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在排练元宵晚会节目
聊聊咱连的上海人(下)
作者:王秀旗
三、清晨,西山还笼罩在蒙蒙的雾气中。哒噔……滴…噔……滴噔……嗒噔……,年轻的号兵站在晨曦里吹响了起床号。
在嘹亮的军号声中,从梦乡里醒来的兵团战士们起床了。
小号兵胡厚坚与副连长
坐落在小兴安岭北麓山沟里的五连,是二团的四好连队,也是战备值班连。
六九年底,连队落实简易通讯训练后,大家对各种军号的号令都能耳熟能详。
二团地处中苏边境,半年前,为配合战备需要,团里从各连挑选一名知青集中学习,培训一批司号员。
五月初,刚刚来到连队的上海知青胡厚坚,从新兵排直接抽调出来,参加了在团山子脚下的园林队举办的为期两个月的司号员培训班。
在三十八军转业老兵张参谋的带领下,每天,司号员们早早起床整队出发,去团山子上的那片树林里练习吹号,进行实战演练。
新华二团团山子远景
培训班里十几名司号员,每个人都要坚持一个小时练音,练习发长音,发短音,发抖音。
刚开始这些新学员,发音不太标准。对发音部位和方法都掌握不好。这需要耐心,不能着急,只能一步一步来。
每个人都很珍惜时间,主动下功夫背号谱,细细地琢磨号谱音阶,大家争分夺秒地刻苦练习,在河边,在树林,在山坡,在营房,到处都能看到他们孜孜不倦学习的身影。
学习还没有结业,团里在呼玛县漠河,有八百立方米圆木,需要有人运回来。
八月中旬,司号员集训队,被拉到了呼玛县漠河。
他们每天都要站在江水里,把这批圆木扎成八棵一个的小木排,再把小木排拼成一个四百立方米的大木排,用小火轮拖运到黑河江边。
每天早上,司号员们要练习吹号。对面山上是一个苏联的哨所,他不知道哪里出来这么多吹号的,紧张的不得了。
他们整来好多小炮艇,在江里传来转去,转来转去。有一次,小炮艇把号兵们捆扎木排的缆绳撞断了。
木排顺着江水往下漂,号兵们在岸上拼命地追,好不容易在下游给截住了。
这八百立方米大木排,被拖到黑河江边后,号兵们从江水里把木排拖到岸上,然后团里派人用大挂车运回团部。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们完成了放木排,运回圆木的任务。同时,也熟练掌握了司号本领,成为全团首批合格的号兵。
国庆节前夕,司号员胡厚坚,带着优异的成绩返回连队。学成归来的他,担负着对全连上下,传授有关军号指令的工作。
让连队所有的人,都能听懂各种号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胡厚坚开使动脑筋,认真想办法。他把起床号,集合号,开饭号,冲锋号,上工号,收工号,熄灯号等等,一系列号谱都转化成文字标出音来。
然后,深入各个班排,耐心传授号谱号音。学得快掌握好的人,抽出来当示范,逐步普及到每一个人。
连队干部和一些老兵,连回家吃饭,睡觉,都是嘴不离号谱号音,见缝插针地练习。
最后,家属和小学生也都跟着学会了。
我们连队是落实营以下简易通讯工作,各方面学的最快最好的,搞的有声有色,生动活泼。
各个班排都用小哨联系,听到哨音,战士们就知道有行动了,大家雷厉风行快速集合。
连排干部之间联系都是用军号,由号兵吹号下达指令,连排干部统一部署,统一指挥。
由此,我们这个四好连队在落实营以下简易通讯工作中,成为全团的标杆连队。
七零年初,全团营以下连队通讯工作现场会,在我们连队召开,司号员胡厚坚是现场会第一执行者,他身旁是现场总指挥团参谋长张忠。
小号兵胡厚坚(左)和胡鹤青在原新华二团团部
参谋长直接给号兵发出指令,由号兵吹号调遣各个班排的行动。之前,各个班排长及连首长都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种号令。
这次参加现场会的实战演练,全连上下都非常重视,全力以赴做好配合。
当军号响起来时,各个班排有条不紊地,按照号令集结到现场。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非常带劲。大家都很争气,没有一个人掉链子。
参谋长指令号兵,把连长调过来,刘景雨连长听到号声,马上就过来了。刚走到一半,号声指令他跑步前进,他赶紧跑过来,刚跑到指挥台前,参谋长又发出指令,让他立即返回。
号兵按照参谋长的指令,又吹响了返回号,真是把连长折腾得不轻。
我们连队在全团,简易通讯现场会上,表现非常突出,展现了四好连队的风貌。
参会的各连队代表,对我们连的表现都啧啧称赞,团首长也特别满意。
