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3月31日讯(通讯员 何源)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一职院深化“三全育人”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发挥学校在感恩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提高文明素养,促进成长成才,推动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

开展感恩教育,提升育人功效

在三一职院校团委的指导下,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为青年志愿者提供“奉献爱心、锻炼自我、完善自我”的平台,截至目前,“志愿汇”平台注册志愿人数达3000余人。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进一步发挥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组织优势,构建分层分类的工作网络体系,出台相关文件制度,形成了制度健全、管理科学的现代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不断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项目化、科学化水平,推动志愿服务与青年思想引领以及大学文化建设深度融合。

职业教育的爱心关怀(三一职院着力将感恩教育根植于学生心田)(1)

百善孝为先。在思政教师马蔚南的课堂上,她在开展感恩教育过程中以孝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制作所带班级学生入学MV或照片,聆听能够激发反哺之心的音乐,观看能够引发共鸣,激起父母对自己爱的回忆的视频,开启大学生最朴素的天性之爱——“孝心”,培养大学生的孝行。“感恩是一种爱的回报,实际上就是一种奉献社会的精神,这恰恰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所追寻的最高目标之一。”她进一步介绍,学校思政教研室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恩教育的优质资源,注重教学创新和趣味性,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促使感恩教育的培育做到事半功倍。

同时,校团委定期组织“主题团日”活动,融入感恩教育,增强学生们的感恩意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讲学生爱听的、讲学生听得懂的,讲出党的政策和声音,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关爱,引导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校团委老师向良麒介绍道。学校每周开展观影活动,播放红色电影,让感恩引共鸣、润心田,汇聚奋进力量。

大数据时代,不仅要注重课堂功效,学校还注重融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为了使感恩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者融合形成内在驱动力,学校有效地将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结合起来,通过传统的广播电台、现今兴起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以社交为主兼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QQ、微信、微博等网络载体以及短视频形式的抖音、快手视频等,来对于社会上的感恩事件、传统文化中的感恩典故等进行宣传与传播,使感恩文化更能为人所知。

拓展服务载体,丰富服务内容

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的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行动,促使大学生将反哺社会的意识和行为当成一种习惯,积极“报恩”。学校以“学雷锋”志愿服务月主题活动为点,日常志愿服务为面,结合社会形势及学生需求,不断拓宽志愿服务载体和形式,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在当前科学精准有效地疫情防控措施保障下,开发线上线下融合式志愿服务内容,包括“我为身边人做件事”、疫情防控、图书整理、美化校园环境、校园文明行为引导等志愿服务,累计吸引3千人次参加。据了解,学校还组建了组建常态化、专业化、规范化的青年普法志愿者队伍、青年突击队,扎实开展好各项基层行活动。

职业教育的爱心关怀(三一职院着力将感恩教育根植于学生心田)(2)

假期期间,校团委积极倡导“六个一”活动,即读一本好书、观看一部党史电影、拜访一位老党员、走访一家企事业单位、回访一次母校并与老师交流、做一次能出汗的家务劳动。近6千名学生在身边小事中接受心灵的洗涤与进化,智能制造学院智能控制2001班胡乐表示,自己将继续向党员前辈们学习,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续写“百年答卷”。同时,逐步形成致力于扎根乡村的三一职院“平安乡村”三下乡志愿服务队等品牌志愿服务团体,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增加阅历、磨炼意志,从而增强对祖国的感恩之情。

职业教育的爱心关怀(三一职院着力将感恩教育根植于学生心田)(3)

据了解,自办学以来,学校始终将培养“大国工匠”作为责任与使命,贯彻落实“扫除道”精神,在全校推行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管理制度,以劳育德。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将劳动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现在为美丽校园建设添砖加瓦,毕业后更要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机电2004班管希有感而发,感恩意味着责任,责任意识已经逐步激励他表现得更加卓越。

学校让德育渗透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融入生活,使学生认识到感恩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让心灵获得满足的享受,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播一粒“感恩”种,孕一朵“报恩”花,结一颗“施恩”果,才能让自己的生命之芽迸发出真正的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