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实虚词整理(中考必备文言文虚词)(1)

一、常用虚词用法归纳之一——”的用法

1、用、拿、把。

①以刀劈狼首。(《狼》)

②因以为号。(《五柳先生》)

③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④将以攻宋 (《公输》)

⑤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

⑥今诚以吾众诈自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按照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凭、凭借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4、因为、由于

①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5、表目的,一般译为、用来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百姓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隆中对》)

③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鱼我所欲》)

④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6、表结果,一般译为“以致”

①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7、连词相当于

①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隆中对》)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③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④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8、可以和“为”连用,一般译为“认为”。

①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9、通假字:固以怪之矣

二、常用虚词用法归纳之——“于”的用法:

“于”在文言文中多做介词使用。

1.表处所,可译为“在”“从”“到”等。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今有人于此

③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表对象,可译为“对”“向”“给”等。

①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②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表时间,可译为“在”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出师表》)

4.表被动,可译为“被”

①受制于人

5.表比较,可译为“比”

①所欲有甚于生(《鱼我所欲》)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

③自比于管仲、乐毅

④贤于材人远矣

6.表原因,可译为“由于”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常用虚词用法归纳之——“之”的用法

1.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译为他们

①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②委而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

2.指示代词,译为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桃花源记》)

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结构助词,译为

①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

②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公输》)

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4.助词,放在主谓之间,不译。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矣。 (《公输》)

③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助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①马之千里者 (《马说》)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何罪之有? (《公输》)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6.凑音节,不译。

①久之,目似瞑。(《狼》)

②鸣之而不能通意(《马说》)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7、动词,译为

①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四、常用虚词用法归纳之——“则”的用法

“则”在文言文中常做连词使用。

1. 表示承接关系。译为“于是””就””便”“那么”等.

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

②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④然则北通巫峡(《岳阳楼记》)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3.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五、常用虚词用法归纳之一——“而”的用法

“而”在文言里多用做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⒈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如:

①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满井游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③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④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⒉表示承接关系。不译。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醉翁亭记》

②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③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④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⒊表示修饰关系,不译。如:

①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

⒋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可是、但是、然而”等。如: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另外,“而”与其他词组成复音虚词。常见的有“而已”和“已而”。

【已而】一般放在句首,表示时间副词,相当于“后来”“不久”的意思。如:

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如是而已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②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山市》)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常用虚词用法归纳——”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⒈ “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如:

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他的。《智子疑邻》)

① 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蒲松龄《狼》)

② 其夫呓语。(其:她的。《口技》)

③ 门人弟子填其室。(其:他的。宋廉《送东阳马生序》)

⒉ “他”、“她”、“它”、“他们”。

例:①且欲与常马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它)

②公问其故。(其:他)

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

⒊ “我(自己)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例:

①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②舍其文轩。(《公输》)

③蹲其身(《童趣》)

⒋"那""那个""那些""那里";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②人皆贺之,其父曰。(《塞翁失马》)

③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例: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恐怕《岳阳楼记》)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连词。

1.相当于“是……还是……”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用在“若是”、“若此”、“如是”、“如彼”等词组后,用法同“之”,相当于“的”、“地”。

①如此其贤也。(《伤仲永》)

七、常用虚词用法归纳之三——”的用法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②子墨子解带城。(《公输》

2.以为,认为。

①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判断词,是。

①项燕楚将。。(《陈涉世家》)

②此何若人?(《公输》)

(二)介词。

1.表被动,译为“被”。

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②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为之怡然称快(《童趣》)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公输般我造云梯之械。(《公输》)

4.对,向。

①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八、常用虚词用法归纳—— “乎”的用法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然,胡不己乎?

③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 孰为汝多知乎!

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

5介词,同“于”。例:

①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 ② 颓然乎其间者。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