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因其如链似带的龙脊梯田而出名。夏日的梯田少了梯田的色彩变化,全部都是绿油油一片。雨后,大山深处变得氤氲朦胧。
今年5月9日14时48分许,21岁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李莎乘坐一辆两轮摩托车在返回支教的龙胜小学上班途中,行至S301省道259公里萝卜滩路段时,不慎从摩托车后座摔下受伤,送医后抢救无效,于当天16时45分不幸离世。
一年的支教期将满,龙胜县所有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队员都准备离去,李莎却永远将她的身影留在了大山深处。
从桂林驱车向北八九十公里,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就到了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县城。记者来到李莎生前支教的县城,前往曾经举办夏令营的乡村,来到她支教的小学,找寻大家记忆中李莎的故事。
学生们“比心”怀念李莎老师。
大山里的夏令营
“你的样子,你教过的歌,孩子们都记得”
去年8月,李莎所在的研支团到龙胜县马堤乡东升小学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她担任导演制作了视频作品《旭日东升》,以记录加访谈的形式,深入展现留守儿童的善良与纯真。
记者从县城往北约50公里,在经历了数个“九转十八弯”的山路,驱车约一个半小时之后,终于到达了马堤乡东升小学。
“当时他们一行十多个人排成一排,学生也排成一排。”东升小学的老教师杨文锋回忆说,当时报名夏令营的学生有五六十人,不但有东升小学一至四年级学生,也有在马堤乡上五六年级的东升村的学生。
夏令营期间,李莎和队员们晨练后,会顺便到学生家里家访、接学生们上学。“其实进到学生家里才知道,有些家庭还是非常贫困的,木质结构的房子,下面养着猪,上面住着人。而且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家长常年在外打工。”
东升小学校长廖贻鸿介绍说,参加过夏令营的孩子们,都会记得李莎老师教他们唱过的歌,也还记得李莎老师的样子。
当记者来到东升小学的教室,问及是否还记得李莎老师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记得”。
随后,学生们一起唱起了李莎老师教过的那首歌曲《宁夏》:“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心里头有些思念,思念着你的脸……”
东升小学四年级11岁的阳晶萍为了能够被李莎“送回家”,“故意”在学校学得比较晚。“这样就有机会被‘善良’‘好看’的李莎老师送回家了。”
问及是否还记得李莎老师时,孩子们都回答“记得”。
“烈日下穿红裙子的Lisa老师送我回家”
阳晶萍的母亲常年在外打工,“妈妈在广州的工厂里打工做书包,爸爸在家里”。“我记得比较深的有两次送我回家,一次下着大雨,还有一次是顶着大太阳。”
她回忆说,李莎老师总会让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亲切地叫她“Lisa”,然后微笑着和同学们在一起。
“我记得她顶着大太阳打伞送我回家的那一次,她穿着红色网格的连衣裙。”阳晶萍说,“Lisa”老师告诉她要做一个好学生,考上一所好大学,在她小学毕业的时候到广州去找“Lisa”。
当记者问及是否知道“Lisa”老师因意外去世时,阳晶萍明显愣了一下,回答说“不知道”,然后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那她为什么没有被抢救过来?”她不断地问着。
同在一个年级10岁的刘文博则早就知道了“Lisa”老师出事的消息,他告诉记者,大概在5月份的时候,他就在电视上知道了李莎老师因车祸不幸去世了。“当时我一个人在家里哭了很久,没有和班上的同学提起过。”
刘文博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在村子里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有很多次李莎接他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去上学,顺便到留守儿童的家里做一些家访了解孩子的情况。“和‘Lisa’老师一起时很开心,她让我好好学习。”说着,刘文博也开始抽泣起来,蹲在地上低着头,肩头跟着抽泣声不断地起伏。
