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是以前技法系列中钤印部分的一点补充,原因是以前说钤印部分说的较为粗略些,而今天打算结合来楚生先生的《然犀室印学心印》中关于钤印的部分,把实际操作中关于钤印的部分再详细说说,如果想系统了解钤印,请参看布丁以前的文章《细说钤印》,如果是要掌握钤印实操细节,看这一篇就足够了,来楚生先生提到的,基本概括了应注意的操作细节。我们稍作一下整理发给大家。

篆刻的章法图解(篆刻入门关于钤印)(1)

(来楚生像)

一方印刻好后,总要钤盖出来,因为最终呈现作品结果的是钤印效果,因此,钤印是所有篆刻技法里重要的一环,值得详细学习,认真理解,勤加练习,最后掌握。

钤印是文雅的说法,其实就是盖出来印蜕(也有人叫印花),有些老印人称“打”印花或“盖”印花,也有称作“用印”的,也有称作“盖章”的,意思一样,总之是最终呈现篆刻作品的方法。

(《然犀室印学心印》部分手稿)

钤印关涉的细节有这几项:

1、选印泥

好货不便宜,这是大实话,通常价格高的印泥质量就好,好的印泥绒细,不渗油,色泽艳丽,沉着,钤印后的印蜕富有立体感且经久不变。如果经常刻元朱文,可以选朱膘印泥,因为朱膘印是用浮于较上层的朱砂细末调制成的,印蜕呈红黄色,较为清雅;如果经常刻白文印或粗壮的朱文印,可以选朱砂印泥,这样钤出的的印蜕呈鲜红带紫,显得厚重沉着。办公印泥基本不在选择范围,这一点不再多说了,如果你想学好篆刻,备点好印泥是应该的;

篆刻的章法图解(篆刻入门关于钤印)(2)

(选印泥)

2、选纸。

如果是书画作品用印,这一项无可选择,书画作品用的哪种宣纸,就只能配合,而纯篆刻作品的钤盖,尽量还是选择连史纸,连史纸又称连四纸,连泗纸,一般的练习当然也可用宣纸代替,但效果会差些,真正想学好篆刻,没有备点连史纸是不可想象的;

3、观察印面,调整垫纸厚薄。

观察印面值得强调,是因为这一条往往被忽略。已经刻成的印面,不一定都是平的,因为磨石的过程以及做印的过程会导致印面的不平(有时会了实现章法设计也会改变印面的高低),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四周低而中间高,所以印在用印之前,一定要先对印面仔细审视查一下,然后决定衬纸的厚薄多少。大致是印面比较平正的印,垫纸适宜薄一些,便于印面各个位置与纸张的接触,不平正的印面,衬纸可以稍厚,因为印面平正的印,四角容易盖到,衬纸过厚了,反而因印泥的向外铺张(也有人称涨线,其实是垫纸过厚导致印面线条与纸张接触面积增大),失掉它原来的神韵,不平正的印面,比如上面说的中间高而四角低的印,垫纸如果过薄,四角往往盖不到,甚至会把方印盖成圆印模样,这样的印“如用力把印的四角转动,四角虽然盖到了,但中间高起的部分,因印泥外铺的关系,往往会把朱文的字线,变得粗肥而臃肿,白文又会变得纤巧而细弱,失掉它原有的面貌,所以这类的印,衬纸稍厚相宜,因重心的关系,衬纸厚了,盖时纸的四角,一定向上翘起,不用把印四面转动,自然会使印的四角,全部盖到。”这一段话基本上解释清楚了钤印时垫纸厚薄与印面是否平正的关系,应当思考掌握;

篆刻的章法图解(篆刻入门关于钤印)(3)

(钤盖是个复杂细致的动作)

4、清洁印面

依印面情况可以选择刷、剔、擦等动作,采用的工具也有差异,总以印面清洁为原则,以免破坏印泥或影响钤盖效果;

篆刻的章法图解(篆刻入门关于钤印)(4)

(来楚生:息交以绝游)

5、濡朱与抑压

濡朱需要强调,需要强调的原因也是容易被忽略。濡朱就是蘸印泥,翻调好的印泥,不同部位的印泥油份与朱砂的比例是不一样的,濡朱时,要尽量保证在印泥中相同的位置濡朱,濡朱时主要目标是使印泥均匀沾满印面,不用濡朱过分导致印泥过多过厚,一方面浪费印泥,一方面因印泥的质量问题影响作品质量(比如涨线、透底),相反情况,也不能不足或者不均匀,因为不足或不均匀都会导致印面就盖不清楚,“过与不及,都不恰当”,那种把石头摁入印泥很深的做法与小心翼翼不敢让印面与印泥接触的做法都不合适。

钤盖时下按力量的轻重也应保持用力平衡,要垂直用力,不能往一个侧面用力,新买或新制的印泥比较湿,濡朱时间可少些,“下按力量,也宜轻些,一按即得”,否则,就容易外铺(涨线)模糊。放置较久的印泥较干,濡朱时间可稍稍加长,下按的力量也可适量加大,总之以保证印面与印纸充分接触为宜。有时为了保证效果,还需要配合印规或印矩进行复盖,复盖时注意结合印蜕调整用力;

7、反砑

所谓的反砑,即在钤印过程中,保持印石与纸章接触,依靠印泥将印纸与印石之间粘合起来,然后将印石颠倒过来,这时纸张在上面,印石在下面,印面都上,纸张正面向下盖在印面上,此时用指甲、茶杯盖、笔管等具有一定硬度东西对准印纸与印面结合的部分进行研磨、碾压、摩擦,以加强篆刻线条在纸面上的印痕效果。反砑可以相对直观看出纸面接受钤盖成印的完美程度,甚至还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补救,书画作品用印,因条件受限,基本没这项动作。

好了,关于技法部分的钤印一节,就补充这点内容,完整的技法文章请回看以前的相关内容。

(【老李刻堂】之268,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