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主笔团 | 碗仔
最近,知乎热门、微博热搜,炮轰声络绎不绝,矛头直指朱雨辰妈妈。那个《奋斗》里真诚义气的华子,汤唯的前男友,一直不温不火,没想到居然靠综艺节目火了一把。
只是,这个39岁的男人,想当导演想谈恋爱,无奈彻底输给了妈妈,甚至有人直呼:“还好汤唯没嫁给他”。
在朱雨辰妈妈看来,说自己是“贤妻良母”那是再骄傲不过的了:
每天凌晨4点起来帮儿子熬梨汁,坚持了十多年;
儿子在北京工作,她一个人搬到北京陪着;
每天都把食物塞满了儿子的冰箱,拍戏的日子都全程跟着......
按道理来说,被照顾得无微不至的朱雨辰,应该是个幸福的孩子。事实却是,他觉得“你会把我搞死”。因为,更匪夷所思的还在后头:
儿子发微博,她每条都抄在本子上;
儿子想动手做饭,她说:“多辛苦啊!”,她希望孩子忘记怎么做饭;
儿子不爱吃鸡毛菜,她说:“你看,为了你,我手都冻裂了”,朱雨辰不得已咽下去......
其实,朱雨辰不是没有反抗过:想要逃离妈妈的掌控,从上海跑到北京上学;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北京。
但,妈妈总会使用苦肉计:回家时,他发现妈妈总是在哭“我怎么这么没出息,儿子就这么离开我”。他很难过,最后妈妈跟他去了北京。
8年前,朱妈妈说过:“我下决心,我要改”;
8年后,她对儿子近乎疯狂的控制,依旧没有改变,倒是非常自豪地说:“我没有自我,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儿子”。
而朱雨辰呢?反抗太痛苦,于是消极抵抗:为什么要接纳呢?你本来已经这么累了?没事,这是爱。
节目里,他在朋友走后深夜痛哭,睡在狗窝里,像个受伤后无助的孩子。
来自原生家庭的隔阂,让他无法摆脱“伟大付出”的妈妈,没办法狠心指责,却又无人能懂他的孤独。朱妈妈的做法无异于“我把自己都给了你,你怎么能不听我的?你这辈子该怎么活应该由我来决定。”
身为子女的我们,其实也会有同样的困扰“无论那是不是我想要的,父母都想硬塞给我”。而大多数人,经历过多次反抗无效后只能自嘲:“别说吵架,连爸妈跟我讲话,我都想逃”。
你有没想过,为什么你能和朋友、同学、同事谈笑风生,偏偏无法说服强势的父母呢?
为什么你无法反抗父母?
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过一篇关于“过度教养(Overparenting)”的文章(原文为《The Case Against Over-Parenting》)。即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过度卷入孩子的生活,插手他们的人生。想知道你受过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健康?只需看两个指标:「回应」与「要求」。
- 回应指的是父母对孩子需求的接受;
- 要求指的是父母对孩子成熟、独立的要求和控制。
如果父母能最大程度理解你做某件事的心理认同,同时不过度决定你的人生,在这种环境下的成长的你,会拥有独立自信的人格、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高安全感。
而过度教养的父母,在回应与要求的天平上往往失衡:
过高的回应会把孩子当成自己生活的全部,但凡孩子需要的,不管他愿不愿意,只要他们觉得是好的,通通让你照单全收。
一旦孩子不在身边,他们像被抽离了灵魂不知所措,正如朱妈妈说的没有自我。
另一方面,他们也被称作“直升机父母”。
他们认为孩子要一直优秀,不接受任何反驳,于是你会看到他们给老师打电话理论“为什么评分是良而不是优?!” 优秀还不够,还要“正确”。
读书禁止谈恋爱,所以一旦发现你稍有不对,溜进你房间偷看日记,偷查手机聊天记录;
放学就应该回家做作业,趁你不注意时翻你的照片、朋友圈、消费记录......时刻监视你的举动。
某位我相识的,却一直活在24线的博主,去年鼓起勇气出柜。
父母听完五雷轰顶:“从小到大,我花了多少心思培养你。为了供你去加拿大读书,省吃俭用,还抵押房子贷款。你现在是怎么报答我们的?”
“我很感激你们的培养,但性取向这种事真的没办法。”
“什么叫没办法!我都能把你培养成名牌大学生,你只需要找份好工作,嫁个好老公,生儿育女,这才是你应该做的。”
她说:“有时候,我蛮后悔去留学。学费那么贵,我打工的钱连生活费都很勉强,只能向父母要,却经常被打苦情牌,想按自己的意愿活着都像欠债似的。”
为什么有人说永远不要和父母讲道理?
因为他们嘴上喊着随你喜欢,行动上拿亲情的名义捆绑:是我给你的生命,我给你饭吃,所以你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我,好让我有面子。
过度教养的父母,总有一款适合你
武志红在《奇葩大会》里分享了这么一个故事:
当年,他还在《广州日报》写心理专栏,收到了一个女孩的邮件。女孩和男友恋爱3年,妈妈不同意她俩在一起。
三人见面后,武志红问:“你为什么反对女儿的爱情呢?”
