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经典战役防御战术(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1)

1942年,对苏军副统帅朱可夫来说,这是一个让他既喜又忧的一年,喜的是终于在莫斯科战役打败了180万德军,让闪击战神话破灭;忧的是盘踞在勒热夫方向的第9集团军成了一块硬骨头,打了半年不仅苏军损失惨重,还一直成为斯大林的一块心病,有莫德尔蹲在勒热夫,莫斯科就一刻也不能松懈。因此,有些人就提出这样一个疑惑,既然中央集团军群70个师在勒热夫维亚济马一线对莫斯科有那么大的威胁,苏军为什么不先展开“火星行动”,而非要在斯大林格勒战场先展开“天王星行动”呢?实际上,这也是一块硬骨头,只是相对于勒热夫,南线的形势更加危急,我们一起来看看,苏德双方是如何调兵遣将的。

01勒热夫之战,德军的意图就是阻止中央方面军南下。

有些人疑问,莫斯科战役失利后,180万德军仅仅损失了50万,除了第4装甲集团军南下展开“蓝色行动”以外,其它100多万部队还都在中线没动,而且清一色德军精锐。回答这个问题,只要翻开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历史就会发现,从德军退守勒热夫开始,苏德双方的拉锯战就没有停止过,而且这场战役不仅打得时间久,长达13多个月,而且还是苏德战场上打得最惨烈也是伤亡较大的一场战役。

二战经典战役防御战术(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2)

由于1941年12月上旬古德里安指挥第2装甲集群撤出战场,从而导致南线进攻图拉的企图失败,客观上也对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整个行动带来了链锁反应。到1942年1月,当莫斯科战役还在收尾的时候,以莫德尔第9集团军为主力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将进攻转变为了防御,这让苏军找到了继续追击的借口,也因此,朱可夫1942年1月8日下令打响了第一次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这一仗,苏军一次性投入了1059200人,双方兵力持平,但德军以逸待劳,给苏军以重创。

按道理,德军在第一次勒热夫战役中打赢了,为什么不趁机向莫斯科方向推进呢?这又与南线保卢斯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在哈尔科夫围歼苏军西南方面军有很大关系。由于第一次勒热夫战役结束时间是1942年4月30日,而德军打赢哈尔科夫战役时间是5月12日,两者仅仅相差半个月时间,也就是说当朱可夫在中线指挥对莫德尔作战时,南线保卢斯已经跟瓦图京展开较量了。

所以,由于南线形势出现了对德军非常有利的局面,这就是南线苏军主力退守到了库尔斯克一线,曼施坦因又在克里米亚半岛胜利在望,德军于是展开了一个宏大的计划“蓝色行动”,将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A集团军群进军高加索,B集团军群进攻斯大林格勒,由此展开了新一轮的战略决战。

二战经典战役防御战术(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3)

从这个层面讲,如果德军继续在中线对莫斯科进攻是有充足条件的,但南线的条件更好,所以,德军才想到用勒热夫战场打掩护,不断调集装甲部队增援莫德尔,让苏军中央方面军不能南下增援,使得斯大林格勒战场打得那么惨烈。

02实施“双星计划”,朱可夫仍然心系莫斯科安危。

从一定意义上讲,朱可夫从总参谋长位置退下来接手西方面军司令员开始,他就一直把重心放在防守德军进攻莫斯科这个重点上,从叶利尼亚反击战开始,他已经找到了打败德军装甲快速机动的办法,莫斯科战役也是在汲取这个战役胜利的经验教训。但在德军展开“蓝色方案”行动以后,他被赋予了更多的任务和更高的职责,1942年8月底,他以最高副统帅的名义来到了斯大林格勒前线。

实际上,从苏军的统计数据里,勒热夫战役总共打了两次,第一次是1941年1月8日到4月30日,苏军损失重大,但也没分出输赢,莫德尔前进几步,苏军也收复了一些失地;第二次勒热夫战役就是朱可夫发动的“火星行动”,时间是11月24日到12月16日,虽然都说这次战役苏军失败了,实际上只是苏军损失大于德军,莫德尔并没占到什么便宜,双方仍然在战场上处在僵持状态。

二战经典战役防御战术(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4)

那么,在第一次勒热夫战役结束到朱可夫9月份去斯大林格勒战场这段时间,中线苏军为什么没有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呢?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朱可夫提前发动“火星计划”,是否就可以避免德军在南线展开“蓝色方案”行动呢?

