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与苏轼,不仅是才华的轮回,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刘禹锡与苏东坡 不仅是诗豪与文豪的轮回?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刘禹锡与苏东坡 不仅是诗豪与文豪的轮回

刘禹锡与苏东坡 不仅是诗豪与文豪的轮回

刘禹锡与苏轼,不仅是才华的轮回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主席的磅礴之语,仿佛映照了唐宋两代诗豪与文豪的玄妙轮回,那就是时空相隔二百年的刘禹锡与苏轼。

他们的自信和豁达,他们的从容与豪放,他们的惊世才华,甚至于他们异常精彩的贬谪人生,都是及其相似的,我的理解就是-----轮回,有意思的轮回。

对于这二位大咖的认知,是有次序的。早年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感慨颇多,这个既有济世抱负又能超脱于政治旋涡之上的乐天才子,他的天赋和才华,他的热爱生活的童真与烂漫,令我折服,油然升起崇拜之情!多年之后,偶读《旧唐书》,看到了刘禹锡的资料,顿觉眼前一亮,哇塞!这人简直就是苏轼的楷模!而苏轼,活脱脱就是刘禹锡的穿越版。

第一,都是英年出仕,崭露头角。

大唐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那一年,他21岁。刘禹锡遍交京城好友,每每都说:“我乃中山靖王之后……”没错,这就是刘禹锡的开场白,跟几百年前的刘备是一样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成了好朋友。

二百多年后,大宋嘉佑二年(1057年),北宋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拿起一份试卷交给阅卷官员传阅,考官们啧啧称赞:这是状元之才。欧阳修是个品行端正之人,他认为这么精彩的文章应该是曾巩所写,作为他的老师,为了避嫌,欧阳修大笔一挥,评了第二名。结果,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苏轼,来自眉山的川娃子,与头名状元失之交臂。那一年,他20岁。欧阳修和副考官梅尧臣感叹其文采。等到谒谢环节,欧、梅二人就提出疑问:“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出自何处?结果苏轼回曰:“何必知出处!”(潜台词是:是俺瞎编的)。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极为欣赏,他预言说:“此子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在当时看来,无论是刘禹锡,还是苏轼,他们少年得志,似乎都应该有远大的前程。但是,闪耀着光彩的人物,必然要经历艰辛磨难。所以《大学》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第二,都因变革而遭贬谪。 大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太子李诵登基,史称唐顺宗。他重用自己的老师王叔文、王伾(音批),他们连同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发起一场革新。在推行变法时,因为触动藩镇、宦官集团利益,顺宗皇帝被逼禅位给太子李纯,推行革新的官员全部被贬谪。这场革新像极了千百年后的“戊戌变法”,前后只进行了140多天。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马;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等等。这场变革史称“永贞革新”,也叫“二王八司马”事件。

大宋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陈述自己的观点,鲜明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弊病。言辞犀利惹恼了王安石,于是苏轼请求离京任职,任杭州通判(西湖苏堤诞生)。元丰二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算是升官了。到任之后,苏轼又开始上书,生性耿直的他就写到:“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话里话外,有那么一点不满和牢骚,此时变法的领头人已经由王安石上升到了宋神宗本人,所以苏轼这句话就成了“嘲讽时政”,加上他之前写过的一些诗,很快,苏轼就被逮到了御史台。御史台里种满了柏树,上面经常栖息着乌鸦,所以御史台又叫“乌台”。而苏轼这一次因言获罪,就称“乌台诗案”。最终,在朝中大臣,甚至太皇太后出面劝阻下,苏轼被贬到黄州。

哈哈,初遭贬谪的经历都那么相似。

第三,都有回京高就的机会,都因“那张破嘴”再遭贬谪。大唐元和九年(815年),被贬谪的刘禹锡终于收到朝廷的诏书:回京。回到了长安的刘禹锡和柳宗元非常开心,两人结伴去游玄都观,观中桃花盛开,刘禹锡一高兴,就写了一首诗: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样的诗,多少有些“膨胀”,所谓“刘郎去后栽”,分明是在影射什么,啊哦,我们在京的这些都是乌合之众啊,只有你刘郎不在京城,才有我们生存的机会呀。有的人读了诗,很不开心,于是联合上奏弹劾,接着刘禹锡以及和他一起观花的“诸君子”就收到了新的安排:刘禹锡被贬播州,柳宗元被贬柳州。

当时播州路远,柳宗元担心刘禹锡随身侍候的80岁老母亲难以忍受颠簸,于是提出要和刘禹锡更换被贬地。后来,在其他好友的帮助下,刘禹锡被贬地改到了连州。这件事,被韩愈写在了柳宗元的墓志铭上,这就是柳宗元“以柳易播”的往事。刘禹锡和柳宗元一起南下,在衡阳分别时,柳宗元写下一首诗:

