合起来,中国才有希望产生质的飞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青岛德华大学被迫停办,外籍教师德士烈、白德林等及43名学生(其中有30名土木科学生)转至上海,合并于同为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医工学堂,因当时同济只有机电科,故在工科内增设土木科,由此成为同济大学土木系的滥觞。
1912年9月30日,青岛德华大学全体学员欢迎孙中山先生合影(局部)
青岛德华大学校址
1912年12月8日,孙中山应浙江都督朱瑞等人邀请到杭州访问。10日,在沪军都督陈其美等军政官员陪同下,赴闸口察看铁路路线和钱塘江水道,随后专程到钱江之畔的之江学堂考察。这所学校于1845年由美国传教士创办,1907年在杭州秦望山麓二龙头购地兴建新校舍,该处三面环山,面临钱江,地势开阔,风景如画。孙中山驻足情人桥上,对六和塔下的之江校园大为称赞,接着在慎思堂发表演说,对之江的创校精神、勤工俭学、工作效率等深表赞许,并号召师生投入革命洪流。随后与中西教师及学生200余人在慎思堂前合影留念并共进午餐。
1912年12月10日,孙中山在杭州之江大学演讲后与该校师生合影
年底,孙中山受时任校长唐文治之邀访问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该校的前身是始建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与稍早一年在天津建立的北洋西学学堂一样,诞生于甲午战败举国图强的时代背景下,秉承“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思想,共同由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创办。在上院礼堂(今文治堂)孙中山发表了近两个小时的演说。他着重介绍了要在10年内为中国建筑20万里铁路的宏伟计划,尤其是修筑贯穿全国的南、中、北三大铁路干线,勉励师生立志终身为发展实业、振兴中华而服务。1919年孙中山完成英文本《实业计划》,五四之后,孙中山再度来到该校,向师生介绍其思想主张,并强调“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1920年12月14日,交通总长叶恭绰更是以“交通要政极需专材”为由,将该校与北京邮电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直接改称“交通大学”。直至今日该校始终是工程教育的重镇,人才辈出。
1913年2月1日,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邀请孙中山出席冬季休业式。约大是上海滩最负盛名的教会学校,创办于1879年,以全英文教学著称,培养了大批外交、工商界巨子。在思颜堂里能容纳600人的大礼堂,孙中山发表演说:“今且言责任。圣经中云,已见光明,应为人导。既有知识,必当授人。民主国家,教育为本。人民爱学,无不乐承,先觉觉后,责无旁贷,以若所得,教若国人,幸勿自秘其光。”
第二阶段:1920年—1925年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孙中山为革命奔走,直到1920年才再次到访大学。从这时起到他逝世,是他与大学接触的第二个时期。这段时间里,面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重新将革命提到首位,特别是他晚年创办的一文一武两所学校(广东大学和黄埔军校)更是直接贯彻其革命主张。当然,尽管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但革命和建设并未截然分开,而是相辅相成,“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
1920年5月25日晚,孙中山应上海沪江大学学生自治会邀请,到该校做《中国之再造》的演说。沪江大学也是一所教会学校,由美国传教士于1906年创办。演说中,孙中山呼吁同学们要担起责任,特别是讲政治的责任。他回顾了历史上政治与学术进步的关系,又将上海租界工部局的自治与华界相比较,指出外国商人留心政治,天天将政治改良起来,我们中国的政治适成一个反比例。世界上最大的力量就是政治,政治使文明进步。最后号召学生们当此建造的时代,要担国民的大责任。
1923年2月20日上午11时,孙中山抵达香港大学发表演说,出席者四百余人,多位同学合力用藤椅把他高高抬起,由大门一直抬至大礼堂讲台之上。孙中山用英文演说,题为《革命思想的诞生》。他首先说:“我此时无异游子宁家,因香港及香港大学,乃我知识之诞生地也。”孙中山曾于1887年就读于香港西医书院,是首届学生之一;1911年香港大学正式成立,次年,香港西医书院并入港大,因此,孙中山是港大校友。演说中他追忆,正是香港良好的市政工程最早启发了他的思考,“香山、香港相距仅五十英里,何以如此不同?外人能在七八十年间在一荒岛上成此伟绩,中国以四千年之文明,乃无一地如香港者,其故安在?”他曾回乡从事改良,但困难重重,进而从研究市政工程到研究政治,“研究结果,知香港政府官员皆洁己奉公,贪赃纳贿之事绝无仅有,此与中国情形正相反”。后又考察省政府及满清治下的北京,得出“乡村政治乃中国政治中之最清洁者,愈高则愈龌龊”的结论。因此才“决计抛弃其医人生涯,而从事于医国事业”,并切中要害地指出“中国对于世界他处之良好事物皆可模仿,而最要之先着,厥为改变政府”,显现出他的慧眼独具。
1923年2月20日,孙中山在香港大学演讲
1923—1924年间,孙中山继民国元年首访岭大之后,又三度亲临。先是1923年10月16日至21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在岭南大学召开第九次大会。10月20日,孙中山莅会发表了《改良人格来救国》的演说。两个月后,12月21日,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到岭大视察,在怀士堂发表了著名演说《立志做大事》,指出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但不要立那种旧思想的志,就是入学、中举、点状元、做宰相,甚至要做皇帝。以想做皇帝为例,他说“要达到那种地位是很不容易的,障碍物是很多的”,“弄到杀人放火,残贼人类,亦所不惜”,而且“古时做过皇帝的人,该有多少呢?现在世人都把他们的姓名忘记了”,因此他反对“专注重发达个人,为个人谋幸福”的旧思想,号召大家“注重发达人群,为大家谋幸福”这样近代人类立志的新思想,鼓励学生“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此外,他特别强调“立志,还要合乎中国国情”,不只是一味地起洋名字,学美国人饮食起居思想行为,更重要的是学成自己来做事,改良社会,“把国家变成富强,是世界上的头等国”。1924年5月1日晚,孙中山出席岭大举行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大会,延续上一年演说的精神,称纪念的是“烈士当时所立的志气”,面对中华民族种族危险,以身殉国,以死唤醒国民、为国服务的志气,并更加扩充,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称这种替众人来服务的新道德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1930年,岭大校长钟荣光筹办孙逸仙博士纪念医院,并树立碑石,以纪念孙中山崇高的人格和与岭大的深厚渊源。
