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篇第1章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子姓,名启,殷商贵族,殷商帝乙的长子,殷商最后一个帝王帝辛(纣王)的庶兄,周朝初年被周成王封于商丘,建立宋国,成为周朝宋国的始祖,后世因之称为宋微子(汉代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为开)。

论语五则思想感情(论语史鉴箕子明夷)(1)

殷商末年,纣王无道,穷奢极欲,暴虐嗜杀,导致众叛亲离,国势日衰。微子屡谏,不被采纳,于是惧祸出走。来到了今天山东的一个湖边隐居,后来这湖就被称为微山湖。

周武王姬发灭商,微子自缚衔璧乞降。周公旦平定管蔡武庚叛乱后,周成王封微子于商族发祥地商丘,以示不绝殷商之祀,国号为宋,爵位为公,准用天子礼乐祭祀祖先。

微子是个勤政的君主,为殷民所爱戴。因其在商代时封国名微(原在今山西省潞城县东北,后微子又迁到山东梁山西北,所以那里也称为“微”),姓子,故称微子。

微子的弟弟微仲是孔子的先祖。

论语五则思想感情(论语史鉴箕子明夷)(2)

去:象形字。像盛器,下体之“口”像器,上体之“大”像盖儿,本义是有盖儿的盛食器。

由于有盖的盛食器必须移开盖子才能使用,所以“去”的本意就是移开,后延伸为离开、去除等意。又延伸为离开、去除等意,如《诗·大雅·生民》:“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由离开义还引申为放弃、失掉等意,还引申为往,即离开此地而至于彼地。

论语五则思想感情(论语史鉴箕子明夷)(3)

箕子:名胥余,殷商末期人,是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

箕子官至太师,封于箕,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朝鲜,其流风遗韵,至今犹存。

箕子佐政时,见纣王进餐必用象箸,感纣甚奢,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论语五则思想感情(论语史鉴箕子明夷)(4)

箕子看到纣王用象牙做的筷子,就能预测事态的发展。这就是成语“见微知著”的由来。

果然后来商纣王暴虐无道,整天酗酒淫乐而不理政,挥霍无度。箕子见纣王这般无道,苦心谏阻,但屡谏纣王都不听。

有人劝箕子离去,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也”。

箕子见成汤所创六百年江山即将断送在纣王手中,心痛如割,索性割发装疯,披发佯狂,隐而鼓琴以自悲,每日里只管弹唱“箕子操”曲以发泄心中悲愤。

纣见此,以为箕子真疯,遂将他囚禁起来,贬为奴隶。

论语五则思想感情(论语史鉴箕子明夷)(5)

奴:会意字。从又、从女,会以手擒女俘迫其为奴之意。《说文》:“奴、婢,皆古之罪人也。”丧失人身自由,为主人从事无偿劳动的人就叫奴。

隶是逮的初文,后隶被假借为“从属关系的”、“奴仆”等意,奴和隶意思相近,可以结合起来使用,即奴隶。

论语五则思想感情(论语史鉴箕子明夷)(6)

比干:牧野(今河南新乡市卫辉)人,子姓名干,因封地在比,故称比干,也称王子比干,商王文丁庶子,商王帝乙之弟,商纣王帝辛之叔,殷商王室的重臣。

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时就授以少师,辅佐商王帝乙。接受托孤之重,辅佐商纣王帝辛,历经两朝,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劝谏。

比干从政40多年,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成为“亘古忠臣”。

比干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死谏君的忠臣;在帝辛(商纣王)时期国家领土迅速扩张,各新归纳的民众得到巩固团结。

论语五则思想感情(论语史鉴箕子明夷)(7)

后来,帝辛决定攻打一个徐夷的大国,经过几年的战争打败了徐夷,但是国内军事实力削弱的严重。

少师比干等谏休养生息,而后再兴征伐,帝辛不听。周反,帝辛闻讯大怒,欲带帝都朝歌(取朝夕歌舞升平之意)城内东夷各族俘虏伐周。

比干再固守朝歌,以待王师东归。帝辛不纳,诛比干以慢军之罪。民间传说比干被剖心而死,故其家乡后被改名为“心乡(新乡)”。比干还被民间奉为“财神”。

比干夫人妫氏甫孕三月,害怕祸及到身,逃出朝歌,于长林(今河南省卫辉市狮豹头乡龙卧村)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

帝辛二十九年(公元前1047年),比干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唐太宗时期,追赠太师,谥号忠烈。

今天河南新乡市的比干庙内的“无心菜”据说就是由比干的血化成,该菜离开比干庙就不能成活。

论语五则思想感情(论语史鉴箕子明夷)(8)

全文理解为:

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被纣王贬为奴隶,比干进谏纣王反被杀害。孔子说:“殷商有三位仁人。”

通读《论语》会发现,关于“仁人”,孔子的多位学生列举了多位历史人物,都被孔子否认了,比如管仲、子产、子西、晏婴等。

在孔子眼里,能称得上“仁”的人非常难得,整个殷商就三个。

怎样的人才能算得上“仁人”?在这里就有答案了!没有私心,一心为天下苍生谋取福利,舍生忘死的人就可以称为“仁人”了。

可见,在一百年前的革命年代。能被称为被称为“仁人志士”的人是多么的了不起!?