东升小学的老师带记者来到志愿者曾经的宿舍,如今已经成为孩子们的男女生宿舍,他指了指有的床板上铺着的凉席,“这些应该是当时志愿者留下的。”
李莎的同学李爽杰带记者去县城里,那些李莎经常走过的地方。
未完“待续”的支教
“她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在夏令营之后,李莎被分配到了位于县城的龙胜小学支教,负责两个班级的实践课、英语课教学,并协助学校行政管理和宣传工作。
去年刚刚入职的龙胜小学美术老师李文哲,在一声招呼下认识了住在楼上的李莎。“她当时就在门框边探了探头,看着我在宿舍整理房间,问了句‘你是新来的吗’?”李文哲回忆说,李莎其实当时也就比她早到了十天半个月时间,加上都是年轻人,很快两人就熟络了起来。
李莎支教时住的房间。
她说,当时李莎房间里唯一的炊具就是一个可以煮和蒸的电热锅,还不是带电磁炉可以炒菜的那种。“我就和李莎说,反正你支教的时间只有一年,许多东西可能也没必要买了,有空就到我这边吃饭吧。”于是,李莎和李文哲就开始了搭伙吃饭。
“冬天冷的时候,我们经常会一起吃火锅,感觉是最开心的时候。”李文哲说,有关炒菜做饭,她与李莎也有了“默认”的基本分工,要么她炒菜,李莎买菜,另一个同住的老师洗碗,要么李莎炒菜,她和另一个老师去买菜、洗碗。“李莎学东西特别快,很多菜只看过一两次就学会了。”
和李莎同样熟悉的还有李文哲隔壁的邻居,负责心理教育的张娜老师。“有一次我在楼下晨练,碰到了同样晨练的李莎。”张娜回忆说,当时她正在打八段锦晨练,李莎则在旁边顺着音乐做起了广播体操。李莎在得知张娜打的是八段锦后,就请张娜教她八段锦。“李莎十分好学,也很开朗,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老师曾答应回来看我们”
在龙胜小学的德育处,里面一侧的窗边放着一盆绿植,正沐浴在阳光中。绿植所在的位置,曾经摆放着一张办公桌,就是李莎在学校工作的地方。
“李莎是一个挺文静的女孩子,但是如果你和她聊起来,也是蛮爱说爱笑的。”龙胜小学德育处的曾倩老师回忆说,她看到李莎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放着许多专业方面的书,还有许多要翻译的英文文章。
李莎教过的学生罗展明画的“李莎老师”。
德育处主任洪秀清对李莎记忆最深刻的,则是李莎代表新教师在龙胜小学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讲述了自己从大山里走出去的故事。
对于李莎曾经教过英语课的龙胜小学二年级学生蔡德海来讲,记得更多的是李莎老师的英语,“听起来和手机上的一模一样。”
他说,他曾和李莎老师约定好,在他五年级的时候(李莎研究生毕业时),李莎老师还会到龙胜小学看他们。而他也要完成英语达到“92分以上”的约定。但是,这些约定随着李莎的去世而没法兑现了。
“漂亮”“温柔”“骂人也不怎么骂的”是李莎老师留在刘菲艳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象。刘菲艳是龙胜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她告诉记者,李莎老师曾经答应过会回来看他们的,但是现在却再也看不到李莎老师了。“心里很伤感。”
要像李莎老师一样走出大山
“我们班是属于比较闹的那种,李莎老师就会讲一些故事让我们安静下来。”龙胜小学六年级某班的刘侯君同学回忆说,李莎老师是一个特别温柔的人,每当班上的同学很吵的时候,李莎老师就会跟同学们讲一些其他的事情,等同学们安静下来,李老师才开始上课。
刘侯君举例说,比如有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景区的风景,李莎老师就会联想到其他的地方,告诉我们哪里的风景是好看的,“然后我们就会被她说的话吸引,更加认真地听课。”李莎老师说,她联想到了她的家乡,因为她的家乡和课文里说的风景很相似,都是山清水秀的地方。
“李莎老师说外面的大城市的氛围相比山里面更嘈杂,但是外面的学习氛围特别好,所以希望我们要认真学习,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刘侯君说,通过李莎老师的描述,她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看看、去学习。
同时,她也希望能够成为像李莎老师一样的志愿者,到更多贫困的山区去支教,让那里的孩子也能够感受到大城市美好的一面,希望到外面的世界去多看一看。
“她像姐姐一样照顾我们”
