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福建

插管小组,在新冠肺炎救治工作中要直面病毒,与死神抢夺生命。在宜昌市三医院的新冠肺炎重症病区里,就有这样的一支插管小分队,冒着风险与死神赛跑,一次次为患者争取生的希望。每次“出征”,战友们都不断叮嘱:请一定保护好自己,我们等你们平安凯旋。

福建日报APP-新福建3月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魏桂莲 通讯员 刘宁 许贤雄)宜昌三医院新冠肺炎重症病区一张病床上的新冠肺炎患者年近70岁,有心脏病,几天来在高流量吸氧的条件下,氧饱和度还始终处于低位,如果短期内得不到改善,就会因为缺氧造成多器官损害。今日上午9时多,待麻药起效后,陈金篆摘去患者的吸氧面罩,此刻,患者只能靠体内储备的氧气维持循环,他必须要在30秒内将一根导管从患者口腔插入气道。

平时这样的插管动作陈金篆已做过几千次,但此刻,防护服、手套减缓了他的动作,眼罩、头罩模糊了视线。

精准快速,几乎在同一时间,护士在导管近端接上呼吸机,患者的氧饱和度迅速提升至100%。监测仪器上的数据变化和声音提示,插管成功。这次操作陈金篆和他的伙伴用了不到30秒。

护士要陪着患者进高压氧舱吗(我们要离患者再近一点)(1)

图为插管突击队为患者做气管插管操作

在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治疗当中,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可以减少病人因缺氧造成的死亡。“为了操作精准,大家只能尽量离患者近一点再近一点,距离近到能感受到病人的每一次呼吸,因为那不到20多厘米的距离,可能就是患者的最后一线生机。”福建省对口支援宜昌医疗队插管突击队队长陈金篆,对插管抢救最形象的解释。

自2月19日以来,福建省对口支援宜昌医疗队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陈金篆、林博、梁敏和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的吴炜清4人组成的插管突击队,24小时轮班值守在宜昌市三医院重症病房,作为抗疫一线的“急先锋”,和病毒争分夺秒。

插管突击队与病毒零距离接触

“负责为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治疗,在工作中要正面贴近病人口鼻,这项操作在所有与病人的接触中是感染风险最高的工作。”陈金篆说,插管对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极其重要,插管成功与否可能就是患者生还的最后机会。在操作过程中,插管医生要用最短的时间,把喉镜插入,寻找导管进入的空间和位置。但这个动作会让病人气道直接打开,大量的病毒向外扩散。病人一旦出现呛咳,大量飞沫会使医护人员和带有病毒的气溶胶、气凝胶零距离接触,极大地增加了插管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

一边是患者生的希望,一边是自身感染的风险,插管突击队的队员们毫不犹豫把心中的天平倾斜到患者那边:只要患者有需要,风险再大,我们也要上。

每一次插管的过程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营救。从打开患者口腔到气管导管插入气道内,要求又快又精准。“因为患者用了麻醉药,呼吸会立马停止,加之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本就非常低,所以必须30秒左右把气管导管插到位,且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陈金篆解释说。

一次夜班,一名疑似白血病脑出血合并新冠肺炎患者情况危急,需要紧急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可是患者大出血,口鼻全在涌血。穿着防护服隔着护目镜戴着防护面屏,插管本就不易,再加上血液干扰视野,难度可想而知。吴炜清却依然镇定,一边指挥一旁的战友帮忙把患者口腔里的血及时清理,一边再一次凑近患者,找准时机,快速进行插管,一次成功!

因为条件有限,宜昌市三医院没有正压头套,且不是负压病房,相关操作的风险性更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插管医生要尽可能快地完成全套流程。对于肺炎重症病人来说,缺氧耐受力差,一般插管在3到5分钟内完成,但是在这里,插管时间要用秒计。没条件不代表不去做,风险再大也要迎难而上。

护士要陪着患者进高压氧舱吗(我们要离患者再近一点)(2)

图为插管突击队为患者做气管插管操作

陈金篆介绍:“有一次抢救,患者情况很差,血氧饱和度不断下降。一般情况下,医生需要等到镇痛药物起效后再进行插管,防止呛咳病人喷出大量病毒形成气溶胶传播。可当天,患者的情况变化实在太快,仅20秒血氧饱和度就下降到了30%以下。插管突击队里唯一的女生梁敏当机立断,迅速插管!病人还在呛咳,梁敏快速把气管导管插进去,接上呼吸机,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慢慢开始上升,28、35、46、68、100!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根本顾不上害怕,一心想着再不插管,患者可能就要心跳骤停了。”梁敏回忆说:“每次插管都会一身大汗。插管完成不等于我们的工作就结束了,插管医生还要做最后的检测。在最后一个异常数据恢复正常之后,插管医生才能放下心来与主治医生交接,然后又要赶赴下一个病房。”跟病人离得这么近,感受到他呼吸的时候,会害怕吗?

陈金篆告诉记者:“因为每次插管都是在很紧急的情况下,没有觉得害怕。后来回想大家还是会有些害怕。我们回到驻地都会想一下,今天处理哪个病人的时候,可能会让自己受到一个比较高风险的暴露。但是也会安慰自己,因为我们防护措施都做得比较好的。”

因为是急先锋,插管突击队的队员们就连穿防护服都比其他人更快,基本可以在十分钟内将防护设备穿戴完毕。“重症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花半个小时穿戴根本来不及,我们必须快!”突击小分队成员林博说道。

为了让抢救的速度再快一点,林博还抢先穿着防护服进入隔离区,了解危重患者分布情况,并梳理出抢救物品设备归放模式、抢救流程,为后续快速急救打下了基础。

随着危重症患者治疗关口的前移,这些天让陈金篆和团队的另3位医生高兴的是,有更多的病人可以拔管,脱离呼吸机的辅助。

截至3月7日,插管突击队共计完成了数十例气管插管操作,多次锁骨下静脉穿刺、动脉置管操作,同时协助床旁超声诊断十余次。在娴熟的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帮助下,队员们的平均插管时间控制在90秒以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