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部小说故事都有反派人物,在济公的故事中反派很多,而灵隐寺监寺广亮却是很特殊的一位。他不是小说中最坏的,也不是那种十恶不赦的人,却是济公故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反派。他在灵隐寺地位很高,仅次于住持元空长老,因此有着很大的权力。他为人刻板,坚持要求济公遵守佛门的清规戒律,而济公又疯疯癫癫的任性妄为,所以两人之间矛盾冲突很大。为了对付济公,将济公赶出灵隐寺,广亮干过不少缺德事,甚至有陷害和谋杀济公的举动,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可他没有受到任何追究。

广亮为什么敢跟济公作对(诳语济公三十九)(1)

元空长老对广亮干的事情心知肚明,可并没有对他做任何追究,这一直是让济公故事的读者们感到不平的。广亮在故事中并不强大,但他的所作所为让人厌恶和憎恨。济公的粉丝们往往会期待广亮能得到报应,然而广亮却成为故事中最为活跃的反派,没有之一。对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读者们有很多看法,却很少有人能抓住其中的重点。实际上作者这么设计并不是什么剧情的需要,而是反应了古代社会寺庙中的一些权力架构。这种情节也体现出寺庙也是是非之地的观点,表现出了寺庙中的争权夺利和腐败堕落。

广亮为什么敢跟济公作对(诳语济公三十九)(2)

中国古代的合法寺庙有两种,一种是官办的,另一众是私人捐资修建的。无论是哪种寺庙,都需要由官方的佛教管理机构认证,并派遣人员管理。《西游记》中唐僧在西天取经之前的职务是,"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这就是当时全国和尚的总头领。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角色,济公所在的南宋也不例外。济公故事中的灵隐寺是杭州大庙,住持和监寺都是朝廷管理佛教的部门派驻的,因此元空长老和广亮两人有着双重的身份。他们的去留都不是寺庙僧人自己决定,而是需要报请上级机关。

广亮为什么敢跟济公作对(诳语济公三十九)(3)

一般而言住持的身份在在监寺之上,是寺庙中的领导者,而监寺则是负责管理寺庙库房和庶务的僧人。在实践过程中,住持往往和监寺形成默契,住持管理佛教事务,监寺管理俗家事务。如此一来,监寺在寺庙中掌控的资源就超过了住持,于是能够掣肘住持管理寺庙的很多策略。

监寺在寺庙中主要的工作是管理僧人们生活的供需,也负责和官面上和俗家民间的交往活动,也包括寺庙产业的经营和收益管理。因此监寺在寺庙中掌控着经济大权,在僧众中有很大的影响力。济公故事中广亮能驱使广惠、必清等僧人陷害济公,其原因就在于此。

广亮为什么敢跟济公作对(诳语济公三十九)(4)

出于职责的考虑,寺庙中的监寺往往由本地僧人担任,而住持则是选有德望的高僧前往。济公故事中的灵隐寺住持元空长老,其原型是济公的师父瞎堂慧远禅师。他是南宋时代的佛门领袖,四川眉州人,因佛法精湛被派往各地为住持方丈。而济公本身也不是杭州人,而是天台县人,于国清寺出家,后来才在灵隐寺拜在慧远禅师门下。所以对灵隐寺众僧人而言,慧远禅师和济公都是外乡人。《水浒传》中就描述了五台山僧人借故欺负鲁智深,可见当时寺庙中的派系斗争已非常激烈。济公作为不受清规戒律的外乡人,自然受到排斥和打压。

广亮为什么敢跟济公作对(诳语济公三十九)(5)

慧远禅师作为官方派驻的住持,本地僧人们还不敢又说侵犯。但济公只是普通的僧人,广亮等人便没有什么顾忌了。济公能在灵隐寺呆那么久,还是因为师父的庇佑。慧远禅师圆寂以后,济公就在灵隐寺呆不下去了。好在净慈寺的住持德辉禅师是慧远禅师好友,这才收留了济公,让他在庙中当了个书记僧。

广亮等排斥济公除了本地僧人的派系欺生以外,更大的原因是济公多次破坏了广亮等人的好事。我在以前的章节讲过,古代的寺庙并不干净,存在很多腐败堕落之处。这在佛教的《佛说灭尽经》也有提到,《西游记》故事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寺庙中的腐败源头往往就是监寺,广亮就代表着这样的角色。

广亮为什么敢跟济公作对(诳语济公三十九)(6)

故事中说广亮一袭僧袍就价值四十两银子,这在当时可是杭州百姓二十个月的收入,由此可见他的堕落和贪婪。广亮还在故事中大肆聚敛钱财,贿赂官员,甚至想要以金钱买通济公,让自己的师弟广惠去别的寺庙当住持。这种给做法都是违反佛教戒律的,然而在灵隐寺中却没有能管他。济公就找各种机会戳破广亮贪婪的本质,破坏对手的计划,让广亮恨之入骨。在火烧大悲楼的故事中,广亮派必清在大悲楼放火,就是要杀人以绝后患。然而济公佛法高深,从火灾中全身而退,使得广亮的阴谋败露。

广亮为什么敢跟济公作对(诳语济公三十九)(7)

元空长老虽然知道火是广亮找人放的,却不处理广亮,反而顺着广亮把责任推到济公身上,让济公出去化缘重修大悲楼。这种处理既体现了元空长老的无奈,有表现了他对济公的照顾。他作为外乡人在灵隐寺当住持,对本地僧人的派系有所顾忌。而广亮又是官方派驻的监寺,元空长老无法处置。这个事情闹大了,他和济公很可能被广亮收买朝廷官员赶走。同时济公的生命又受到威胁,他不能不管。他看似顺着广亮开脱责任,让济公对火灾负责,实际上是借故将济公派出去,以躲避广亮等人后面的阴谋陷害。

广亮为什么敢跟济公作对(诳语济公三十九)(8)

这种情况在古代寺庙中不少见,现代的寺庙中也经常爆出。只是现代的寺庙监寺不再具有太大的权力,寺庙本身的运营多委托给佛教管理机构和旅游部门的官员,监寺利用财权驱使僧人的现象很少存在了。可这种利益的腐败依旧存在,只不过从监寺转移到别的人身上。

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寺庙也不例外。只要有利益存在,就会有人趋之若鹜,发生各种权利斗争和腐败现象。尽管佛门弟子要求很高,但这对人性贪婪的管制似乎并无太大的效果。现在新闻中爆出各种旅游区寺庙的乱象,就是这种人性腐败贪婪的体现,也是佛教管理无力的表达。所以释迦牟尼在《佛说灭尽经》中语言的那些情况,才在现代寺庙中一而再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