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学院】,BAT实战派产品总监手把手系统带你学产品、学运营。
我在《淘宝十年产品事》里有一节的标题叫「产品经理都是分类控」,因为分类,是我们认识、理解世界最常用的方式之一。从抽象层面来说,优秀的分类应该是同一类之内的对象尽量接近,不同类之间的对象尽量不同,对全集而言,最好能符合MECE原则(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更多可以问百度)
先做个设定,我们说的是互联网、最多扩大到IT类产品。
这里面应该有很多分类维度,先选个「用户需求」的角度试着说说,有这么几个:工具、内容、社交、交易、平台、游戏。
工具,解决特定的单点问题,可以「用完即走」。
典型如看天气的应用,计算器,词典,解压缩软件,支付……
早年的个人/工作室做的软件,大多数都是这样,简单有用。基本的产品逻辑是:用户做一个任务à使用工具à达成目标走人。
但用户这头是「有事儿了才能想到你」,没有粘性,用的时候也不要注册,留不下信息,转换成本极低。
于是,通常都要让用户留下点东西,比如,注册以后留个人信息,个性化,RSS阅读器什么的;也可以留阅读习惯,今日头条;也可以留个人词库,输入法;也可以留搜索习惯,百度的搜索框;还有的留用户关系,所谓的「工具转社区」,大姨吗这种。
实用的工具,可以解决流量问题,有人来了,再解决「知道来的都是谁,抓住Ta们」,是为「流量到用户」的转化。
内容,提供持续可打发时间 或/和 有价值的信息。
从用户关系角度看,和工具有点像,比较简单,偏单向,中心化。传统的媒体,后来的三大门户、视频网站,最近的网红、IP概念都可以算「做内容」,而文字、声音、图片、视频都是常见的内容形态。
基本产品逻辑:主动(搜索、订阅等)or 被动(推送、推荐等)接触à消费内容。
这几个月,明显看到了内容的各种变种强势上升的局面。单纯的内容,很难独立形成商业闭环,传统的模式是广告变现,相对低效,只是做了「导流」的工作,后面发生什么与你无关。
目前看来,内容更大的作用是,它可以帮助我们大大的降低获取流量和用户的成本,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如何在自己这里产生收入,直接切交易,是很多人的选择,比如罗辑思维,也有更直接的「供养」变现,微信公号的赞赏。
内容供给也经历了匮乏到过剩的演变,现在更能抓人的内容往往是「有趣的」,相比「有用的」,更加快起快落,严重的小众化。
社交,用户与用户互相玩,靠关系彼此吸引留下来。
有了用户以后,让用户彼此建立关系,才是社交,大一点概念下,可以容纳进社区、社群等,非中心化的感觉出来了。
资本火热的时候,人们更加乐观,看得长远,所以乐于投长链条的产品模式,比如「工具转社区再转电商」,因为怎么赚钱不确定,积极的角度,就是故事的想象空间更大,但资本收紧的时候,就想要更快,更有确定性,就会不停的问如何「用户变流水」了。
社交里面也有很多维度的细分,比如从是否认识分为「熟人or 陌生人」社交,从社交介质分为「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等,从共性在哪里分为「地域、同学、同好」等,不再详述。
交易,做生意卖东西。
电商,O2O概念下的各种服务,都是自然有流水的,看到了现钱,离盈利模式就更近一步,最最传统的「生意」,其实就是典型的交易,「低买高卖」就完事儿了,当然,内容和工具也都可以通过交易类产品来卖。
需要区别一下的是,现在做交易的各位,很多做的其实是「交易平台」,那其实是下一种。如果说社交类是腾讯系出来创业最牛,那交易类就是阿里系出来搞相对靠谱了,咦,那是不是说阿里系创业者在投资收紧的时候更有优势?
做交易产品,就不得不提到「供应链」这个词,你会发现,「IT系统」在交易产品的初期,其实重要性没那么高。
平台,比较复杂了,综合体。
严格来说是同时满足多种角色的一种产品形态,也可以说是「生态」,典型是「政府」,抽佣模式。实话,越来越觉得没啥根基的团队,一上来做平台必死,还是自己把握一端,通常是供给侧,更加靠谱。
话说回来,上述任何,现在也很少有纯做一种的了,有交易平台、内容平台、交易社区……比如微信,它在满足单对单沟通的时候是个工具,群是典型的社交,公众号里面有内容,微店开进去是交易,微信支付是工具,还有游戏,整体又是个平台。再如大众点评,只是找个餐馆,是工具,上面的店铺信息也可以看做内容,卖优惠券可以算交易,评论内容有点社交属性,整体是平台。
最后说说,游戏,比较特殊的一类,里面可以融合进社交、交易的元素,往大了想,是创造平行世界,一切皆可包容。
最后再举个例子,某个行业里,满足各种用户需求的产品形态,比如音乐:
工具-音频播放器;
内容-歌曲库(早年的百度MP3);
社交-音乐讨论社区;
交易-版权市场?itunes;
平台-阿里音乐;
游戏-节奏大师;
再简单说说其他能想到的分类维度。
用户关系:单点、单边、双边、多边。
指产品方与用户方的关系,越往后越难启动,但动起来以后惯性更大,难被干掉。
单点多为工具、小游戏、内容,每个用户自己和产品互动,就能产生用户价值。
单边典型的是社交,必须要同一类用户通过产品,互相互动,才能产生价值。
双边最典型是交易平台,买家和卖家都必须有足够数量,才行。
多边是一个生态,比如O2O餐饮,利用闲置大妈烧菜 闲置大叔送餐,那就必须同时有足够的大妈、大叔和买家,才能起来。
更多的,曹政(微信公号:caozsay)写过一篇文章(搜:caoz谈创业聊聊四种冷启动),从冷启动的角度讲述。
用户类型:2B与2C。
B和C到底怎么解释?2B的产品,到最后也是一个大活人在用,所以,我会从「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的角度来看。
生产资料的用户量通常不大,多为熟练用户,生活资料的用户量大,多为小白。通常来说,2B重用户价值,2C重用户体验。
2B的产品原来选择并没有那么多,属于不得不用,干活的家伙,现在也开始竞争激烈起来,体验也越来越好了。
还有一种前后台产品的区分,基本上,后台偏B,前台偏C。
解决方案:App、网站、硬件……
这个是从产品形态的角度来说的,比较容易理解。对应的产品形态,对产品经理的能力要求也有些不同,比如硬件就要懂开模、打样、小批量、量产等等。
行业区分:新兴与成熟。
其实对应着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简单的说,「从0到1」和「从1到N」的区别。
还有什么维度?
最后聊聊分类的目的,分好了,没用,等于没分。
我想是这样,通过多维度的分类,了解各种产品,都有什么特点,所以,产品经理的任务有什么相应的区别,需要针对性的加强哪方面能力,就是一点点小意义吧。
#专栏作家#
苏杰,好产品创始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前阿里巴巴产品经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淘宝十年产品事》作者,七印部落发起人,期待和同学们一起,用好产品改变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