晚上,在连队的列会上,刘景雨连长调侃地对号兵说,你小子今天他妈的调理我,让我跑步,又让我返回,把我累得够呛。
连长刘景雨与四好连队的战士
农闲间隙,连里组织各个班排,进行的模拟实战演习,连长指令号兵,用不同的号声下达命令,指挥某几个班协同抢占制高点。
小号兵吹响了冲锋号,全连上下士气高涨,班排长一马当先,带领战士们向山头冲去。
爬山时,有的战士被绊倒了,爬起来继续向前跑,大家争先恐后进入山顶的制高点。
撤出阵地的号声响了,战士们闻声而动,又迅速往山下跑。
模拟演练结束了,各班排整队集合。返回途中,嘹亮的歌声响起来:“手握一杆钢枪,身披万道霞光,我守卫在边防线上,为伟大祖国站岗……”。
那时候,在集体生活的氛围中,知青们谁都不服输,大家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劲头。
四、连队晒麦场上,传来一阵阵的“突突突”……,“突突突”……震耳欲聋的响声,发动机转动起来了。
传送带上,圆滚滚的大豆和金黄色的小麦,欢快地滚动着,争先恐后地跳进粮仓。真是让人心花怒放,大开眼界。
这个小机器威力真大,粮食进入粮囤,再也不用人工肩扛,蹬上三级跳板了。大大减轻了战士们的劳动强度。
这机器替代了人工劳动,提高了粮食进入粮仓的速度,即节省了时间又排除了各种危险因素。
这是机务排上海知青,潘为民苦心钻研,研制出来的粮食入囤机,是他技术革新的杰作。
潘为民平时话语很少,却是个有内秀很细腻的人。他爱动脑筋,肯钻研,总是琢磨着搞点小发明。
下乡后,他在机务排,烘炉,保管员的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
春天,拖拉机在翻地
空闲时,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刻苦钻研,根据连队农机具维修的需要,他研制了电焊机,立式钻床。
夜空,繁星点点,连队仓库里还亮着灯。灯光下,潘为民按照自己的思路,精心地描画着各种零部件的图纸。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劳动力。他利用废铁皮制作铁芯,电线夹,电路板等。为制作电焊机,立式钻床,准备着组装用的零部件。
许多组装机器的小零件,都需要细致入微思考,保证每个零件的精确度。
操作台上,他使用锉刀,剪子,螺丝刀,钳子,夹剪等工具,精心打磨着每一个零部件。
他反复琢磨,不断推敲,忘了时间,忘了休息。粗糙褶皱的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汗水打湿的工作服,溻在他的身上,被他的体温溻干了。显现出来一道道,白色汗碱的印记。
机务副连长王仕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对这个废寝忘食搞发明的爱将,非常欣赏也全力支持。
他想尽办法帮助潘为民,为他提供方便。让他去西岗子加工厂,把废旧材料加工成所需要的零部件。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副连长和机务排同行们的大力支持下,电焊机,立式钻床终于研制成功了。
有了这简便适用的机器,为机务排农机具修理帮了大忙,受到机务排同志们的好评。
潘为民(上)蒋运华,王张根。
之后,潘为民又和上海知青王张根,蒋运华在一起,互相探讨,反复琢磨,为连队研制出了自动制砖机。大大改善了连队基建工作的条件,减轻了战士们的劳动强度。
这个小机器代替人工,从搅拌泥土,填加麦秸到定型出砖坯,比人工用磨具脫坯快上好几倍。而且,砖坯质量好,结实耐用。大家对这个新鲜玩意儿,赞叹不已,交口称赞。
从此,战士们再也不用光着脚丫子,在冰凉的泥坑里,去踹拌泥土,用手去甩大泥脫坯了。技术革新的成果,让大家尝到了甜头。
潘为民和他的上海老乡们,在北大荒黑土地上,施展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
五、连队里的上海知青多才多艺,许多人在连队排演的样板戏中扮演角色。
他们与哈尔滨知青、北京知青共同排演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等等。丰富了连队的文化生活。
黄福珍和毕镐安分别扮演《智取威虎山》里的小常宝,少剑波。
徐金福和杨玉琴分别扮演《红灯记》里的李玉和,李铁梅。
