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播到如今,《女心理师》在网上收到的好评还是蛮多的,首先是因为这部剧的题材,真的很适合推理迷观看,而那种一味追求爽剧的观众,自然也没有耐心来看这部剧。


杨紫女心理师采访谈理想型(杨紫女心理师引起共鸣的三点)(1)


从开头第一集到现在可以说处处埋着伏笔,然后再一一解开,最后给观众恍然大悟的感觉。

其次镜头质感也很不错,尤其开头的蒙太奇拍摄手法真的很nice,长镜头很给力,可以察觉到都是为了后续剧情所埋下的伏笔,也是为了情节发展所做的铺垫。

至于觉得夸张吐槽无聊的观众,我们也不必理会,毕竟挺让人无奈的。耐得下心去挖一些细节,绝对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杨紫女心理师采访谈理想型(杨紫女心理师引起共鸣的三点)(2)


最重要的是案例很能引起共鸣,每一个单元的故事和案例都是特别有针对性和典型的。很有现实意义也很能引起共鸣哎,比如最新的关于“say no”就很让我代入感。

目前开播的剧情中,有渴望父母的爱,得知父母离异后焦虑而多次试图轻生的女高中生;有儿子常年不在身边的年迈企业家,时常觉得自己身患绝症;也有被母亲控制欲逼到患上暴食症的乖乖女……


杨紫女心理师采访谈理想型(杨紫女心理师引起共鸣的三点)(3)


其实也都无外乎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各种延伸,身边的细节被放大展现在荧幕中。

让我们作为观众站在第三视角或者说站在上帝的角度看他们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直面他人心理问题的同时,其实也在悄然启发着自己,治愈着自己。

因为这些或多或少的都可以在我们身边周围见到,即使不能感同身受,也能够引起强烈的共鸣。


杨紫女心理师采访谈理想型(杨紫女心理师引起共鸣的三点)(4)


虽然每一个单元都是不同的故事,但是最让心疼的还是贺顿,她是心理师,可是她也在备受精神方面的困扰,和母亲之间总有一道无形的隔阂。

多年前亲弟弟贺俊去世成为了母亲心病,父亲离家十几年毫无音讯,弟弟8岁时离开,母亲想起儿子时就会叫贺顿“俊俊”。

一些网友说贺顿的妈妈其实并没有很关心贺顿,而贺顿自己一心搞事业,这种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可能需要一辈子去治愈。


杨紫女心理师采访谈理想型(杨紫女心理师引起共鸣的三点)(5)


可郡歆想说的是贺顿妈妈又何尝不是大多数父母的缩影呢?她真的不关心女儿吗?真的只是在乎自己离世多年的儿子吗?

她自己一个人住,不想给女儿添麻烦,吃隔夜菜,期待女儿回家,又害怕影响到她的工作,生病不想告诉女儿,怕成为她的负担……很多个细节,我们可以从影视剧跳出的现实生活中,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杨紫女心理师采访谈理想型(杨紫女心理师引起共鸣的三点)(6)


特别是那句“我女儿只要没有出嫁,我都没有权利老”真的瞬间泪目。如果可以,每个父母都想陪伴自己的一辈子,怎么会忍心扔下他们呢?

一下子就想起自己母亲也说过类似的话,他们不是演员,没有台词剧本,甚至没有很多的知识,或者没有一些所谓的“大世面”,可她们嘴里说的却是最走心的话,表达的是最真的情感,是无论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爱,这就是母亲对儿女的爱。


杨紫女心理师采访谈理想型(杨紫女心理师引起共鸣的三点)(7)


这个好坏看看是否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是否能够传递正向的引导。而且《女心理师》在降低门槛的同时还保有专业严谨性,真的很难得。


所以说剧中每一个案例,每一个故事的发生都不是白白在浪费时间的,而是背后的深意,观众都可以从自身或身边找到共鸣,从而引起更深层的反省思考。珍惜身边的人,珍惜眼前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