实际上,德军早就知道这有个时间差问题,在第一次勒热夫战役以后,德军统帅部就命令莫德尔不断地向苏军发动牵制性的作战,其中就有5月24日展开的“汉诺威行动”,德军第4集团军和第3装甲集团军在维亚济马和斯摩棱斯克对交通线的争夺;7月2日至7月27日,莫德尔指挥第9集团军为配合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展开了“塞德利茨作战”,目标仍然是以勒热夫-别雷-斯摩棱斯克等重要交通线;8月12号至9月8日,德军第2集团军又发动了代号为“旋风作战”的行动,苏军称之为苏希尼奇防御作战,仍然是以交通线争夺为主。

从德军发动的这几场战役来说,都离不开争夺交通线这个重心,目的已经很明显,德军还没有力量进攻莫斯科,原因就是能源和燃油快打没了,他们需要从高加索找到补给。所以,尽管莫德尔在中线紧张忙乎,却只能守住阵地,不敢向苏军纵深跑得太远。

二战经典战役防御战术(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5)

从这个层面讲,当朱可夫空降到斯大林格勒战场解决应急问题时,他就想把勒热夫和斯大林格勒两个战场综合起来一起考虑,所以才有了与华西列夫斯基一起制订“双星计划”的出台,而斯大林仅仅让他的副手安东洛夫参与一下。很多人疑问,朱可夫为什么不先展开“火星计划”呢?不是他不想,而是战场形势不允许,因为他到南线以后发现,德军能源补给不够,苏军缺的比德军更多,所以他才命令崔可夫坚守城池,他在外围紧急组建6个集团军的预备队,只是需要时间罢了,这才导致苏军两个集团军在城中死守损失重大。

03“火星行动”,一个被人们遗忘的战役,其功绩远比苏军损失重要。

先从时间跨度上看,1942年苏军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轮番地与德军第2、第4、第9集团军以及第3装甲集团军,在勒热夫打拉锯战,但在中线打得不可开交时,苏德双方的重点却都放在了南线,本身德军是用B集团军群打掩护的,其核心目标是高加索的油田和战略资源。但这里,德军也有双重考虑,一旦保卢斯第6集团军占领了斯大林格勒,那么保卢斯就可迂回北上,与勒热夫的第9集团军对莫斯科形成夹击态势,这一点,也是朱可夫发动“火星行动”的初衷,所以,他将6个集团军的预备队集结在斯大林格勒战场后方的草原上,原因也有防备德军占领了斯大林格勒,苏军好有阻击准备。

而真正促使朱可夫下决心发动“火星行动”对莫德尔致命一击,还是德军命令曼施坦因南下组建顿河集团军群。这也是“火星行动”比“天王星行动”晚一周展开的原因之一。客观上讲,曼施坦因在克里米亚的表现朱可夫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对曼施坦因来说,朱可夫不得不防。也因此,我们会发现,苏军从11月19日发动“天王星行动”开始,一个接一个的作战单元频繁出现。

二战经典战役防御战术(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6)

1942年11月19日,苏军瓦图京的西南方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主要作战对象是围歼德军第6集团军的5个军、罗马尼亚和意大利仆从国军队;

1943年1月,罗科索夫斯基指挥顿河方面军发动“木星行动”向罗斯托夫出击,目的是切断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的后路;

1943年1月10日,罗科索夫斯基发动“指环行动”,围歼保卢斯第6集团军。

从这些行动里面可以看出来,唯独没有对曼施坦因实施打击,原因就在于苏军在酝酿一个更大的计划,就是从1942年12月12日曼施坦因发动“冬季风暴行动”以后,苏军专门制订了一个“土星计划”,后来又修改为“小土星行动”,这场行动直到43年2月才结束,苏军派出了瓦图京的西南方面军和戈里科夫的沃罗涅日方面军,但这场战役,苏军让曼施坦因钻了空子,所谓哈尔科夫反击战就是这场战役的收尾,曼施坦因不仅从瓦图京手上收回了哈尔科夫和司令部所在地扎巴罗热,还反戈一击将沃罗涅日方面军受到重创,他本人也赢得了伟大统帅的称号。

二战经典战役防御战术(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7)

通过上面的分析看出,如果朱可夫不发动“火星行动”,德军很可能派出莫德尔第9集团军南下,那样,苏军想围歼保卢斯第6集团军难度就要加大,加上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在层层加码,苏军不仅围歼不了保卢斯,甚至在斯大林格勒和勒热夫两战皆输。虽然勒热夫战役的功绩被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光辉所掩盖,但“火星行动”的实际作用是可圈可点的,不然的话,近年来俄罗斯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宣传这场战役的功绩呢。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何歼灭1个集团军就成为转折点?把希望打没了

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何唯命是从害了保卢斯?心理负担太重

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是依靠气候原因打败德军的吗

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以城养战策略,以局部利益换来整体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