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学生时代一定犯过同一类型的错误,这个错误的统称叫做“粗心大意”。

我曾经一直以为粗心大意不叫事儿,下次注意点就行了。所以我原来嘴上总挂着的一句话就是:“这道题我会做,就是有点粗心了没做对。”

这种阿Q式的自我肯定直到初中的某一天才被班主任的一句话给击破,她说:“别总说自己粗心,粗心是因为你能力不足。”

我这才开始审视自己的问题,才发觉粗心大意确实不是小事。

因为,别人总是很细心,而我一直都很粗心。

粗心出错(粗心大意犯下的错)(1)

就像我们给学生们出的一类题:

1. ________ (Luck), he didn’t pass the exam.

2. Because you were ________ (care), we failed in the task.

这是两道非常简单的词形变换题,平时把这两个单词单列出来考察,同学们都背得非常流利,但一把它们放到题目中,同学们就好像犯了选择困难症。

第一道题考察的是副词放在句首,后面加逗号,表示对全句的评注。

那么同学们就要看逗号后面的内容是什么性质。后半句的意思是说他没有通过考试,是个负面的事件。

所以,横线部分应该填“Unluckily”.

这个句子翻译为:不幸的是,他没有通过考试。

粗心出错(粗心大意犯下的错)(2)

第二题考察的是care的词义和词性。

前半句表示的是原因,说的是因为“你是怎样的”,句子结构是主 系 表,空缺位置是表语,“怎样的”应该是一个形容词。

后半句的意思是我们的任务失败了,是个负面性质的事件,所以这个形容词应该是一个贬义词。

因此,横线部分应该填“careless”.

这个句子翻译为:因为你粗心,我们任务失败了。

粗心出错(粗心大意犯下的错)(3)

每次,我讲解这种题的时候班级里都会出现类似的对话:

——“大家看看,主语成功/通过/完成.....没有呀?”

——“没有——”。

——“好事儿坏事儿呀?”

——“坏事儿——”

——“那你们填的什么呀?”

——“哎呀——”

试题永远那么冰冷,孩子们永远那么可爱。

同样的场面重演几次后,大家的正确率就会逐渐提高。可是,英语试题不会总那么迟钝,让你总是轻易地做出答案,孩子们还是不太懂得应变:

3. ________ (fortune), we got our money back.

4. Luckily, we were taught by an _______ (experience) teacher.

一样的题型,不一样的词汇,完全相反的事件性质,还有似曾相识的对话 :

——“大家看看,主语成功/通过/完成.....没有呀?”

——“有——”。

——“好事儿坏事儿呀?”——“好事儿——”

——“那你们填的什么呀?”

——“哎呀——”

大家总是无法逃脱思维惯性的束缚。

粗心出错(粗心大意犯下的错)(4)

最终,我总结出一条“必杀技”,就是无休止的提醒。

每次大考小考之前,我都把这种题拿出来强调几遍:

1. 遇到这类词先看全句,辨别事件性质。

2. 针对事件性质,选择单词的意思。

3. 斟酌前后单词,确定待选的词性。

渐渐地,同学们自己就形成了习惯,每逢大考小考,就自己背上几遍,效果确实不错。

他们大概也开始意识到,“粗心大意”并不是一件小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