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同事收到朋友寄来一大箱的阳澄湖大闸蟹。

李医生有些疑惑,现在吃蟹会不会有些晚?同事笑称,李医生空有一身肥膘,却不知道这吃阳澄湖大闸蟹的时节。

普通大闸蟹,讲究“九月团脐,十月尖”,也就是九月吃母蟹、十月吃公蟹。此时蟹黄鲜香油脂细腻,口感丰腴滑润。

而阳澄湖出蟹略晚,但肉质更为细嫩,鲜味却更为浓郁。

同事说得兴起时,仿佛呈融溶状的蟹黄蟹膏已然与味蕾碰撞,欲仙般地眯起了眼。

“独于蟹螯一物,终其身皆不能忘之。”大抵不过如此吧。

秋天的第一只湖蟹(梦里遇见秋天的最后一只蟹)(1)

蟹·缘起

结识大闸蟹不过十年,第一次把蟹带到李医生身边来的却是大海,那年李医生才五岁,还是个小胖子。

海在一个叫河的海滨小镇——北戴河,如果你对这个地方不熟悉,山海关总应该知道了吧?毕竟是“天下第一关”。

秋天的第一只湖蟹(梦里遇见秋天的最后一只蟹)(2)

在海边渔村吃海鲜,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海蟹是现捞的,烹饪是极简的。蒸这个方式能极大保存蟹的鲜甜,灶火在风箱的加持下摇曳着身姿,厨房外的小院里已经布满了海的“鲜”。然而小胖子却很抗拒这个味道。

妈妈哄着说,这个平时吃不到的,来尝一口。轻轻地将蟹黄沾到了小胖子的嘴边,哪里有“鲜”,明明是“腥”,边吐边拿水漱口。

小孩子的味蕾总是需要开发,第二天小胖子又尝了海水的味道,他说像眼泪。

秋天的第一只湖蟹(梦里遇见秋天的最后一只蟹)(3)

长大一些后,小胖子适应了蟹的鲜甜,家里也稍稍富裕了些,每年秋天总能吃上一两次海蟹。

也懂了“蟹和尚”的典故,每每吃蟹,念念有词:“你这妖僧,看我如何降你!”然后,有模有样地去蟹脚、掀盖、去蟹腮、去蟹和尚,把蟹身子对半剖开,吮吸蟹黄,大快朵颐。

再长一些,求学到了厦门,才真正领略了蟹的美味。仍然是清蒸,蟹的鲜甜总让李医生忘却胆固醇爆表的风险大饱口福。只有在付账的时候,钱包才会提醒下次要克制一些。

厦门本地的友人时常念叨,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别的,只能吃阿爸捕捞回的螃蟹、虾、鲍鱼什么的,很快就吃腻了。

李医生想,那大概是梦里才会发生的吧。

秋天的第一只湖蟹(梦里遇见秋天的最后一只蟹)(4)

蟹·性味

就算没吃过几回蟹的人也会知道,蟹是寒性的。

要不如此,怎会清蒸大闸蟹时放上几片紫苏,吃时配些黄酒、姜茶,海蟹蘸料也少不了香葱、生姜、洋葱、红绿尖椒等辛温之物,生怕寒了胃。

如果不信邪会怎样?轻则胃胀难耐,重则多跑几趟“五谷轮回之所”罢了。

秋天的第一只湖蟹(梦里遇见秋天的最后一只蟹)(5)

在古人那里,蟹和蟹壳均可入药。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称之为“下品”,也就是带些小毒、能够攻下祛邪的佐使药。

宋·傅肱《蟹谱》载:“治胃气”、“通利支节”、“去五脏烦闷”。明·万后贤《贮香小品》载:“镇疟”。清·刘献廷《广阳杂记》载有“以螃蟹数斤生捣,遍敷体上”以治漆疮(过敏性皮炎)“不一二日”而愈。

中医大师干祖望老先生,百岁高龄还记得跟师学到的一个方子:师父调理骨伤科病的内、外伤方药中,常教病家取蟹爪作引子,取其有活血散癖之功效。

秋天的第一只湖蟹(梦里遇见秋天的最后一只蟹)(6)

说到这个又想起了王彦晖老师妙用蟹的医案。

南普陀大和尚腿疾,创口长期不愈,求医到王老师这里。切脉观舌之后,王老师指点,系气虚营养不良、气血无以濡养创口,吃螃蟹两只即可。

大和尚先是拒绝,出家人怎能开荤?奈何腿痛扰人,只能请示佛祖定夺。请示的过程暂且不表,佛祖果然开明,不仅答应了大和尚的请求,而且开示治病救人不犯荤戒。

大和尚吃了两天螃蟹后,创口竟然慢慢愈合了,盖蟹之功也。

现如今,中药房已经遍寻不到蟹的踪迹了,但在厨房里,蟹的精彩仍在继续:清蒸、蒜蓉蒸、葱姜炒、避风塘炒、干煎、盐焗、芝士焗、咖喱煮……如果有个全蟹宴,集合了所有的蟹的做法,啧啧啧。

李医生想,那大概是梦里才会发生的吧。

秋天的第一只湖蟹(梦里遇见秋天的最后一只蟹)(7)

最后

别问李医生为什么讲吃的?再问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王老师经常教导我,中医开药如同做菜,下不好盐巴,怎么能开好药呢?

秋天的第一只湖蟹(梦里遇见秋天的最后一只蟹)(8)

秋天的第一只湖蟹(梦里遇见秋天的最后一只蟹)(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