沈惠云和侯卫政分别扮演《沙家浜》里的阿庆嫂,沙奶奶。
连队的宣传队长是八一农大毕业的大学生刘振岐。不知是谁提供了一本《智取威虎山》的曲谱,他带领宣传队的小知青们开始排练。
唯一可以参照的曲谱
排练场地在连队大食堂,劳动之余,宣传队员们牺牲休息时间,聚集在一起研究曲谱,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没有服装自己做,各种样式的衣帽,马靴,皮大衣等等,都是大家自己准备,有些人把白被里和白床单做成了,剿匪队员们的白斗篷。
没有道具大家想办法,有绘画天赋的哈尔滨知青周确,自己动笔画背景。从林海雪原白茫茫的雪地,到威虎厅的内景和外景。他用了麦场一块大苫布的正反两面,各种颜色用了十几瓶。
莽莽雪原,树高林密;威虎厅外,远山近堡;威虎厅内,阴森昏暗,一幅幅背景展现在眼前,使人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当年知青排演《智取威虎山》
知青中的能工巧匠们,动手制作各种道具。剿匪战士们和土匪们使用的长枪,短枪,刀棍,毡帽。
杨子荣用的马鞭,皮坎和红绶带,威虎厅里的太师椅和油灯等等,样样都很精致逼真。
有些人自带乐器参加了伴奏,二胡,口琴等都派上了用场。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各自发挥着自己的特长。
大食堂里不断传出来乐器声和练习唱段的声音。
大家排练热情很高,杨子荣,少剑波,小常宝,李永奇等,都在有板有眼地揣摩音准,反复练习形体动作和唱腔。
连队宣传队员,从左至右胡鹤青,毕镐安,姚润基,陈大伟。
连宣传队队员,上海姑娘黄福珍,聪明伶俐,活泼开朗,排练场上,认真刻苦。是宣传队里的开心果。
她苦练唱腔,神情专注,带着纯正的拖腔,唱词脱口而出:“八---年前,风雪---夜,大祸---从天降---。座山雕,杀我祖母,掠走…爹…娘……。爹逃回,我娘……却跳…涧……身亡……。
舞台上,小常宝如诉如泣,字字血,声声泪,倾诉着自己失去挚爱亲人的那悲愤之情。
她那神态,动作,形体和妆扮,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人物特征,把小常宝对座山雕的刻骨仇恨表现得淋漓尽致。
排练打斗那场戏时,她同时与两个土匪交锋,双手分别握住两杆长枪的枪筒,腾空跃起在半空中亮相,表现出猎户之女,那矫健的英姿,让人们啧啧称赞。
飒爽英姿女战士,前排右一为小常宝黄福珍,右二为李铁梅杨玉琴。
《红灯记》里,扮演李玉和的徐金福和扮演李铁梅的杨玉琴。
还有《沙家浜》里,扮演阿庆嫂的沈惠云和扮演沙奶奶的侯卫政。
他们个个精神饱满,气宇昂扬,演绎出了角色的大义凌然和英雄气概。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连队操场上时常有上海知青和战友们,你争我夺地进行篮球比赛。
也有不少美丽的上海姑娘,站在简易的乒乓球台前,乒乒乓乓、乒乒乓乓地挥拍击球。
她们一举手、一投足都充满青春的活力,吸引了无数驻足观看的兵团战士。
如火如荼的文体活动,犹如一股春风给连队带来了新气象。
三十八连元宵晚会主持人,李忠禹(左)和张静华。
四好连队的凝聚力持续至今,几十年之后,上海知青和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知青们,又聚集在“岁月无声人有情”的微信群里,大家谈养生,聊摄影,晒美食,论人生。
古稀之年抱团取暖,向快乐出发。如果不是疫情的限制,我们这个微信群里,连续五年的元宵晚会,一定会热热闹闹地延续下去。
在北大荒那片黑土地上,有讲不完的故事。一代知青为开发建设北大荒,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知青们“艰苦奋斗,忘我奉献”的精神,永远载入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史册。(全文完)
作者简介
王秀旗,哈尔滨知青。1968年5月8日上山下乡到黑龙江省爱辉县,新华二团五连任副连长。后为一师一团三十八连 。1974年春天,调到一团六营部任书记员。
1978年底,招工返回哈尔滨。因两地生活,1982年对调到北京工作。在北京退休安度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