“我们毕业了还能回来看一看老师,但是李莎老师以这种方式离开,我们回来再也看不到她了。”同在六年级的杨曾嗣哲在提到李莎老师时有些悲伤地说到,可能对于他们班上的学生来讲,留下的只有对李莎老师深深的思念。
他回忆说,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李莎老师给他们讲习题的时候,那些做题技巧都是他没有听过的。“比如不要通过一个词理解一段话,而是要通篇读完,了解题目的真正含义。”
此外,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李莎老师也会写上一些“继续加油”等鼓励的话。
“你们班这么吵,李莎老师会怎么让你们停下来?”当记者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说,李莎老师经常会说“记名字”“扣分”之类的话,但他们只是觉得李莎老师把他们当作朋友一样,就算真的被“扣分”了,也不会“记仇”。
他告诉记者,李莎老师像姐姐一样关心照顾着他们,让自己作为独生子女,也真正有了有姐姐的感受。“我现在的愿望就是做一个好学生,然后考个好成绩,不辜负李莎老师对我们的期望。”他说,李莎老师曾经对他们说过,希望他们健康成长、好好学习,努力做个好学生。
“爱心教室”开了她却不在了
“我有时候还会做这样的梦,梦里面我们十个人都围站在手术台边,手术台上的人尽管看不清楚,但是我们都知道,那个人是莎姐。”研支团成员陈小晶有些伤感地说,在莎姐去世后的那个月,她总是感到很不真实,觉得莎姐并没有离开,还是会在某个路口,笑着跳出来,大声叫着自己的名字。“现在的状态就是你知道这件事,但是接受不了这件事。”
研支团成员李爽杰带着记者走过一条条小巷,经过一个个小吃街,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李莎和他们共同的记忆,在这里经历了一生难忘的支教。但是,不同的是,李莎却再也不能兑现“相约再回到龙胜”的承诺了。
5月28日,当李莎念念不忘的“爱心教室”终于在她所支教的龙胜小学开展的时候,李莎却已经不在了。
“本来是计划在第二天的,但是临时有个检查改在了5月28日,后来我们才知道,这天刚好是李莎的生日。”研支团成员王弘说。
直到现在,王弘仍然会偶尔想到,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渐渐会忘记这件事,所有人都在不断地往前走,“只有李莎一个人,永远停在了那个时间、那个地点。”
他回忆说,李莎发生事故时书包里装着他的一本书,“本来那天她是准备说还我的,结果就发生了事故”,那本书的名字是——《一个人的朝圣》。
李莎支教的龙胜县马堤乡。
团县委:
不断壮大的研支团
大山学生的领路人
“作为青年人,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与学生有着更多共同的话题,能够获得学生们更多的信任,与学生亦师亦友,在人格魅力、思政教育、心理辅导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领路人的作用。”共青团龙胜县委副书记黄颖介绍说,2013年,第一批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研究生支教团来到龙胜,加入了西部计划志愿者大家庭,从第一批的6名队员发展到11名队员,共计派出67名研支团成员,以定期轮换的“志愿 接力”的方式,定点服务于龙胜县,主要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
她继续说,研支团成员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与活力,积极学习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开展课后补习,任教科目成绩在同类班级中名列前茅。在行政事务方面,研支团成员能挑大梁、担重任,负责学生资助、举办讲座分享、带队学生比赛等工作,成效良好、受到好评。
她举例说,始建于2013年的龙胜镇小学“爱心教室”,是一个关爱留守儿童与农民工子女活动室。2017年通过研支团的搭桥与炭火公益合作,以童心悦读图书室的形式,扩展到了瓢里、伟江、乐江、龙脊的四所乡镇小学。
她告诉记者,志愿者工作是奉献和锻炼的工作,参与研支团,就是在西部的广阔天地里奉献青春、锻造品质。
文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
图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