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文化墙(文化节目遇鉴文明徐徐展开一幅文明交流互鉴的图画美美与共的文化追求)(1)

正能量文化墙(文化节目遇鉴文明徐徐展开一幅文明交流互鉴的图画美美与共的文化追求)(2)

正能量文化墙(文化节目遇鉴文明徐徐展开一幅文明交流互鉴的图画美美与共的文化追求)(3)

图为《遇鉴文明》节目中出现的文化意象。图①:宋代郭忠恕临《王维辋川图》;图②:马国贤绘制铜版画《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第三十一景《石矶观鱼》;图③:一只白鹳站在比利时天堂公园“中国园”的建筑上。(资料图片)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西方文明怎样相遇、交流、互鉴,又谱写哪些传奇与佳话?这是许多对文明演进保持好奇和观察的人思考的问题。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节目《遇鉴文明》从独特的视角,给出了一份独具创意的答卷。

作为国内首档主打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节目,《遇鉴文明》每期节目精选一中一外两个文明符号,包括故宫与卢浮宫、国画与油画、瓷器与玻璃器、古琴与钢琴、京剧与歌剧、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中国诗词与西方诗歌等在内。

在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大花园里,这十二组中外经典文明符号同框互鉴,抒发了中国人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追求。

40多年前中国古琴与西方钢琴的太空之缘

在《遇鉴文明》首期节目中,讲述了40多年前古琴与钢琴上演的一场“太空之缘”。

1977年,“旅行者号”探测器将一张名为《地球之声》的金唱片发射到太空,作为人类送给外星人的第一份礼物。这套唱片由镀金的铜板制成,直径30厘米,可放音120分钟。它首先向太空宣告:我们希望有一天,在解决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之后,能够联合成一个银河系文明社区。“这张唱片代表了我们的希望和决心,以及我们在广阔而令人敬畏的宇宙中的善意。”

唱片收录的27首曲目中,有一首古琴曲《流水》和一首钢琴曲《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曲》。

这支古琴曲《流水》是中国的代表音乐之一,由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演奏,讲述的正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往事。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鸣叫之音,汹涌的波涛、啁啾的鸟啼如同云海一下子涌入伯牙的琴端,伯牙从此成为名垂万世的音乐家。

更为难得的是,伯牙遇到了善听的钟子期。伯牙抚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则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则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高山流水》的声音,就这样在文化的时空中流淌。

在《遇鉴文明》首期节目现场,这一中一西的两首曲子重新播放,通过现代感的视听呈现,跨越时空地还原了这段突破人类想象的奇缘。伴随着专家的深情讲述,透过历史的构成,我们发现,中西音乐之间,经历了相遇、沟通以及融合的历程,一步步达成了西方音乐方法与中国音乐风格之间毫无违和的“美美与共”。

这让人不由得想起“旅行者号”探测器遨游太空时,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向外星生命的问候:“我们走出太阳系,走向宇宙,只为寻求和平与友谊,如果我们被召唤,就去传授,如果我们幸运,就去受教。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的星球及其所有居民只是环绕我们的这个巨大宇宙的一小部分,我们怀着谦卑和希望迈出这一步。”

人类始终在寻觅知音,“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正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怀有相互尊重、彼此包容、求同存异的文明理念,具有兼济天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雄伟气派,坚持“并育而不相害”的多样化模式,推动人类走向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和共同发展。

东方美学和西方美学相遇后的优雅

当中国园林遇见西方园林,会是怎样的审美体验?

