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爱琴,女,1966年5月生于孝义市新庄村。1989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水利系农业水利专业。中共党员。孝义市政协第三、四届委员、五届常委。高级营养保健师。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2002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因为年轻》。2009年,出版个人散文集《随处结祥云》,编辑孝义孝贤人物事迹专集《大写孝义》。2011—2017年编辑大型文史资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吕梁》(上下)、《吕梁英雄谱》(五册)、《吕梁回忆》(七册)、《吕梁解放》(上下)、《吕梁干部南下》(8册)计24册近500万字。期间筹款为孝义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编著《行孝仗义——我们的故事》,免费发给学生阅读。现为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长。

先来了解一下李元晋:

李元晋(1859?—1934),字体乾,孝义大孝堡村人。清末举人,民国政府省议会议员,北洋政府众议员。其父李映湘靠农业起家,有良田近千亩。到李元晋时,已是孝邑兼营工商业和金融业的首富。其子李子嘉开设百逢源钱庄。父子两代均为省议员。李家曾于1919年(民国8年)创设华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经营10余年。 李元晋虽财势雄厚,但生活并不腐化。他思想开明,爱国惜民。晚年,在乡里业余行医,有求必应,不收诊费,谢绝招待,颇得乡民好感。1919年,孝义遭受旱灾,发生县民抢官粮事件,他不辞劳苦前往太原面谒阎锡山申述苦情,县民才幸免惨祸。

悬棺洞葬传说真相(三棺殡葬李元晋)(1)

李元晋逝世后,其殡葬仪式有三棺同时出殡之说,引人奇怪,令人震惊。据仆人们事后流露,在李元晋弥留之际,他的老东院南厅内,就摆放了两口棺木,与早为李元晋准备的柏木独幅板棺不在一处。奇怪的是在南厅内摆放的两口棺木,灵前终日烧着香、点着蜡烛、还供着祭品。李元晋到底装殓在哪口棺木里,谁也说不准,人们说这是唱“空棺计”。

李元晋殡葬仪式豪华肃穆,排场讲究。三副灵柩左右各摆放着“金童玉女”,灵前、大门口、中街村东西口、沙巷道口,用白色丝绸,白色素花,绣球,搭建了六个大牌坊。

灵前贴的挽联是:

通常人超常心堪为后嗣师表, 平常事非凡业求励子孙上进 。 横批是:“流芳百世”。

大街门前牌楼挽联是:

哭断肠诉不尽父育儿恩重, 流干泪表不完子做父情深。 横批:音容宛在”。

中街牌坊的挽联是:

群山披素玉梅含孝忌, 诸水悲鸣杨柳动伤情。 横批是“英灵长存”。

村东口大牌坊挽联是:

福寿全归音容宛在, 品徳兼隆名望常昭。 横批是:“驾鹤西游”。

村西口大牌坊挽联是:

人间未遂青云志, 天上先成白玉楼”。 横批是:“千古”。

村南口,沙巷道口的牌坊都有挽联……

其殡葬仪式还请来五台山数十位和尚僧侣通经超度;雇来介休的八音会数十人,还有当地民间的吹鼓手多班,都吹奏着衰乐。老东院门口,安排着两个戴着红边黑帽的男子,在祭奠者来临时,不时发出呜!呜!呜之声。

灵柩三副各24抬,均以金顶龙角黑底金花锻罩扣棺,起灵时刻到了,“引魂幡”,“引路菩萨”,“打道猴”在前,紧接着是又高又大足有两丈多,用马拉着的“响导神”牌坊时还得大躺下才能过去;接下来是“香幡”“钱幡”、“金山”“银山”“摇钱树”“聚宝盆”“亭台楼阁”“马骑车轿”……僧侣超度,八音会,民乐班各分两班,紧随灵前灵后。孝子后嗣在前拄着哭丧棒。孝女后嗣们坐着轿车痛哭嚎啕,消断开场!

殡葬队伍刚到中街,就逢其介休亲翁冀家路祭,接着是灵石常家路祭,还有汾阳尾仑火柴公司武家亲朋路祭……导致殡葬队前列已进入坟地,但其三副灵枢却尚末出村。来自汾阳、介休、孝义城内以及本村看热闹的,人涌如潮,擦肩接踵,村里村外水泄不通。

辞灵后灵柩到达墓地已是日落西山。听说是有意将下葬时间安排在夜半子时。下葬时人群散尽,只有阴阳先生、主人、与少数家丁。据说,三副灵柩下葬后,其墓墩与栽的树并非在葬坑上面,已移挪了位置。其用意是惟恐有人偷坟揭基,盗棺,而精心设计的。

果然,李元晋家之坟墓虽然多,但从未发现被人盗基事例。从60年代开始,李元普家之风水宝地——“台湾岛”祖坟,至今已成为大孝堡全村逝入之墓地了,但也从未在挖掘穴时与其重叠,从未听说李元晋家之坟墓被发现。

大孝堡村人至今还说:李丕绩之“空墓计”,真令人钦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