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西方有莎士比亚的悲剧,那中国有关汉卿的《窦娥冤》。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评价:“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戏剧中最具震撼力的悲剧,悲剧中最大快人心,善恶终报的正剧。

被父所弃,寄人篱下为童养媳,夫亡成寡,与婆婆相依为命,被恶棍陷害,被判斩刑,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在一个弱女子身上,然弱女子敢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临死立下三桩誓愿。

窦娥为什么喊冤 窦娥临死前为什么要发下三桩毒誓(1)

1 血溅白练

“要一领净席,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粘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唱词)

取自苌弘化碧,望帝啼血典故:

苌弘化碧:东周周敬王时,忠臣苌弘被杀,蜀人藏其血,三年,血化为碧玉。《庄子 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望帝啼鹃:相传战国时蜀王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泣血。李商隐《锦瑟》:“望帝春心托杜鹃。”

一桩誓愿“让四下里都瞧见”,让周围人远远看见,明白其蒙冤受屈,无辜惨死。

窦娥为什么喊冤 窦娥临死前为什么要发下三桩毒誓(2)

2 六月飞雪

“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唱词)

取自邹衍六月飞霜的典故:

六月飞霜:战国时,邹衍忠于燕惠王,却被陷害入狱。邹衍在狱中仰天大哭,时正炎夏,却忽然降霜。

二桩誓愿“遮掩尸首”,漫天飞雪,保清白之躯。

白色的绢与雪,浸染红色的鲜血,是纯洁与纯净,是刺眼而悲壮,是无声的愤怒与反抗

窦娥为什么喊冤 窦娥临死前为什么要发下三桩毒誓(3)

3 亢旱三年

“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唱词)

取自东海孝妇的民间传说:

孝妇早亡夫,又无子,赡养婆婆尽孝。婆婆因不想拖累,上吊自缢。而孝妇却由此入狱,屈打成招,被太守杀死。孝妇被斩时,许下三宗愿,如系冤杀,血将倒流、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关汉卿借用了一下。

最后一桩惩治“官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是窦娥最有力的反抗,沉冤昭雪,惩凶锄奸。对恶棍污吏的惩罚,以大旱三年的方式,连累无辜百姓,是创作者的历史局限性

窦娥为什么喊冤 窦娥临死前为什么要发下三桩毒誓(4)

从示冤到惩凶,是劳动人民有冤无处申,借助上天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的反映,浪漫主义的一种手法罢了。虽当不得真,却是老百姓最质朴最善良的表达,最能打动人心的审美。

☞对此各位看客怎么看?可以在评论区吐槽交流。

☞后语: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关注一下我,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免责声明:本文主要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