妈妈的理由是:“我女儿长得很好看,那男孩配不上”,他立刻辩驳了:“你女儿最多只能说长得端正”。
后来,她妈妈又给出新理由:“我女儿本科学历,他只是大专”。其实,男孩的收入是女孩的三倍。于是,这个理由又不成立了。
突然,女孩的妈妈大声哭喊:“她之前说过,什么事情都会告诉我!”
原来,她在意的是女儿的“背叛“:瞒着父母偷偷恋爱了半年,被妈妈发现。最后,女孩与男友分手,远离妈妈,独自生活。
在中国,这样的父母并不少见。与“回应”相对的,是几种不同要求的父母,总有一款适合你。
- 为了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高要求的“虎妈”“狼爸”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开始制定一系列标准:
考试成绩不能低于98分;下午5点前必须回家;即使成年后,依旧让孩子遵循日常的吃饭报备、出门报备、消费报备、朋友报备......他们往往不能接受孩子在任何事情上出错。
- 与高要求相反的,是要求低(不让孩子独立与承担责任),而回应程度高的父母,他们往往容易掉入过度教养的陷阱。为了孩子更快地成功,他们帮孩子扫··清前路的障碍,却不希望他们承担失败的责任。
想让学校重视自己的孩子?那就隔三差五地给老师送礼物,希望老师“多关照”。他们不想让孩子受到任何伤害,就连失败都不想让他经历。
- 另一种“高低要求混合具备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但又过分干涉,总觉得“你什么都做不好,我帮你选的是最好的”。
表现为:帮孩子决定考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即使孩子考不上好学校,就托关系用钱把孩子送进学校,偏没有教孩子如何面对挫折。
过度教养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出现“逃离”的症状,顿时感觉自己的控制欲被削弱,严重的安全感不足让他失控,正如武志红讲述的那位妈妈般歇斯底里。
反抗无效后的你,是否习得性无助?
“从我记事起,几乎所有重大决定都是父母做的。
我喜欢跳舞,我妈说影响学习,擅自cut掉芭蕾课。我想读外语,我爸说金融有前途,偷偷把志愿给改了。我妈用小号关注我微博,看我每天发什么。
我们吵过,但每次到最后,他们说服我的都是那句‘我们是为你好,我们都经历过。’”
翻着闺蜜的微博,我想起大一的时候,她想利用暑假到云南的客栈打工换宿,尝试和父母沟通。可是,无论她认为自己的思想有多正确,怎么据理力争,父母始终有一堵叫“为你好”的防火墙挡在了耳朵前。
我知道她不喜欢本专业,想着反正将来找其他方向的工作好了。大三实习,她如愿以偿,打电话和父母报喜,没想到被怼回:“为什么不找金融专业的?你找不到我就托你郭叔叔帮忙。”她恨不得把电话直接挂掉。
毕业季,大家都忙着找工作,她开始被逼考公务员,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家复习。吃完饭一家人窝在沙发看电视,无论看什么,他们总能把话题往公务员上扯。这种每天轰炸式的耳濡目染持续了半年,她选择妥协,因为只想耳根清净。
她说,每次吵架过后,就进入冷战,过几天又如往常一样问“今天复习了吗?”“快把工作给辞了,安心考试吧” ,一切没有任何改变。
其实,当父母采取低回应高要求的教养方式,即无视孩子的诉求、或以“你懂什么,我都是为你好”等方式回应孩子时,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症状便发生在我们身上,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曼提出的概念。
当他们经历多次失败和挫折,还是无法获得成功时,便产生一种“无论我怎么做,都没办法成功”的消极心理,甚至有人会把失败归咎于自身的智力与能力,自我评价逐渐降低。
正如朱雨辰的无法逃脱,他在妈妈面前有种无力感,只能减少彼此的交流,采取消极的态度。
习得性无助的患者,通常觉得自己的改变对结果毫无帮助。
例如,像我的闺蜜一样,出现“恨不得把电话挂掉”;
多次反抗无效后,觉得父母一定会坚持老一辈的一套而不抱期待;
一旦结果与自己所想的失望画面相符合,产生强烈的无助感......
“如果沟通有用的话,我真的很想告诉他们,我从未快乐地活过”,这是她去年最后更新的一条微博。
怎样说服强势的父母?
怎样和父母沟通?
这就像在问“怎样解决婆媳关系”的万年难题一样。我并不能给你一劳永逸的建议,但或许我们可以改变以前的对话模式。
中国是一个重亲情和联结,但缺乏界限感的社会。要想摆脱控制欲强的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坚定地分清边界,即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选择买单。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
此外,大多数父母操心的点在于,他们觉得你还是个孩子。所以,日常生活中,你要承担起一个成年人的责任,要让父母觉得你自己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是可靠的。
同样,请父母不要侵犯孩子的界限。你可以唠叨孩子怎么还不结婚,但请不要干涉,让自主决定,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给予足够的私人空间。
沟通时,父母学会尊重孩子,不要以“我吃过的盐比你走的路还多”等言论凌驾于孩子之上,时代不同了,他需要属于自己的时代经历。
当孩子长大成人,父母应该要学会放手,想想龙应台说的那句:“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就是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孩子总要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不是你的私人物品,而是让他成为他想要的样子。
毕竟,万一有一天,你不在了,孩子还能很好地照顾自己,完成人生的下半场。
纪伯伦有段经典的话: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愿你和父母终将都会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