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拼音][chǔ shǔ,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

词义为;出去暑热的天气了,在气象学之意义上说,自秋分节气后,北方的气温会很快下降,到了处暑节气后许多农作物在加紧成熟中。在东北版的二十四节气歌中有“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之说,笔者在立秋的帖子中已经说了“立秋忙打靛”的故事了,在这里就说说“处暑动刀镰”的意思。

处暑已至正当时(处暑动刀镰)(1)

说说“处暑动刀镰”;东北真正的秋收季节还远着呢,在这个季节能用上镰刀的就是割“线麻”了。

“线麻”也叫苋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麻类,它可能早于棉类,是古之就有的。

东北地方处暑节气,线麻已经成熟,一般到了这一天,各地都开始收割。线麻是平板种植,行距七八寸,株距紧靠着密植。收割时先用两米长木杆削成的木刀,由个高一点人持木刀由下向上逐行削去麻叶,使麻只剩光杆,后面的人开始割麻杆,割麻人不能用刀刃去搂麻杆,这样刀刃会割断麻纤维的,要用刀背去搂麻杆。再将割倒麻杆捆成捆,放到预先准备好的小河或者挖好的水泡子里面泡上,上面压上石头,不要漂起。根据水温,一般需要泡七天左右,捞上来晒干保存就可以了,泡麻的目的是经过浸泡以后,附在麻杆的表皮可以剥下来,这表皮才是真正的线麻。如果泡的时间短就会“乎皮”,不好剥皮,这叫“泡生了”,如果泡的时间长了,麻就会腐烂,易断,不结实,这叫“泡过了”。

处暑已至正当时(处暑动刀镰)(2)

晾晒线麻

晾晒干了的线麻就可以放到空屋子内收藏起来了,再到空闲的时候来“剥麻”,它的外皮就是线麻,里面的木质部分叫“麻杆”或“麻柴”,很轻,易燃,农村烧柴时用它点燃引火,有许多“麻杆”的俏皮话和歇后语如;麻杆打狼——两头害怕;长得细高,瘦,形容“长得像麻杆”;还有“麻杆腿”等等。

处暑已至正当时(处暑动刀镰)(3)

“处暑不采榛子就打梨”,处暑节气,许多山货野果开始成熟了,一般到了处暑这天,就正式上山采榛子了,过去有许多山梨,到了这个时候,就去树上连晃带敲打山梨,掉在地上捡到一起,折许多香蒿把梨捂严实,就不要管了,过十几天后再去看,梨已经全部黄熟了,又软又甜,那种梨味不是一般的梨所能有的!

处暑已至正当时(处暑动刀镰)(4)

处暑后,气温转凉昼夜温差大,晨雾较多,这时候各种蘑菇开始出现了。

处暑已至正当时(处暑动刀镰)(5)

老家台沟,1985年的那场洪水,洪水已经漫过堤坝,笔者拍摄

我的记载中,处暑以后很可能发生大洪水,1985年处暑的时候生产队刚刚收割完线麻,已经泡到河汊的水里了,但是突如其来的暴雨使太子河水暴涨,越过了堤坝不但冲走了线麻,而且使大面积土地被淹,其洪水势头仅次于1960年!

处暑已至正当时(处暑动刀镰)(6)

处暑已至正当时(处暑动刀镰)(7)

处暑已至正当时(处暑动刀镰)(8)

去年也是处暑过后,8月30日小汤河上游暴雨,河水暴涨,也是近年来最大的一场洪水,所以现在不要以为汛期已经过去,而放松警惕,历史经验值得重视。

东北版本的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忙开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封冻,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处暑已至正当时(处暑动刀镰)(9)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