亲手创办大学
值得关注的是,孙中山还曾亲自参与一北一南两所大学的创办。早在1913年,为培养革命建国人才,孙中山与宋教仁、黄兴等筹议在北京创办国民大学(1917年易名中国大学)。初在前门内西城根租房数十间为校舍,以宋教仁为首任校长,旋因宋被暗杀,校董会推黄兴继任。1925年孙中山北上抵京,该校学生邀其到校演讲,孙中山因病派汪精卫到校训勉,以“国民党的继承者”之语相期许。该校建有逸仙堂和中山俱乐部,内中高悬三位创始人的照片以为永久纪念。
相比之下,孙中山创办的另一所大学更加广为人知。1924年2月4日,孙中山在广州以海陆军大元帅的名义,将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改为国立广东大学,任命邹鲁为首任校长。在筹备过程中,孙中山对校长、校址、经费、毕业证书、军训枪支等问题亲自出面协调。从1924年1月27日至8月30日,孙中山先后16次到该校礼堂向师生和干部系统讲述三民主义,每次到校都摒去车从,步行前往。讲课中,他常把右手按在肝部,带病坚持,每次讲话时间均在两小时以上。6月21日学校举行校长就职暨学生毕业典礼,他委托总参议胡汉民代其宣读训词“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11月11日学校补行成立典礼,但孙中山此时将于11月13日离粤北上,公务繁忙无法亲临,遂再次委托广东省长胡汉民代致训词,并手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成为该校遵循至今的校训。1926年7月17日,为继承发扬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国民政府明令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以兹永怀。
中山大学校园内孙中山手书校训
未曾亲临学校与未能完成的演说
此外,1912年8月30日下午,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学校、高等工业学校、高等商业学校、交通传习所、医学校、女子师范学校、女子法政学校等北京十余所学校共两千余人在湖广会馆举行欢迎会。孙中山发表演说,除肯定学界对革命成功助力之外,勖勉诸生当此建设时代,“涤除以前思想,早将公仆义务担在肩上”。事实上,孙中山与北大颇有渊源,1916年冬当蔡元培犹豫是否出掌北大之际,孙中山就竭力支持,称“在北方传播革命思想,并可以最高学府来影响全国”。五四运动以后,蒋梦麟任北大代理校长,1909年当蒋氏尚在美国留学时就早已结识孙中山并在其指导下连续三年担任同盟会北美机关报《大同日报》主笔,1918年蒋氏又在上海协助校阅孙中山撰写的《实业计划》英文原稿。当获悉蒋梦麟出任北大代理校长以后,孙中山专门来信热情鼓励“率领三千子弟,助我革命。”1924年底,孙中山启程北上时,着意准备各种参考书刊,行经日本时还搜集了新的资料,计划在北京大学发表民生主义的演说,惜因病未能实现。1924年12月4日孙中山抵达天津后,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也曾拟于次日邀孙中山莅临,但因先生甫下船即犯胃病,遂派秘书黄昌谷代劳,在南开大学思源堂211室作了题为《中国工业之现状》的演说。黄氏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矿冶硕士,因仰慕孙中山成为其秘书,终身追随。
曾任孙中山秘书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蒋梦麟
1925年1月26日下午3时,北上共商国是的孙中山病情恶化,入住北京协和医院,该院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于1917年在华捐资创办的协和医学院附属医院。2月18日,经多方治疗未见起色,移至东城铁狮子胡同外交总长顾维钧住宅。3月12日,孙中山病逝后,遗体随即运回协和,由外籍教师进行防腐处理及病理分析,并最先在协和医学院礼堂行追悼仪式,再移灵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及西山碧云寺供各界人士凭吊瞻仰。这可以说是孙中山与大学的最后一次接触,因此某种程度来说,他一生的志业,始于大学,终于大学。
孙中山亲自到过的学校虽然有限,但他一直关怀着教育界和全体青年,他的思想和提问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C].北京,中华书局,1991.
[2]孙中山全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1.
[3]马勇.赶潮的人:蒋梦麟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
[4]王晓秋.孙中山与北京大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
[5]刘苏.百年历史,百年传承——记孙中山与中国大学[J]. 团结,2013,(3).
[6]邓永泽.孙中山与岭南大学[J].岭南文史,1996,(3).
[7]黄义祥.孙中山与中山大学[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4,(1).
[8]陈浩杰.青岛建置120年德华大学:开中国现代教育之先[N].半岛都市报,2011-05-20(A28、A29).
[9]张旭俊.寻访孙中山山西足迹[N].山西青年报,2011-10-10(16).
[10]许雯倩. [交大印迹]孙中山先生两度莅校演讲,2015-1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