《遇鉴文明》中提到了一位清代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国贤。马国贤的惊人之笔,是奉康熙之命绘制中国第一个铜版画《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然后在欧洲掀起了“中国园林热”。

1710年,也就是康熙四十九年,意大利人马国贤在清朝宫廷里供职,主要职责是宫廷画师。康熙曾题咏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命宫廷画师绘成图画,马国贤则负责镌刻这些图景的铜版画。众人的期望没有落空,马国贤绘制出《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的铜版画,进呈御览时,深得康熙的赞赏。马国贤此举不仅制作了精美的避暑山庄图,而且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铜版画刻工。

1724年,也就是雍正二年,马国贤携带《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铜版画回到西方,并在英国介绍中国园林,很快引起了“中国园林热”——“标志着英国园林风格发展中的基点”。

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于有限空间移天缩地,建造无限人间胜景,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呈现出中国人独有的智慧。西方园林最突出的风格是几何对称,展现出比例和谐之美。

在比利时,有一座古香古色的中国园林,“欧洲最大的中国园林”——天堂公园中国园。这座中国园林得以营建,是因为园林主人艾瑞克受到了母亲的影响,身为历史学者的母亲给他讲述了许多中国的故事,他从小便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他说“中国园林是我的中国梦”。

1997年,艾瑞克前往加拿大蒙特利尔,偶然间发现一座中国园林——梦湖园,从此他便有了在比利时建造一座中国园林的梦想。他邀请来自中国的设计团队,几乎所有的材料都从中国选取,用了16年的时间建成了一座“原汁原味”的中国园林,让游客大为惊叹。

2014年,这座天堂公园中国园又迎来了新朋友——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萌翻了各地游客,成了中国园林最好的“代言人”。

不仅是园林,植物也在中西交流当中搭起跨越山海的长桥。在西方流传着一个故事,来自中国的月季曾“叫停”了英法之间的战争。当年拿破仑的皇后约瑟芬酷爱各色月季,无奈法国的月季花期短,颜色单一,这时她发现中国的月季不仅花期长而且颜色多。但从中国到法国,必须走水路,为了保证来自中国的月季能够顺利“入住”皇后城堡,战争中的英法两国竟然签订了暂时停火协议。

鲜花“叫停”战争,这不仅仅是一段关于爱情、和平的佳话,也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见证。

正如节目嘉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贾珺教授所说,地球上每一个文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大部分的物种也都经过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园林艺术也一样,它一定会有碰撞与融合,才能结出更丰硕的花朵。“东西方园林艺术的遇鉴,也是一个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西文明和而不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在交流中奏响文明互鉴的和弦

万水千山,或许能将我们从地理上隔开,却隔不断文明的交流互鉴。悠悠千载,绵绵万里,无数人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来回穿梭,把行客脚下的道路,串成一篇篇锦绣文章。

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就是这样跨越了千山万水,而行走在其中的文明使者,则如同人类文明瑰宝的继承人与保管人,为后世守护着遗产。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不久前,为期3个月的“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来自意大利26家国家级博物馆的308套共503件珍贵文物不远万里、跨越山海来到中国,让人一览意大利文化之源。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展览是继2018年“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览、2019年“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之后,中意文博机构密切交往合作的又一硕果。

就像《遇鉴文明》所展示的,以中外双线交叉的客观视角,围绕古琴与钢琴、瓷器与玻璃器、京剧与歌剧、国画与油画、故宫与卢浮宫、中国诗词与西方诗歌、中餐与西餐、茶与咖啡、中国家具与西方家具、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中国服饰与西方服饰、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12个领域,在交流中探寻古老的中外文明间和合之美、在互鉴中传递灿烂文明之光。

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谈道:“文明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能有如此辉煌文化的一个结果。它是个互鉴的结果,也是我们人类文明继续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在这个互鉴的过程当中,我想要强调两个心,一个是信心,就是文化自信。在有了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还要有一个心就是虚心,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尤其是今天,文明互鉴显得格外重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聚焦中国,渴望了解中国,更需要洞察中华文明这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密码。

文明就像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彼此之间的沟通、理解与相互认可,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因为人类作为同一个命运共同体,完全可以做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可以从彼此的文明成果和智慧结晶里,发现共同的生存挑战和发展问题,寻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答案。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仰望着同样的星空,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沐浴着同样的阳光雨露,站在这个高远的立意之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可以为“和而不同”的宏大文明图谱,添上多姿多彩的笔墨。(穆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