二十年来万事同,

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

晚岁当为邻舍翁。

希望年老时,咱们能住在一起,做一对“邻居翁”。遗憾的是,越是美好的愿望越是不会实现,这就是人生。

大宋时的苏轼,也在遭遇着坎坷,来到黄州第三年,他的乳母去世,正在悲戚之时,却发现窗外有乌鸦衔着纸钱。原来已经是清明,内心悲痛的苏轼以泪和墨,写下了书法史上有名的《寒食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后来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上台,大家想起漂流在外的苏轼,于是召他京,结果在议论朝政时,苏轼又表示:王公变法,其实也没有那么坏。这就有些不合时宜了,因为这样的做法, 苏轼既让变法派排挤,又不被保守派接受。继续流放吧。于是被贬谪到岭南惠州。

第四,面对困境,都有笑看人生的豁达。

继续流放的刘禹锡就继续豁达,即使到了悲秋的季节,他还能写下不一样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短短28字,却一扫文人“伤春悲秋”的习性,足足振奋世人1200多年。

大唐长庆四年(824年),时年52岁的刘禹锡赴任和州,对于他这种被贬官员,在地方官员眼里,从来都是“落地凤凰不如鸡”。 于是,到了任地,原本应该给予的三厢套房的配置就变成了一间僻静的小屋。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刘禹锡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在困难的环境下,依旧不忘乐观。

同样,大宋的苏轼被贬谪到岭南惠州,彼时的岭南,多烟瘴毒气,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苏轼还乐呵呵写下了: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传回朝中,当朝大臣一看更加气恼,还活得这么滋润,再贬吧。这一次,时年62岁的苏轼被贬海南儋州。但到了海南,苏轼还是乐天安命,还能吟出: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教当地人学耕种农桑,在本地建立学堂,亲自教学生,在他的教育下,海南居然出了第一个进士。

第五,都是热爱生活的性情中人。

刘禹锡的《竹枝词》直接说,俺是“有晴”郎: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如果刘禹锡见到苏轼,他大约也会喜欢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读之让人潸然泪下;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更是展现了他热爱生活、愈挫愈勇的饱满热情。

第六,都擅写讽喻诗。

刘禹锡自不必说,他被贬的部分原因就是两首讽刺性极强的桃花诗。他还写过一首讽刺李绅的诗:

高髻云鬟宫样妆,

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

断尽苏州刺史肠。

李绅就是写“锄禾日当午”的那个诗人,那个号召要珍惜粮食的诗人做了大官(司空)后,就忘记初心使命了,生活非常奢华,而且对百姓很冷漠残酷。刘禹锡在苏州做官,当时李绅慕刘郎的才气,就安排了豪华宴席请刘禹锡吃饭,席间还找了歌妓作陪,刘禹锡就讽刺说:对于李绅来说,你大司空这样花天酒地的生活已经很习惯了,但是对于我这个苏州刺史来说,简直要心疼得断肠了!

苏轼也一样,他的好朋友张先80岁的时候,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还很得意的写诗说:

我年八十卿十八,

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

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就看不惯这种老牛吃嫩草的行为,写诗讽刺说:

十八新娘八十郎,

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

一树梨花压海棠。

现在,刘禹锡写的“司空见惯”成了一个成语;苏轼写的“一树梨花压海棠”,也成了老牛吃嫩草的雅喻了。

第七,都是看淡人生,不喜不悲。

56岁那年,刘禹锡结束了放逐生涯回到长安,他一个人又去了玄都观。这一次,他只身一人,身边已没有柳宗元等好友陪伴,他又写了一首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岁月辗转,境遇轮回,我老刘又回来了。我只说说话而已,看淡人生,不会打击报复,也不怨天尤人,安心地做太子宾客去,享年70岁。

大宋元符三年(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得令回京。在北归途中,一直打压苏轼的章惇害怕苏轼对他打击报复,就派自己儿子去半路拜见苏轼说情。苏轼却说,啊呀,小章同学你这封求情信写的有文采呀,大有司马迁之风!你爹虐我千百遍,我待你爹如初恋,告诉你爹好好练气功,保养身体,把心放肚里,好好享受晚年吧。

这种宽容的回应展现了宽广的胸襟!高山仰止,令人赞叹。

苏轼途中曾写过一首《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这一生哪有什么功业?无非都在被贬谪的磨砺中。一个月后,苏轼于常州安然去世,享年65岁。

因为才情豪放,因为淡泊从容,他们被贬谪的人生往事,也成了最美丽的回忆,展示了最精彩的人生。二位旷世才子的人生轮回,豪情穿越,令我等生出敬仰之心,久久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