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山色总相宜
戴馨
湖光山色可以囊括大自然一切的美好,它动静相宜,跌宕生姿,即便在萧索的冬季也是如此。
在小城万盛生活,只要累了倦了,可以快捷转入山野模式。只需驱车二十分钟,便可坐拥如黛的山色和纯净的草木清香。人在其中,轻盈透明得好似被放飞了一次。况且,到处都有水之精灵的抚慰。
白龙湖无疑是其中的翘楚。在这里,绵延层叠的山峦是底幕,湖水幽幽汤汤,隐没于视线之外,有缕缕涟漪,从远处传来绵绵不绝的音律。湖水在大小错落的绿岛间舒展着,蜿蜒着。一层薄霭若有似无,两岸树影憧憧,四处芒草飘摇,分明是一幅朦胧雅致的淡墨图,带着岁月独特的“包浆”。
也是一个初冬时节,一群人去丛林镇的海孔洞。沿着阔大幽深的洞穴进入,“穿越”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第一架运输机的抗战时期。隐埋已久的历史如奔腾的兽体,重重压迫过来。还没回过神,又一头钻出,扎进白龙湖烟波浩淼的天外之境,好像不合适宜的闯入者。而一湖静碧在秋阳映照下,沉静、包容。黄叶铺道、小船轻漾,激起对生命的遐思。
多年前的一场大旱中,这片湖曾竭尽所有,将生命的汁液输送到城市交叉串连的血管和神经,而它的衰竭一度达到极限值。好在如今,它恢复了往日的神采。映着群峰,碧蓝的水面如镜,高洁、神圣。看到它,我只有发自内心的敬仰和感恩,并时时生出用一支拙漏的笔去赞美它的冲动。
空闲时,我去得最多的要数青山湖。这个离城区最近的湖,已是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它的前身是一个名叫张三塘的水库。曾经,有条清清的养生河从群山间流过,人们拦河筑坝,形成一个小水塘,取名“张三塘”。起初,它是清澈水灵的,它哺育着十里八村的村民,带富了一方乡亲。湖域慢慢扩大,人们在湖边发展种植、养殖,生活节节攀升,污水垃圾却源源不断排到湖里。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吹响了,人们面对这片渐渐形成的臭水凼和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开始陷入深刻的反思。于是,治理排污、修复生态、环境改造、产业调整……大规模的治理行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所有人惊喜地看到,青山湖的水质和环境得到全面恢复。
周末,有很好的阳光。眼前,长达40公里的环湖步道一直延伸,杉树、柳树、桑树等树木和千屈菜、芦苇、黄菖蒲等植物构成立体独特的湿地景观。青山楼、秀水楼两座子母楼临湖亭亭而立。沙坝农耕园、五和梨园、尚古村落等农业景观,天然荷花池、风雨廊桥等配套景观,以及市民垂钓点、烧烤基地等休闲设施,星星点点布局其中。溪、瀑、沟、谷、塘……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景致,铺开一幅清新宜人的画卷。乡村旅游示范地的美誉,使各方游客纷至沓来。
但它依然保持着自然的本色。它不随波逐流。宁静是它的特质——蜿蜒曲折的湖岸线隔绝了一切外界的喧嚷。这里,只有鸟儿婉转鸣唱,野花恣意绽放,蜂蝶狂舞,苇花在波光映衬下闪烁迷离的光芒。质朴是它的初衷。虽有大规模植绿、造景,骨子里还是乡野的味道。透雨过后,湖边陆续冒出的空心泡、野刺莓和蘑菇,总是吸引着孩子欣喜的目光。有趣是它的品质——杂草野花总是伺机而动,与游客抢占路道。飘飞的巴茅草,恣意汪洋,一片白茫茫,人立其中,也镀上一层微光。
至于板辽湖,湖边是一片片垦在山坡上的茶园,水气氤着茶香。多年前荒无人烟之地,如今摇身变为水上乐园。时代在进步,乡村要突变,只因我们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跌跌撞撞却从未停歇。我认识万盛一位资深摄影师,他常常在国家级报刊发表摄影作品,板辽湖就有他取之不尽的素材。我试着从他的角度去理解板辽湖:有晨雾迷漫时的轻灵,有乡民劳作时的欢欣,有节日狂欢时的动感,还有从云端俯视的大气。从不同的角度看它,就有不一样的解读。最喜在夏日的黄昏,看远山含着湖水,消失在橘红铅灰的云影里,人和身边事物一点一点融进夜色。湖边,老百姓新修的农庄灯火倒映在水中,如繁星灿烂。
在万盛,还有其他一些湖泊,如金蝶湖、银碗槽、眼镜塘等,一听名字便会生出无数生动的想象。它们都有着各自的风景和故事,或别致,或清秀,或幽远,如一颗颗晶莹的钻石,撒落在这方青绿山野,带给人们无尽的希冀和慰藉。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党工委统战部)
本文获2022重庆市“战污染·赞生态”征文活动三等奖
编辑:罗雨欣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 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