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这么无聊(我们为何无聊文)(1)

当我们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当我们想要做点什么,但又不想去做手头正需要我们做的事情时,无聊就会找上门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怠惰或者萎靡不振的感觉。抑或与此相反,是一种“坐立难安”的感觉,焦躁地想做一件事,却不知道该做什么。虽然无聊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方式,但我们都曾体会过它。我们认为,我们应该注意到它,并去理解它。在我们看来,无聊状态很让人着迷,也许(仅仅是也许),它还有它的好处。

  数年来,无数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神学家都探讨过无聊这一课题。然而,尽管无聊无处不在,但迄今为止,它在科学领域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我们为何无聊》试图改变这一趋势。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与行为的学科,可以为研究无聊这一人类经验提供思路。作为心理学家,我们的专业领域涵盖神经科学和临床心理学,在过去十五年里,我们一直在发表有关无聊的研究成果。我们对无聊做出了一套阐释,这套阐释强调两个关键概念,即投入和能动性。我们的研究路径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以研究无聊。这种路径所具备的优势是,它能够解释众多不同的科研发现。

  但是,我们虽然确信无聊对你而言意味着某种信息,却并不会贸然告诉你应该如何生活。无聊本身也并不能告诉你该怎么做。在某种意义上,你只能靠你自己。这正是无聊带来的关键信息之一,进一步说,这也是本书的一个核心主题。作为人类,我们需要与世界建立自主的、有效的联结。我们需要投入,需要从精神上投入,表达自己的渴望,将我们的技能和天赋付诸实践。简而言之,我们需要能动性。若这个需求被满足,我们会感到满足和幸福。若这个需求受阻,我们就会感到无聊,感到漫无目的。

  在这一点上,无聊揭示了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有一种强烈的需要,想要跟周遭世界建立密切的联结。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许多东西可以替代真正的投入,它们可能很诱人,甚至可能在短期内击退无聊。但是,这种短暂的安慰从不长久,无聊会卷土重来。之后,要不要拥抱能动性,就看我们自己了。

  无聊是个难以把握的课题,它的触角伸展到人类研究的广泛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一点使它如此令人着迷,但也是这一点让它如此折磨人。在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一书中,矮胖子和爱丽丝之间曾有一段对话,我们来听一听。矮胖子“轻蔑地”断言道:“我用一个词的时候,它的意思只代表我想要的那个意思,不多也不少。”爱丽丝言之有理地回复:“问题是你怎么能造出一些词,它可以包含许多不同的意思呢?”

  爱丽丝和矮胖子的沟通失败正是如今许多对无聊的研究的象征。虽然我们认为,关于无聊并不存在正确或不正确的定义,但我们相信更准确一些是有必要的。在本书中,我们致力于运用心理学方法来界定这个难以捉摸的主题,因为我们认为无聊是一种心理层面的经验。我们还试图为这个分散破碎的领域提供一个组织框架。我们希望它能成为广大读者和学者讨论交流的共同出发点。我们以一个问题开始我们的旅程:“什么是无聊?”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很了解无聊这种最日常的体验,但要给无聊下定义,那就难了。我们探索得越深入,无聊就越是神秘有趣。接下来,我们会问另一个问题:“无聊的好处是什么?”为什么进化的力量将我们塑造成了会被这样一种负面体验所影响的生物?我们将会看到,感到无聊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其实是有益的。当无聊袭来时,我们不必害怕。关键在于,如何应对无聊。

  接着,我们关注下一个问题:“是什么让我们无聊?”答案并不简单。无聊,就像美一样,在不同人的眼中是完全不一样的。让甲感到欢愉的事可能对乙来说无聊透顶。然而,有一些关键因素存在于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中,这些因素增加了我们被无聊压垮的风险。进而我们研究,无聊是怎样发挥影响,使我们切断与他人的联系,脱离我们创造意义和找寻目的的根本需求。接下来,我们仔细思考无聊的反面是什么,这会加深我们对这一体验的理解,并为找到应对无聊的最佳策略铺平道路。

  无聊是对行动的召唤,它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需要更加投入。它将我们推向有意义的、令人满足的行动。它迫使你问出那个重要的问题:“我该怎么办?”本书并不是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为何无聊》是一部指南,帮助你更透彻地理解无聊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