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曾几何时,广西狼兵一词风行八桂大地广西人言必称“狼兵”:明清时期桂西土司的武装叫“狼兵”;冲出广西横扫清王朝的太平军叫“狼兵”;冯子材抗法的“萃军”叫“狼兵”;百色起义的红七军叫“狼兵”;抗战时与日寇浴血奋战,死战不降的桂军叫“狼兵”;对越自卫反击战及边境保卫战作出牺牲贡献的广西军民叫“狼兵”;今之抗疫一线的英雄们叫“狼兵”;为了不委屈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把自家平时舍不得吃的土鸡土鸭土猪肉捐出去的百姓叫“狼兵”;腰挂柴刀骑牛去测核酸的大爷更是具有昔日“狼兵”之神彩……,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广西狼兵拼刺刀?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广西狼兵拼刺刀(广西狼兵探秘)

广西狼兵拼刺刀

一、前言

曾几何时,广西狼兵一词风行八桂大地。广西人言必称“狼兵”:明清时期桂西土司的武装叫“狼兵”;冲出广西横扫清王朝的太平军叫“狼兵”;冯子材抗法的“萃军”叫“狼兵”;百色起义的红七军叫“狼兵”;抗战时与日寇浴血奋战,死战不降的桂军叫“狼兵”;对越自卫反击战及边境保卫战作出牺牲贡献的广西军民叫“狼兵”;今之抗疫一线的英雄们叫“狼兵”;为了不委屈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把自家平时舍不得吃的土鸡土鸭土猪肉捐出去的百姓叫“狼兵”;腰挂柴刀骑牛去测核酸的大爷更是具有昔日“狼兵”之神彩……

一场疫情,让“狼兵”成为从不缺席国家大义的广西人引以为豪、成为极具凝聚力的象征。

二、历史上对“狼兵”的评价

历史对“狼兵”的评价,文献记载颇多,常见有“狼兵鸷悍,天下称最”,狼兵的“鸷悍”始见于抗倭战场,明人郑若曾在《筹海图编》中所记:“广中狼、柳之兵善舞牌者,其临阵如鸷鸟而进,不必盔甲,而贼皆墙立不能败,此广中所最尚者。”

明人谢杰的《虔台倭慕》更是明确提到“狼兵以东兰、那地、南丹州者为佳。其人能以少击众,十出而九胜,谓之真狼。”

广西狼兵是明代朝廷征战的主要兵源之一。朝廷征战南方各省及抵御外敌,狼兵几乎无役不从。袁崇焕给于极高的评价:“广西之狼兵雄于天下,冲锋陷阵,恬不畏死”。

三、“狼兵”的来源成迷

关于“狼兵”的来源,文献记载也不少。明·崇祯《梧州府志·卷十二·兵防志·目兵》载“按粤志,土司兵故精劲……以其出自土司,故曰土兵,以其有头目管之,故曰目兵,又以其多狼人,亦曰狼兵”。

清代陆次云的《峒溪纤志》记:“狼人多在南丹三州,鸷悍天下称最”。

《广西通志》·卷九十二·诸蛮·狼条目介绍:“狼,男女俱挽髻,前鋭后广,覆以白布。绩蔴为衣,无刺绣,经年垢积不一涤除;善伏弩,猎山而食,儿能骑犬引弓射雉兎,掘防,少长习甲骑,应募为狼兵;善鸡卜,其法取生鸡雄者,折一翼,东向去翼,肤肉视骨,骨有纹路,明则吉,暗则凶,以定向;徃性饕餮,血食腥秽,狼藉居,室中卧惟席草,是名狼也。亦有熟狼,居瓦屋,种稻田,尝出市山货,与民无异。”

可是,无论文献记载得多明确,现代的壮族支系分得再怎么细,也没有发现有“狼”这个分支。难道一个庞大的族群仅经历一个清代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三、对“狼兵”的错误认知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武术挖整运动,挖整者们在给“壮拳”的拳械命名时认为“狼”是统治阶级对壮族人民的蔑称,于是,先改“狼”为“俍”,后又改为“良”。如此一来,让人不知所云。

