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不称帝(曹操为何不称帝呢)(1)

有实权是一回事,称帝又是另一回事。总之就是有了实权不等于可以称帝,不然为啥历史上那么多有实权的人选择的是慢慢经营而不是急匆匆的称帝呢。

一代枭雄曹操不称帝也有他自己的苦啊。

乱世之中,称帝需要的不只是要实力还需要时机,如果时机不对就急匆匆称帝,打破现有格局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袁术不就是一个活生生例子嘛。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特色是门阀政治,当时注重于出身。而门阀士族的政治影响力是重中之重。曹操虽然是官宦之后,但他的养祖父毕竟是个宦官,所以得不到门阀士族的认可,反而会被排斥的。

曹操在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之下开始崛起,并且统一了北方,在这个过程之中,他慢慢清理了忠于汉室的大臣势力,彻底架空汉献帝。并且在赤壁之战以后不再急于扩张,而是稳固北方的统治,使自己对于北方的控制力进一步加深。

虽然曹操晚年已经加深了北方的控制,并且彻底清除了忠于汉室的力量,天下三分的格局已经明朗,但诡异的是三分势力都没有称帝。

这其中的原因很明显,谁先称帝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而且曹操还有内部原因,虽然曹操算是白手起家,拥有军队控制权,还通过唯才是举起用寒族人才打压门阀士族,但是门阀士族势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他还要起用一些门阀士族之人借以拉拢。

袁绍袁术是被门阀士族牵着鼻子走,而曹操做的是牵着门阀士族的鼻子走。可以说相当不错了,但这些门阀士族依旧是他想要称帝的巨大阻碍。

如果曹操当时统一了天下,借着这种不世之功称帝也是水到渠成,可惜并没有。他在消灭了一批一批对手以后,发现长江和秦岭锁住了自己前进的脚步,而世家大族又悄悄地来到自己的身边。

所以曹操选择了妥协,他在晚年开始在政治上向世家大族转化,不仅赞赏了何夔提出的选士要“慎德”与“兴功”并重,并且恢复“核之乡间”这种否定他唯才是举的想法。还在最后一次颁布举贤令时把“至德之人放在民间”者与“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相提并论,这些都表明了他态度的转变。

曹操刚死没多久,著名的“九品官人之法”就由陈群提出来,这种制度演变成为九品中正制导致了后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说明曹氏家族的态度进一步转变,拉拢了世家大族,由此曹操之子曹丕篡汉立魏开始称帝,历史正式进入三国时代。

曹操称帝不称帝,并不是一句有没有实权可以决定的,还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当时的门阀士族就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