论语五则思想感情(论语史鉴箕子明夷)(9)

箕子朝鲜与《洪范九畴》

纣王末年(公元前1124年)周武王兴兵伐纣。牧野决战,纣王兵败自焚。武王攻入商都朝歌,商朝覆灭。

在这商周变易之际,纣王的叔叔箕子便趁乱逃往箕山(今山西东南部晋城市陵川县棋子山),在箕山过起一段短暂的隐居生活。

箕子利用那些天然的黑白两色石子摆卦占方,借以观测天象,参悟星象运行、天地四时、阴阳五行、万物循变之理。后来人们就把这黑白石子称为棋子。

论语五则思想感情(论语史鉴箕子明夷)(10)

武王灭商建周后,求贤若渴的周武王访道太行,在陵川找到了箕子,恳切请教治国的道理。武王向箕子询问殷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说话,因为他不愿意讲自己故国的坏话。

武王也发觉自己失言了,就向他询问怎样顺应天命来治理国家。箕子于是便将夏禹传下的《洪范九畴》陈述给武王听,史称箕子明夷。

武王听后,十分钦佩,就想请箕子出山治理国事,重用箕子。但箕子早就对微子(纣王庶兄)说过:“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殷商如果灭亡了,我不会作新王朝的臣仆)。”他不愿作周的顺民,因此不肯再出山,武王无奈而走。

论语五则思想感情(论语史鉴箕子明夷)(11)

因怕武王再次来请,箕子乘武王走后,他便迅速率领弟子与一批殷商遗老故旧一大批人,匆匆离开箕山向东方而去,从此陵川便留下了箕子履迹的传说,棋子山也渐渐被人们称作了谋棋山、谋棋岭。

据说,箕子带上殷商贵族景如松、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一行到了黄海边,从今胶州湾渡海,几天后登上了一岛,因见山明水秀,芳草连天,一派明丽景象,便将那地方叫做朝鲜。

从此,箕子带领的五千余人在那里定居下来。箕子到朝鲜后便建筑房屋、开垦农田、养蚕织布、烧陶编竹,还施用八种简单的法律,来防止和解决人们的争执。并把故国的文化传播开来,把围棋传向四面八方。

论语五则思想感情(论语史鉴箕子明夷)(12)

后来当周武王知道箕子远避东方时,便派人到朝鲜封箕子做朝鲜的国君,并邀请箕子回乡探望。

武王因而封他为朝鲜侯,不把他当臣下看待。这时箕子已经52岁。后来箕子从朝鲜回到国都前来朝见周天子姬发。

在途经商故都殷商都城遗址,只见原来的宫室已经残破不堪,有些地方种上了庄稼。

心甚伤之,欲哭而不可,欲泣则近于妇人,亡国之痛,涌上心头,只好以诗当哭,乃作《麦秀歌》,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悔恨商朝亡国。

论语五则思想感情(论语史鉴箕子明夷)(13)

这里“狡童”系指纣王,意为你那时不听我劝,如今落得这般天地。朝歌殷民听见,皆动容流涕。

诗歌采用男女恋歌的形式,反映君臣关系,为后世比兴手法的渊源。

箕子的《洪范九畴》:

1.五行,即:“水、火、木、金、土”。水曰润下(指属性),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指味道),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论语五则思想感情(论语史鉴箕子明夷)(14)

2.“ 敬用五事”,即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态度要恭谨而严肃;说话要和顺,说话和顺办事就顺利;认识要清楚就能辨别是非;听事要聪敏谋事就能成功;思虑要通达,思虑通达就能圣明。

3.“ 农用八政”,即管理民食、管理财货,管理祭祀,管理建筑,管理教育,管理司法,接待宾客,治理军务。

4.“ 协用五纪”,就是要和岁、月、日、星辰、历数协调一致。

5.“ 建用皇极”,即树立皇极的威信,并建立遴选官员和赏罚的标准。

6.“ 义用三德”,即治理众民要以”正直”为本,同时在必要时又要刚柔并用,或者以刚制胜,或者以柔制胜。

论语五则思想感情(论语史鉴箕子明夷)(15)

7.“ 明用稽疑”,就是通过龟卜和诬占以探询上天的旨意,同时,参照卿士、众民和自己的意见做出判断和决定。

8.“ 念用庶徵”,就是通过雨、晴、暖、寒、风等的气候变化以判断年景和收成。

9.“ 飨用五福,威用六极”,就是通过寿、富、康宁、好德、善终等“五福”劝导人向善;通过夭折、多病、忧愁、贫穷、丑恶、懦弱等“六极”警戒和阻止人们从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