又有某先生,著文誉田州岑氏土司以“天狼”为图腾,统领的将兵是“真狼”,瓦氏是“天狼主”。其它姓氏土司为“土狼”或“假狼”,这分明是曲解明人张之象的和诗《江南感事二首,朱邦宪韵》之“天狼杀气横成氛,野哭凄凉不可闻。”的诗句。何谓“天狼”?古人以“天狼”喻为残暴的侵略者,诗中的“天狼”是指倭寇!如此曲解又怎能面对其先祖?!况且从末见有文献记载瓦氏的田州兵是“真狼”,反倒是有东兰、那地、南丹的三州之兵是“真狼”的记载。

四、“狼兵”的考证

经过各种考证,学术界有两种倾向:一是认为壮族中的布侬、布陇、布弄、布僚等支系与粤语谐音“狼”相似,似为历史上的狼兵所在;二是以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中记载的“一村中惟有事力者曰郎火,馀但称火。”作为狼兵的来源。

事实上,第一种观点已接近真相,而第二种观点据先贤覃晓航教授考证,“郎火”是仫佬族的语言,与壮语不同。要知道“郎火”的“火”在壮语中是“困难”、“贫困”的意思,并不指人。

而民间的好事者更是直接,把“狼兵鸷悍,天下称最”望文生义的认为是“虎狼之师”。这些好事者并不知道,狼兵之所以“鸷悍”是因作战时“善舞牌者,其临阵如鸷鸟而进,不必盔甲”“以无甲者为飞将,倾刻间分胜负。”这是狼兵作战时的优点,也是缺点所在。

五、“狼兵”的真源

为什么说学术界倾向于壮族中的侬、陇、弄、僚等支系与粤语的谐音“狼”相似的观点是最接真相的?

1、壮族支系中的布侬、布陇、布弄是一回事,都是山里人的意思。历史上忻城莫氏土司两次内乱时,都是南丹莫氏土司派“侬兵”平乱(注意是“侬兵”不叫“狼兵”)。平乱之后,忻城莫氏土司则划出一块土地给南丹的莫氏土司作为报答,所以今之忻城的“布侬”便是昔年南丹“侬兵”的后裔。此“侬兵”即“狼兵”也。

2、在红水河流域的中游分布有一个“布侬”圈,其人性格刚强,语言刚劲,很讲义气,与周边的布蛮人和布依人等其他壮族支系区分甚为明显。古时他们的屯长叫“布长”,头目(土司的一个阶层)叫“布狼”,“布狼”的家兵即“狼兵”。红水河有一谚语:“布狼喜欢动刀兵”。更是说明了历史上的狼兵时常奉调征战的写照。

六、“狼兵”之誉泛波于广西

刘锡蕃这样描述壮族:“其身材容貌与汉人已无显著之区别,但此族以武力起自蛮方,强悍鸷烈,实为各族之最。”

狼兵之誉泛行于世,实始于瓦氏率狼兵抗倭之史实。《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四年四月戊辰:“广西田州土官妇瓦氏引土、狼兵应调至苏州。”(这里的“土”应该是指“田州兵”,现今分布在右江河谷的壮族的主体是“布土”。)狼兵的到来激励了江浙沿海军民抗倭的决心,扭转了抗倭的局面。

正因为桂西土司时常奉调征战,派驻土、狼兵屯垦平乱,才有“狼兵鸷悍,为天下最”之誉。刘锡蕃在《岭表纪蛮》说道:“由是狼兵声誉逐闻于全国,狼兵田亩逐遍于省境。人皆羡其荣,畏其威,久而久之,凡征调土官之兵,不问侬、僚、佯、僮一律皆以‘狼’名矣。

时至今日,“狼兵”不仅是壮族的荣耀,更是广西人的象征。先贤徐松石先生以具有壮族的血统而感到无上的荣耀,今之广西人,依旧继承祖先之无所畏惧,从不缺席国家之大义之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